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權在握 一、大賞功臣

自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結束到建安十一年(206年),一晃六年過去了,經過連續作戰,北方四州中的冀州、青州、并州已全部納入曹操的勢力範圍,只有幽州北面的一部分在公孫度的實際控制中。

公孫度趁內地連年混戰之機在遼東半島及東北地區大肆擴張勢力,將原遼東郡分成了遼西郡和中遼郡,加上原來的遼東屬國、玄郡、樂浪郡(今朝鮮半島的一部分),也有了相當的規模,再當個太守就沒有什麼意思了,他乾脆創設了一個新的州,名叫平州,自己擔任平州牧,同時自稱遼東侯。

公孫度還派人越過渤海到達山東半島,佔領了一部分地區,在那裡也設置了一個新的州,叫做營州,任命了營州刺史。

數千里之外的公孫度儘管實際上成了另一個皇帝,每天都在干著大逆不道的勾當,但曹操現在並沒有發兵討伐他的打算。在曹操列出的對手名單中,像公孫度這種遠在天邊的割據軍閥,可以排在最後面。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以獻帝的名義任命五十五歲的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公孫度接受了曹操的任命,對外不再提他的平州和營州,但實際控制區域不變。

公孫度有兩個兒子,分別叫公孫康和公孫恭。就在曹操任命公孫度為武威將軍的當年,公孫度死了,他的兒子公孫康繼位,朝廷任命他為遼東郡太守,實際控制著公孫度留下的地盤。

不管怎麼說,此時整個黃河以北地區,除了塞外少數民族部族之外,已全部納入到「曹統區」的版圖。長江上游的益州一帶由劉璋佔領,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地區,分別由曹操以及劉表、孫權、劉備分別佔領,而長江以南的地區,分別由劉表和孫權等人佔領。

這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平定并州後的天下大勢,與十年前相比,現在的局勢更為清晰簡單,因為在這十年里,陶謙、公孫瓚、袁術、孫策、袁紹等人先後逝去,弱者被淘汰,強者更強。

對曹操來說,這是將士們奮死拼殺的結果,自從己吾起兵以來,幾乎每一天都有戰鬥,每一仗都有成百上千的人流血犧牲,勝利來之不易,功勞應該歸於大家。在北方大勢初定之後,曹操下令對死去將士們的家屬、遺孤給予撫恤,對有功的將士們給予封賞。

曹操開始起兵時的身份是奮武將軍,勉強算個雜牌軍的軍長,當時的骨幹只有曹仁、曹洪以及夏侯淵、夏侯等幾個,他們的身份是奮武將軍屬下的司馬或別部司馬,類似於團長。後來,隨著軍隊規模越來越大,加入的將領越來越多,曹軍的組織體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到官渡之戰時,夏侯他們已經升為軍長一級的各種名號將軍,或者師長一級的校尉,其中夏侯擔任的是建武將軍,可以看做是少將軍長;夏侯淵擔任的是督軍校尉,可以看做是個大校師長;曹洪先是鷹揚校尉,後擔任揚武中郎將,可以看做是個准將副軍長;曹純統率虎豹騎,具體軍職不詳,應該是校尉這一級。而曹家的年輕一代曹真和曹休,都是「虎豹騎宿衛」,即虎豹騎部隊里的軍官。

曹氏和夏侯氏兄弟們進步都很快,但相對於其他的異姓將軍們,他們還算是慢的。

在官渡之戰前後,于禁等人已經晉陞為將軍或偏將軍、裨將軍了,其中於禁是偏將軍,樂進是游擊將軍,李典是捕虜將軍,程昱是振威將軍,張遼是裨將軍,張、徐晃是偏將軍,他們擔任的這些職務,可以看做是軍長或副軍長。軍銜較低的許褚,擔任的也是校尉,可以算做是師長這一級。

這些情況說明,在曹軍中曹氏和夏侯氏兄弟的地位並不是最高的,起碼現在仍是這樣。他們晉陞的速度並不比其他異姓將領更快,甚至還稍稍有些落後。

曹操的用人方略歷來受到後人的推崇,其中一條就是獎罰分明,平時建立有嚴格的軍功考核、登記制度,該獎的時候必獎,不該獎的時候決不濫獎,避免了獎懲和職務晉陞的隨意性。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從壺關回師許縣,考評各位將領官渡之戰前後的功勞,結果是于禁、樂進和張遼三個人的功勞最大。曹操上表獻帝,對他們三人予以表彰,曹操在表彰命令中說道:

「樂進、于禁、張遼武力高強,謀劃周密,品質專一忠誠,有節操和大義,每次臨敵交戰,都身先士卒(每臨戰攻,常為率督),有時親自擂鼓助戰,沒有他們攻不破的堅陣。每次派他們出征,都堅決執行命令,安撫士卒,遇事當機立斷,從未有過任何疏失。」

