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權在握 二、人才鼎盛

曹操用對了兩個人,使河東郡以及并州從此不再讓他操心。這讓曹操更加覺得搶人才比搶地盤更重要,他要梁習多向他推薦并州的人才,梁習先後向曹操推薦了常林、王象、楊俊、王凌、仲長統、荀緯等人。

這些人里只有王凌是正宗的并州人,其他人都是避難到并州的,其中常林、楊俊、王象、荀緯是河內郡人,仲長統是山陽郡人,曹操全部任命他們為縣長,這些人後來幹得都不錯。

常林字伯槐,河內郡溫縣人,跟司馬懿一個縣。小的時候家裡很窮,但他很好學,一邊耕田,一邊堅持研習經學(帶經耕),雖然是個鄉間農民,卻處處以士人的風範要求自己,與妻子相敬如賓。

河內郡太守王匡起兵討董卓時,常林的叔父因為發表了一些對時局不滿的話被王匡抓了起來,族人們都很害怕,不敢相救。當時本縣在外面做大官的人里有一個叫胡母彪的,常林跑去見他,說服他出面將叔父救出。常林看到河內郡沒法待下去,就跑去依附河間郡太守陳延壁。軍閥張楊貪慕河間郡的財物,派兵前來攻打。常林輔佐陳延壁拒敵,堅守六十多天,令張楊無計可施,常林由此出名。高幹想請他幫忙,給了一個騎都尉的官職,但常林不答應。

梁習聽說他是個人才,就推薦給曹操,曹操任命他為南和縣長。常林工作很出色,後來升為博陵郡太守、幽州刺史。

楊俊字季才,河內郡獲嘉縣人。他是被曹操殺掉的名士邊讓的學生。楊俊跟司馬朗、司馬懿兄弟倆同郡,在司馬懿十六七歲時楊俊就認識他們,當時司馬朗已經有點名聲,而司馬懿還默默無聞,楊俊認為司馬懿將來更不得了,成就將超過司馬朗。楊俊識人賞才的眼光還不止此一例。本郡人王象從小是個孤兒,給人當奴僕,地位低下,但他發憤刻苦,一邊放羊一邊堅持自學。楊俊看出他是個人才,就把王象贖出來,接到自己家裡,還幫他娶妻成家,王象後來果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本郡的審固、陳留郡的衛恂都是當兵的出身,被楊俊發現後給予資助扶持,後來審固成為郡太守,衛恂成為御史。

曹操任命楊俊擔任曲梁縣長,後來楊俊還擔任過南陽郡太守等職。

荀緯字公高,以後跟楊修、丁儀等人來往密切,死於曹丕執政後的第四年。他是河內郡人,跟荀、荀攸不是一個家族。

上面這些從并州出來的人里有兩個很特殊,一個是王凌,一個是仲長統。王凌是前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允被殺時也在長安,當時他年齡很小,為了逃命,他和哥哥王晨居然從高大的長安城牆上翻了出來。在曹魏後期,司馬懿專權,王凌是少數幾個手握重兵又心系曹氏的舊臣之一,後來他發動兵變反抗司馬懿,失敗後自殺。

仲長統字公理,此時約二十六七歲,豫州刺史部山陽郡人,是個大哲學家、政論家。他從小聰穎好學,博覽群書,從二十歲開始,遊學於北方各州郡。他性情倜儻,不拘小節,時人稱為「狂生」。

在遊學期間,他結識了高幹,高幹很厚待他,並且向他請教時事。仲長統以敢於直言著稱,在這方面恐怕跟禰衡有一拼。他不怎麼看得上高幹,就對他說:「你有雄志而無雄才,好士而不能擇人,在這些方面應當深以為戒。」話說得這麼直白,擱誰都不會愛聽,好在高幹修養還行,只是不再理他。

高幹死後,仲長統滯留於并州。荀知道他是個大才,推薦他到許縣朝廷工作,擔任尚書郎,後來還曾被曹操調到身邊擔任軍事參謀。仲長統不喜歡刻板的生活,他與曹操同年而死,他生前參與曹操軍事、政治事務方面的記載很少,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研究學問上了,整天都在思考政治和哲學,著有《昌言》一書,濃縮了他思想的精華,是古代哲學史和思想史上里程碑式著作。

在《昌言》中,仲長統發揮了他始終如一的直言風格,對社會政治進行了廣泛、深刻的批判,矛頭指向政治、經濟、社會風氣等各個方面,從外戚和宦官專權,到貪慾昏聵的天子,他都大膽予以抨擊。

按說仲長統這樣的言行和脾氣簡直就是禰衡第二,但他卻活得挺滋潤。原因可能是他比禰衡更有真才實學,不僅有一定名氣還有一定的人緣,荀等人對他頗為賞識。同時,曹操殺了邊讓以後引起了連鎖的副作用,對於邊讓這種類型的名士,曹操可能認為他們也就耍耍嘴皮子而已,對他們舞刀弄槍反而成全了他們名垂青史的理想,索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有一點也許更為重要,在仲長統的政治主張里,對現行的三公制很有意見,認為應當恢複漢初的丞相制,理由是「由一個人集權才能更好地發揮權力的效力,多人共同執政容易互相依賴;集權反而容易和諧,相互依賴則容易出問題(任一人則政專,任數人則相倚。政專則和諧,相倚則違戾)」,這恰好與曹操眼下的政治主張不謀而合。

