第九章 白狼山 四、激戰白狼山

現在的遼寧省喀左縣境內有一座大陽山,其海拔僅八百多米,但卻給人以高聳入天的感覺,這是因為其周邊一帶地勢不高,映襯出它的奇偉高大。山上有一個白石砬子,砬子是方言,也就是大石頭。這塊大石頭樣子像一隻羊,也像一隻狼,所以在漢代,這座山也叫白狼山。

春秋時伯夷和叔齊二人因為不食周粟而隱居於首陽山,最後餓死在那裡。據學者們考證,這個首陽山即白狼山。白狼山下有白狼水流過,也就是現在的大凌河,河岸有一處軍事重鎮叫白狼城。

越過白檀、平岡,曹操率軍接近了白狼城,距此東北方向二百里就是烏桓人的大本營柳城了。這時烏桓人才發現曹軍主力已經到了跟前,立即疾告蹋頓。

蹋頓大吃一驚,倉促間集合兵馬,迅速趕往白狼城迎敵。一塊來的,還有袁熙、袁尚,以及遼西郡烏桓單于樓班、右北平郡烏桓單于能臣抵之等部,總兵力多達數萬人,基本上都是騎兵。

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軍快速縱隊與烏桓聯軍相遇,曹操親率先頭部隊搶先佔領了白狼山,佔據了有利地形。

這時,數萬烏桓騎兵也殺到了,氣勢很強大。曹軍的後續部隊還沒有跟上,曹操身邊只有張遼所部和曹純率領的虎豹騎,由於是急行軍而來,大部分人都沒有披戴鎧甲(披甲者少)。面對數倍於己的烏桓騎兵,有些人感到有點害怕。

曹操讓大家不要驚慌,他登上白狼山遠望,發現敵人陣形不整,曹操看出他們也是遠道而來,疲憊不堪,如果此時發起攻擊正是時候。

多年以後,蜀漢將領馬謖奉諸葛亮之命扼守軍事要地街亭,面對曹魏名將張的進攻,為了保險起見馬謖下令退守至兩側的山上,試圖憑險據守形成對峙,達到阻攔曹魏軍隊的目的。因為馬謖接到的任務是把敵人攔住就行,為諸葛亮在隴右一帶的軍事行動爭取時間。馬謖拒險而守,敵人要經過必須仰攻,難度可想而知。

但張很老練,他沒有硬攻,而是找到了山上蜀漢軍隊的弱點:水源。山上斷水,逼得馬謖主動進攻,結果往下沖的蜀軍成了曹魏弓箭手的移動靶,蜀軍大敗。

曹操如果此時不下令出擊,結局必然會跟馬謖一樣,甚至還不如馬謖,因為他們已深入烏桓腹地,後續部隊即使到達,加在一起的人數也僅是正面之敵的幾分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烏桓的大部隊還會源源不斷地到達。現在若有遲疑,錯過了稍縱即逝的取勝機會,待敵人整頓好隊形,擺好陣式,一部分人圍住白狼山,一部分人設伏打援,曹軍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曹軍來得很急,沒有帶多少水和糧食,在白狼山上難以堅持太久,其命運跟街亭的蜀軍估計差不多。

曹軍沒有成為街亭的蜀軍,因為曹操不是馬謖。

站在白狼山上的曹操只向山下的烏桓人看了幾眼,就斷然決定不待後續部隊趕到,趁敵人陣形未穩之機立即發起猛攻。

曹操的想法與張遼不謀而合,張遼意氣風發,主動請戰。曹操把手裡的指揮旗授予張遼(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命他全權指揮曹軍,組織對敵人的進攻。

據《傅子》一書記載,當初曹操決定北征烏桓,張遼也是反對者之一。張遼勸曹操說許縣是天下要地,絕不能輕易丟掉,應該防備劉表的偷襲。曹操最後還是決定北征。張遼不因自己的意見未被領導採納就鬧情緒,作為北征的先頭部隊,他堅決執行命令,面對危險來臨時,他敢打敢上,這正是作為大將應有的素質。

張遼整頓所部人馬在前,曹純督率虎豹騎在後,直衝烏桓騎兵,結果烏桓人大敗。曹軍以懸殊的兵力獲得大勝,曹純率領的虎豹騎更是露足了臉:將蹋頓斬於馬下!