於是擢升于禁為虎威將軍,樂進為折衝將軍,張遼為蕩寇將軍。

除了這些武將,謀士們也功不可沒,功勞最大的自然是荀。

早在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就根據荀前後所立的功勞,上書獻帝表荀為萬歲亭侯。曹操在給獻帝的奏章中寫道:

「侍中兼尚書令荀,積德累行,從少到長均無過失(少長無悔),遭遇紛擾的亂世,卻懷抱忠誠,力創太平。我始舉義兵,四處征伐,與荀戮力同心,幫助朝廷謀劃,他所提出的建議,付諸實踐後沒有不成功的(發言授策,無施不效)。有荀的功業,我才得以成功,如同撥去浮雲,才顯出日月的光明。陛下到許縣後,荀在陛下身邊地處機要,他忠誠盡職,如履薄冰,不管處理什麼事務,都準確而精當。現在天下平定,是荀的功勞,應該授予他很高爵位,以表彰他建立的功勛(宜享高爵,以彰元勛)。」

但荀堅決推辭,他是朝廷的秘書長(尚書令),有關文件需要從他這裡傳遞,荀自作主張將其扣下不發(不通太祖表)。

曹操只好專門給荀寫信說:「與君共事以來,建立朝廷,是先生你從中輔助,你幫著提建議,出謀劃策,建立的功勛已經很多了,願你不要推辭。」反覆勸說,最後荀才肯接受。

不久,曹操又表奏荀攸的功勞,說「軍師荀攸開始輔佐我以來,無征不從,前後克敵,都是荀攸出的主意」,於是獻帝封荀攸為陵樹亭侯。

荀之所以堅決辭讓,是因為封侯通常需要有軍功,在戰場上殺敵通常是最直接的條件,而文士封侯通常是很難的。一般來說,封侯不以職務和地位高低為取捨,職務高的人即使位至三公,沒有特別的功績也難以封侯,職務很低,如果有特殊貢獻的,也可以封侯。荀認為自己沒有「野戰之功」,不配封侯。

曹營的武將中封侯比較早的是樂進,在破張超的雍丘之戰中,他第一個攀上城頭(先登),因此被封為廣昌亭侯。後來,于禁在征張綉之戰中功勞顯著,被封為益壽亭侯。張官渡前線臨陣倒戈,加速了袁紹的滅亡,被封為都亭侯。曹氏和夏侯氏兄弟里,似乎只有夏侯一個人較早被封侯,那是在獻帝剛到許縣時,獻帝任命夏侯為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

還有一個人的情況特殊,他就是徐晃。徐晃原是楊奉的部下,獻帝東歸路過安邑時,楊奉護駕有功,手下人也跟著沾光,封了不少官職和爵位,徐晃在那時被封為都亭侯。除了上述幾個人外,張遼、樂進以及曹氏、夏侯氏其他兄弟還都沒有被封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二月,曹操在鄴縣表奏獻帝,大封功臣二十多人,全部封為列侯,其餘的也都評出等級予以封賞。曹操在命令中說:「以前趙奢、竇嬰為大將,得到千金重賞,一天之內就全部分給了部下,所以他們能夠成就大事,永世留聲。我讀到這樣的文章,無法不對他們產生敬慕。我和諸將、士大夫共同征戰,依靠大家不吝其謀、不遺其力,才夷險平亂,得到了朝廷的重賞。這事,讓我不禁追思起竇嬰散金之義,所以我要把封地的租稅拿出來分給將士們,以酬謝大家的功勞。對死亡將士的遺孤,也要評定等級,分給租谷。如果年成好,國力充足,租稅全部收齊,當儘其所有,與大家共同分享。」

這次受封的二十多個人名單不詳,根據現有資料看,曹純的高陵亭侯、張遼的都亭侯等都是這次受封的,想必其他戰功顯赫的武將們也都封了侯。除了武將,謀士里至少郭嘉在這次也得到了封侯,他受封的是洧陽亭侯。

荀當初被封為萬歲亭侯的時候食邑是一千戶,此次又加封一千戶,共計二千戶。曹操在上獻帝的奏章里又一次追述了荀的功勞,說他在官渡之戰時鼓勵自己堅持作戰;官渡之戰後自己想先征劉表,還是在荀的正確分析和判斷下才決定北征冀州。曹操認為,如果當時不聽荀的這兩條重要建議,局面將完全不可想像,荀的這兩項建議「以亡為存,以禍致福」,是自己所不及的。

荀又再次謙讓,曹操多次寫信給他,讓他不要推辭。曹操甚至想讓荀擔任三公,荀讓荀攸出面謝絕,前後達十多次,曹操才放棄了這個想法。在這次大封中,已經被封為高安鄉侯的夏侯根據新立的功勞,被增封食邑一千八百戶,合計達到二千五百戶。已經被封為陵樹亭侯的荀攸,再增食邑四百戶,合計為七百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