在平定河東郡以及并州的戰事中,除了鍾繇、杜畿等人發揮了重要作用外,還有兩個人不得不提,一個是賈逵,一個是張既。

賈逵前面已有提及,官渡之戰前後,鍾繇坐鎮關中,賈逵當時是絳邑縣長。袁尚派袁氏任命的河東郡太守郭援南下,在高幹和南匈奴單于的配合下從曹軍的左路出擊,勢頭很猛,所過之縣均被攻佔,到絳邑縣時卻被賈逵擋住。

但終究實力懸殊,賈逵後來被俘,他大義凜然,斥責郭援,郭援想殺他,但全縣官民聽到消息後一起站在城上喊:「要殺我們的賢君,我們願意一同死(殺我賢君,寧俱死耳)!」郭援怕生變故,沒敢殺賈逵,而是把他關了起來,後來把他放了。

據《三國志賈逵傳》說,高幹反叛的時候,弘農郡張琰起兵響應,這個時候賈逵正好在張琰那裡,賈逵聽說張琰叛亂,仍不動聲色,幫張琰謀劃,取得張琰的信任。後來賈逵以城池不夠堅固為由建議張琰修城,然後伺機掌握兵權與張琰相拒,曹操大軍趕到,將張琰殺了。

據《魏略》說,賈逵當初被囚禁於壺關,關在一個土窖中,上面用車輪蓋住窖口,有人把守。有個姓祝的看守深感賈逵的節義,夜裡把他偷偷放走了。

據《孫資別傳》說,賈逵在河東郡時有個朋友叫孫資,在郡政府擔任駐京辦主任(計吏)。孫資經常到許縣出差,他向曹操推薦了賈逵,於是曹操任命賈逵擔任澠池縣令。

賈逵後來成為曹魏的重臣,多次臨危受命,成為重要的軍事將領。曹丕稱帝時他與曹休共同主持與孫吳的戰事。賈逵一生忠於曹魏,死前病中還對人說:「我受國厚恩,只是恨不能斬孫權到地下以見先帝呀。」

張既前面也提到過,他當新豐縣令的時候,鍾繇派他勸說馬騰,為韓遂、馬騰陳說禍福,使他們二人遣子入朝,為打敗郭援等人的聯合進攻立下了功勞。

高幹反叛後,張晟、衛固、張琰等人響應,佔領了長安與洛陽之間的弘農郡、河東郡很多地方,曹操任命張既以議郎的身份協助鍾繇處理軍務(參繇軍事)。張既憑藉他與韓遂、馬騰的關係,說服他們出兵協助攻打張晟、衛固等人。

後來張既擔任了京兆尹,作為關中地區的主要行政長官,他積極發展生產,鞏固統治,為曹軍歷次用兵漢中做好後勤支援。魏國初建時,在西北地區新設了雍州,他是第一任刺史,後改任涼州刺史,一直任職於曹魏西部地區,很有政績。

這一時期也是曹操人才大豐收的時期,進入曹操陣營的人才除了上面這幾位,還有之前提到過的崔琰、崔林、牽招、陳琳、辛毗、高柔、王修、李孚、杜畿、梁習等,除此之外,較有名氣的還有王思、薛悌、嘉、司馬朗、劉放、孫資等人。

在《魏略》一書里,把王思、薛悌、嘉都列入《苛吏傳》中。他們三人出身都很低微,後來做的官也差不多,王思開始與梁習都在司空府人事部門供職,後來都被提拔為刺史,又做到九卿。

薛悌是在兗州時期就跟隨曹操的舊部,張邈叛亂時協助程昱守鄄城三地,受到曹操重用,後來擔任過郡太守,他最出名的一個經歷是,作為護軍與張遼、樂進、李典等人守合肥。嘉情況不詳,既然列入《苛吏傳》,應該做過郡太守或刺史。

司馬朗字伯達,司隸校尉部河內郡溫縣人,曹操的老上司、前河南尹司馬防之子。司馬防有八個兒子,分別是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旭、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個個都很出色,時人稱為「八達」,意思是司馬家的八個「達人」。

「達人」一詞現在很時髦,它最早見於《左傳》:「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孔穎達注釋「達人」的意思為「智能通達之人」,除了這個意思外,「達人」在古代還有「顯貴的人」、「豁達豪放的人」等意思,反正都是褒義詞。

不過現在說的「達人」,據說是從日文和韓文演變而來,指的是經過長年鍛煉積累了豐富經驗,從而在某個領域裡頂尖的人,是某方面、某領域裡最牛、最猛的人。

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的時候,司馬防擔任天子身邊負責辦理文件的機要秘書(治書御史),有感於天下即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