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權在握 四、司馬懿出仕

在這個階段,曹操在狂佔地盤的同時也狂攬人才。在各路割據勢力中,曹操是人力資源戰略的最大受益者,這一方面得益於他手裡有天子這個得天獨厚的招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最懂得人才的價值,能夠尊重人才、重用人才、關心人才。

但是,也並不是所有人對求才若渴的曹操都抱以積極的回應,也有人不肯買他的賬,司馬氏「八達」中的老二司馬懿就是其中的一個。

司馬懿在家裡排行第二,比他兄長司馬朗小了八歲,跟著名哲學家仲長統同年,比曹操小二十四歲,差了一代人都不止。

據《晉書宣帝紀》介紹,溫縣的司馬氏家族是一個名門望族,自楚漢相爭時的名將司馬仰開始,歷經八世,到東漢安帝時這個家族出了個征西將軍司馬鈞;司馬鈞有個兒子叫司馬量,做過豫章郡太守;司馬量有個兒子叫司馬俊,做過穎川郡太守;司馬俊即曹操老上司司馬防的父親,也是司馬懿的爺爺。

董卓進洛陽的時候司馬懿才十歲,他的哥哥司馬朗十八歲,估計他那時已經有了幾個弟弟,不過年齡更小,所以司馬防才叮囑司馬朗讓他帶弟弟們回家鄉躲難。到曹操迎天子來許縣時司馬懿十七歲,官渡之戰時他二十一歲。

《晉書》說司馬懿從小有奇志,聰明過人,有雄心大略,同時博聞強識,對儒學有很深造詣(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面對亂世,他常常心懷感嘆,以天下為憂。

《晉書》由唐代名臣同時也是著名史學家的房玄齡主編,這部書以司馬氏為寫作主體,中間有不少對司馬氏的歌頌和吹捧,對於上述描寫司馬懿的話,不能說其全無,但也不能信其全有。

司馬懿早年確有雄才大略,這在楊俊和崔琰等人對他的評價里可以看出來,但憂國憂民的部分,明顯是為了塑造被晉朝尊為宣帝的司馬懿的光輝形象而虛構和誇大了。

上面提過,善於識人的楊俊早年見過司馬懿,這時候司馬朗已經出來工作且小有名氣,而司馬懿還無人知曉,楊俊對司馬懿評價很高,認為遠遠超過乃兄。崔琰跟司馬朗關係很好,他也有相同看法,他曾對司馬朗說:「你兄弟聰明、智慧,處事允當,並且剛斷有謀,你是比不了的(非子所及也)。」

建安六年(201年),司馬懿的家鄉河內郡已經成為「曹統區」,二十二歲的司馬懿參加了工作,被推舉為郡政府駐京辦主任的隨從(上計掾),大約相當於一個科長吧,因而每年都要去首都許縣出差。這個時候曹操正四處網羅人才,他聽說司馬懿有點小名氣,於是派人召見他,想讓他到司空府任職。

由地方抽調到中央,而且工作在曹操的身邊,前途自然不可限量,這是別人打著燈籠也不好找的美事,但卻被司馬科長拒絕了。

這件事還是記錄在《晉書》里,據稱司馬懿拒絕曹操徵辟的理由是看到漢朝國運衰微,自己不肯屈事曹操(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這個理由很含糊,似乎是想說司馬懿看到漢室不振,大權在曹操手中掌握,因而心中不平。但這種想法未必是當時的主流思想,即便如荀、孔融那樣內心裡十分忠誠於漢室的人,此刻不也在許縣為官嗎?