其實烏桓人是挺有戰鬥力的,如果認為他們本來就不堪一擊那就大錯特錯了,烏桓人能長期馳騁於北方,絕不是靠吹出來的,尤其是蹋頓,有勇有謀,在烏桓人中很有號召力。

烏桓人之所以大敗,一方面是張遼、曹純所部儘是曹軍中最能打的精銳,他們作戰勇敢,誓死一搏。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曹操抓住了戰機,敵人遠道而來,人困馬乏,陣形不整,互相聯絡不暢,本想停下來扎駐營寨,再跟曹軍真刀真槍地過過招,沒想到曹軍沒給他們這樣的機會,一上來就打了個衝鋒,讓他們措手不及。

曹軍能大獲全勝,還得益於虎豹騎確實太生猛。這支在南皮城外立斬袁譚的勁旅,此番又找到了疆場揚名的機會,他們殺了蹋頓,使烏桓人的抵抗迅速瓦解。烏桓人沒有統一的指揮,很快四分五散。

曹操高興異常,據《英雄記》記載,曹操把蹋頓的首級繫到馬鞍上,就像上次斬殺袁譚之後那樣,又手舞足蹈地在馬上舞了起來(系馬鞍於馬舞)。

樓班、能臣抵之以及袁熙、袁尚等人不敢戀戰,糾合在一起約有數千人,他們沒有退回柳城,而是向東南方向逃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去了。曹操率軍趁勢直搗柳城,在此未遇到大的抵抗,但卻又留下了一個關於屠城的爭論。

《三國志武帝紀》里有一句話:「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古人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問題於是出現,這一句話可以聯起來讀,意思是:斬殺蹋頓以及有名號的烏桓各王以下投降的胡人、漢人共計二十多萬人。

對於北方草原上生活的民族來講,二十萬絕對是一個極大的數字,意味著數座乃至數十座聚居地的毀滅或一個部族的滅絕。

但是,這句話也有另一解,就是在中間加一個標點符號,變成:「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意思是:斬殺蹋頓以及有名號的烏桓各王以下,投降的胡人、漢人共計二十多萬人。

只殺了一小部分部族首領而已,二十多萬胡人、漢人投降了。胡人,是對當時烏桓、鮮卑、匈奴等北方各族的統稱。

有沒有這個逗號看來差別很大,意味著二十多萬條生命是死還是活,也意味著曹操有沒有屠城。翻開現在出版的大部分版本的《三國志》,中間都有這個逗號,也就是說大部分傾向於曹操沒有在這裡干屠城的事。

但也有人認為中間不該有這個逗號,曹操在柳城又殺了二十多萬人。在各種史論中,「屠柳城」的記載仍然經常可見。

曹操手下有個文人叫繆襲,由於出生較晚沒有列入建安七子之列,但與建安七子齊名。曹丕稱帝後,繆襲用漢代短簫鐃歌之樂的舊曲十二支,改成新名字重新填詞譜曲,其中有《楚之平》、《戰滎陽》、《獲呂布》、《克官渡》、《定武功》、《屠柳城》、《平南荊》等,以記曹魏之功。

《屠柳城》一曲唱道:屠柳城,功誠難,度越隴塞路漫漫。北逾平岡,但聞北風正酸。蹋頓授首,遂登白狼山。神武海外,永無北顧患。

連自己人都不避諱屠過柳城,更增加了屠柳城的真實性。

其實,這是誤解。對曹操而言利用烏桓人比滅絕烏桓人更符合自身的戰略利益。《三國志烏桓傳》記載得很清楚,白狼山之戰後,曹操命在烏桓人中有一定影響的閻柔整合烏桓各部,閻柔將幽州、并州一帶的烏桓部落統領起來,多達一萬多個部落。曹操命閻柔逐步把他們內遷,並抽調青壯年組成少數民族兵團,仍由烏桓各級部族首領統率,隨同曹操南征北戰,烏桓軍隊打出了名氣,成為曹軍中的一支勁旅(由是三郡烏桓為天下名騎)。

假如曹操下令屠柳城,就與他後來的政策嚴重不符。而且,假如他平白無故欠下了烏桓二十多萬條人命,即使閻柔再能幹,想把一萬多個烏桓部落整合起來,還心甘情願地跟隨曹操打仗,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至於繆襲的曲子,除非他腦子進了水,敢拿大屠殺當豐功偉績唱,否則不可能取名叫做《屠柳城》。看他寫的這首詩,主要內容也是表達北征的艱難,以及取得的功業,沒有渲染屠殺的意思。

所以只有一種可能是,這首曲子被人篡改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