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白狼山 二、北征還是南征

袁紹死了,他的兒子袁譚和外甥高幹也死了,但是,他另外兩個兒子袁熙和袁尚還活著。這就意味著,袁氏集團的勢力還沒有最後被消滅,他們還有捲土重來的可能。

當袁熙和袁尚從幽州逃出來時,擺在他們面前可供選擇的路並不多,他們不能冒險南下,越過重重曹軍佔領區去投奔荊州的劉表或益州的劉璋,這條路一點都不可行,因為他們的表兄高幹就是這麼做的,結果輕而易舉地丟了命。

如果逃往北方,他們只有兩個地方可以去:一個是活躍在幽州以北的少數民族部落,一個是活躍於遼東半島到朝鮮半島一帶的公孫氏集團。對於後者,他們素來沒有太深的交往,把握並不大。

於是,他們只好向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求助。北部邊界地區主要的少數民族部族有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烏桓族最有實力的一支是蹋頓,說起來他還是袁家的親戚。袁紹當年為了籠絡蹋頓,曾經學了回西漢的皇帝,在民間找了個長得漂亮的姑娘收為義女,對外宣稱是袁家的姑娘,把她嫁給了蹋頓。

袁熙和袁尚不大清楚蹋頓還認不認這門親,但目前已走投無路,只好硬著頭皮試試了。沒想到蹋頓對袁家很有感情,把袁熙和袁尚還當自家兄弟看,眼見他們落難,立即慷慨地伸出援手,把他們接到自己的地盤上。

烏桓是游牧民族,走到哪兒搶到哪兒,沒有穩定的根據地,他們目前活躍於幽州以北的廣大草原地區。

袁熙和袁尚並非空著手去投蹋頓的,他們走的時候裹脅了十多萬戶幽州、冀州的軍民,強迫他們遷往烏桓控制區。這可是一份厚禮,也是他們今後在烏桓人那裡說話的本錢。這些年來,蹋頓每次南下侵掠內地,都要劫持內地的軍民到草原上來,前後累計也有十多萬戶。

有了這二十多萬戶內地軍民,烏桓人的勢力大增,加上袁氏兄弟在幽州一帶仍然有一定影響力,烏桓族的蹋頓部落有慢慢坐大的勢頭。

曹操一邊清剿高幹和海賊,一邊擴建鄴縣、大修運河,但他始終還有一隻眼睛警惕地盯著北面的袁氏兄弟。曹操深知袁氏在北方經營多年,與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有很深的交往,說他們隨時會捲土重來,一點都不是杞人憂天。

袁熙和袁尚的年齡不詳,曹操比他們的父親袁紹小了大約十歲左右,這個年齡差距可以視為同代人,也可以視為兩代人,曹操主動與袁譚結為兒女親家,可見在他的心目中袁紹更傾向於是上一代人,而把袁熙和袁尚視為同代人。他們現在都處在最為成熟、精力也最充沛的時期,必然不甘心一輩子待在草原上當個牧馬人。

並非所有人都看到了這一點,當袁氏兄逃到烏桓人那裡時,曹操身邊的大多數人都鬆了口氣,認為北方的戰事可以告一段落了。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包括曹操身邊的一些武將和謀士在內,都認為袁熙和袁尚不可能再掀起什麼大浪來。

可是,曹操本人並不這樣看,他覺得北面還有仗要打,並且是大仗、惡仗。對此,他絲毫沒有掉以輕心。為了籌劃這一仗,他甚至拿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耐心,在華北平原上大修運河,讓可以通航的河網一點點向北延伸,最後延伸到漁陽郡的雍奴等地,這裡已經是與烏桓人對壘的前線了。

這就是曹操為什麼花費如此大的代價拚命修運河的原因。

建安十二年(207年)二月,曹操自淳于返回鄴縣,最近幾個月來,他一邊部署清剿海賊,一邊思考北征的計畫,了解沿途水運系統的建設進度。回到鄴縣後,他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把北征計畫提了出來,讓部下們討論。