在成書更接近那個時代的《三國志》以及裴松之注里,並沒有這樣的記載。《三國志荀傳》里,列舉了荀向曹操推薦的人才名單,其中就有司馬懿的名字,說明司馬懿是經過荀推薦出仕的。

但《晉書》堅持司馬懿「拒曹」這個情節,為了讓大家相信,它還編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司馬懿以自己患風痹生活不能自理為由拒絕了曹操的徵辟。曹操有點懷疑,認為這小子可能有詐,就派人夜裡到司馬懿家看看,結果發現司馬懿果然躺在那裡一動不動,於是就信以為真,不再強迫他應徵了。

講完這個故事,《晉書》還怕有人不相信,於是又講了一個:司馬懿前面騙過了曹操的密探,但從此也就得裝下去了。有一天,他們家在院子里曬書,突然來了暴雨,司馬懿一著急,忘了自己在裝病人,起身跑過去收書,這件事恰巧被家裡的一個婢女看到了。司馬懿的老婆叫張春華,她很厲害,不僅親手把這個婢女殺了滅口,並且「親自執爨」。「爨」的意思是燒火做飯,表面看來似乎是說婢女被殺之後,家裡沒人做飯,張春華親自做飯。

但這有什麼好寫的呢?司馬懿那時候是個二十多歲沒有工作的小青年,在外人眼裡還是個重病在身不能動的殘疾人,老婆下廚房做個飯也值得寫進史書里嗎?仔細看看,這幾個字里恐怕隱藏著令人恐怖的事情。

「爨」的意思還有燒和煮,張春華把人殺了,怎麼藏屍滅跡呢?乾脆把人弄到鍋里煮了,她親自燒火。

這種事別的女人未必能幹出來,但司馬懿的老婆張春華絕對可以。她也是河內郡人,父親是個縣令,母親姓山,是「竹林七賢」之一山濤的姑奶。張春華最大的貢獻是生下了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倆,她伴隨司馬懿一生,幫了司馬懿不少忙,但也絕對是一個悍婦,把司馬懿治得服服帖帖。

司馬懿後來寵幸一個姓柏的小老婆,弄得張春華想見他一面都很難,張春華於是使出殺手鐧:絕食。

張春華想自殺司馬懿倒不怕,關鍵是張春華髮動了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一塊絕食,司馬懿害怕了,趕緊賠禮道歉。司馬懿對人說:「這個老太婆死了不要緊,關鍵是毀了我的好兒子啊(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

司馬懿的這一番做派確實顯眼,為了不出來做曹操的官,不惜裝病殺人,看來意志是夠堅定的。如果以後漢室復興了,追記誰曾經跟奸臣曹操做過堅決鬥爭,這些無疑會成為他的光輝業績。

可惜,這些故事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

一個二十二歲的郡政府上計吏的隨員,即使出身名門且有點小名氣,至於讓曹操花這麼大的心思非把他弄出來工作不可嗎?司馬懿與眾不同且堅定無比的政治信念又來自於哪裡呢?他的行為缺少說服力。

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弟弟司馬孚都在曹營做事,且事業一帆風順,他卻特立獨行,非要耍點酷,讓人有些不解。

而且司馬懿並沒有酷到底,他還是出來做事了。據《晉書》說,曹操當了丞相後,征他到丞相府來當文教處處長(文學掾)。這一次曹操不客氣了,命令說:「再要得瑟,就抓起來(若復盤桓,便收之)!」司馬懿害怕了,乖乖出來就職。

這個故事也僅見於《晉書》,是為司馬懿最終出仕圓場的。但這樣一來更加說不過去了,當初不出來,現在一嚇唬就出來了,這不是承認這麼多年來一直在欺騙領導嗎?司馬懿難道現在不害怕了?

司馬懿到了曹操身邊後,工作幹得挺出色,一來他確實有些本事,工作也努力,二來他迅速給自己找了個好靠山,即後來當了太子的曹丕。

司馬懿被人稱為「太子四友」之一,這再次說明了一個基本事實,他不是死讀書、認死理的人,不會只拉車不看路,先前關於漢室衰微、不肯屈事曹氏的話都是假的。

假設《晉書》里的記載是真實的,那就是司馬懿在做秀,通過「拒曹」抬高身價,增加知名度,目的是更好地「事曹」,他的目的基本上都達到了。

但更為可能的是,《晉書》里關於司馬懿「拒曹」以及為了讓這件事看起來更加真實而講的那些故事都是編出來的,目的是塑造司馬懿「反曹」的形象,以解釋最後取代了曹魏的晉朝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