果然不出所料,大多數人對此時大舉北征都持反對意見。

哪些人反對史書並未詳細記載,只是說「諸將皆曰」,看來人數不少,並且以武將們為主。大家一致認為,袁尚只是個亡虜而已,烏桓人貪而不親,袁尚在那裡不會得到什麼發展。如果現在遠征,劉表必然趁機襲擊許縣,要真是那樣的話,後悔都來不及了(萬一為變,事不可悔)。

大家認為,與其北征不如南征,趁著兵強馬壯,揮師直驅荊州,征服劉表,而北方二袁及蹋頓、公孫度之流要麼主動投降,要麼自生自滅,根本不用理它。

只有郭嘉、史渙等少數人持不同意見,他們贊成此時北征。郭嘉態度最堅決,他說:「曹公雖然威震天下,但烏桓人必定自恃偏遠,不會防範。如果突然發起攻擊,一定能消滅他們。袁紹當年在北方一帶影響很大,袁熙和袁尚還在,我們在北方四州立足時間尚短,還沒有來得及施以恩德,如果此時南征劉表,袁尚等人必然有所行動,到那時北方的漢人難免會響應,從而助長蹋頓的野心,到時候幽州、青州恐怕就不是我們的了。」

郭嘉同時認為,劉表不過是一個喜歡坐著空談的人而已,他知道自己不如劉備,跟劉備之間雖然合作,但關係很微妙,對於他們不必過於擔心,即使現在舉全國之兵遠征烏桓,也可確保無事(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

這場討論雖然在秘密狀態下進行,但討論進行得異常激烈。參與討論的除了曹操身邊的核心幕僚及心腹將領外,像韓浩、史渙這樣的一般將領也都參與了。史渙的意見是反對北征,他想拉韓浩一塊兒勸說曹操,沒想到韓浩卻贊成北征。

韓浩對史渙說:「現在我們兵力強大,凡是征戰無不處處得手,如果不趁此有利時機解決烏桓問題,必然會給將來留下後患。以曹公的神勇,做什麼事都會考慮得很周到,在這個時候不應該反對他,干擾他的決策。」這場大討論最後形成的結論是可以北征,但這並不是少數人說服了多數人,而是曹操親自拍的板。

曹操從一開始就傾向於把北征放到解決荊州問題之前完成,所以他才會花那麼長時間在北方地區大修運河。至於劉表,他贊成郭嘉的分析,這是一個魄力不足的人,就像當年的袁紹,在稍縱即逝的戰機面前往往猶豫不決,等到能完全看清楚的時候,機會也沒有了。

什麼人最珍惜機會?是那些最渴望獲得機會的人。

什麼人最渴望獲得機會?是那些處於劣勢,急於改變處境的人。

袁紹也罷,劉表也罷,小日子過得挺好,反而成了包袱,當機遇來臨之時,他們便猶豫了,彷徨了,害怕那是冒險,把眼前的榮華富貴丟掉了。說起來袁紹和劉表都算是個人物,他們也曾經有冒險精神和拼搏的勇氣,但當他們過上富貴奢華的生活時,他們就成了另外一個人,由進取變得保守。

退一步說,即使劉表這一回判斷準確,反應快速,與劉備一起舉兵北上,也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以曹軍現有的實力,可以留下相當數量的人馬防守南線,對付劉表。

再退一步說,假如許縣守不住,也沒有關係,可以把獻帝撤到黃河以北來,憑藉黃河進行抵擋,為大軍回師贏得時間。

所以,因為擔心劉表而反對北征雖然也有道理,但卻有點反應過度,危險處處存在,關鍵是如何準確判斷危險的程度,既不縮小,也不誇大。想好這些之後,曹操下令組成北征軍團,親自領軍,即刻揮師北上,目標直指幽州以北的烏桓人和袁氏兄弟。

這次北征在曹操一生征戰史中是準備時間最長的一次,也是出征前內部意見最為分歧的一次。事後證明,它也是打得最為艱苦的一次,雖然最後以曹軍的全勝而結束,但也留下了許多爭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