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放眼天下 六、莫欺負孫權年少

讓我們把時間稍稍往前拉,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初四,孫策死於意外事件,死前急招張昭等人囑咐後事,當著眾人的面把權力移交給二弟孫權。不過,在張昭等人眼中,孫權其實並不是最佳繼承人。

據《三國志孫翊傳》記載,張昭最中意的人是孫策的三弟孫翊,理由是孫翊的性格更像孫策。張昭曾向孫策建議由孫翊繼位,但孫策沒有答應,而是選擇了孫權,當時孫權年僅十八歲。

如果孫權不是這塊料,那就是孫策看走眼了,也就沒有之後孫吳的基業了。可是,孫權確實是這塊料,別看他當時只有十八歲。

孫權的名字叫「權」,字「仲謀」,「仲」是因為他排行第二,一般說名如其人,孫權的名字也正如其人:機謀過人。如果這個名字是他父親孫堅起的,說明孫堅也很識人。

十八歲的孫權挑起了父兄留下來的大業。他面前的道路並不平坦,不僅外有強勢集團曹操、劉表,以及眾多山匪、流寇和割據勢力,而且本陣營內部不服他的也大有人在,李術敢挑戰他就是一例。甚至孫氏宗族的內部也有人不服他,堂兄孫輔就是其中一個,孫權剛一接班,孫輔就開始發難了。

孫輔的目標很明確:把孫權拉下馬,自己取而代之。

孫輔是孫羌的二兒子,孫羌是孫權的伯父,孫輔的年齡比孫策還要大,比孫權就大得更多。孫輔從小跟著哥哥孫賁作戰,在孫策開拓江東過程中,孫輔和孫賁都堅定地支持孫策。後來,孫策新成立了一個廬陵郡,任命孫輔為太守,因為孫輔功勞比較大,又授予他平南將軍,假節、領交州刺史。

孫策死前的最高軍職是討虜將軍,這還是他向朝廷使臣求來的,本來朝廷只準備授給他一個討虜校尉。現在,他私自授予下面人的官職比他自己的職務還高,並且還「假節」,說明他已經以朝廷代言人自居了。不過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袁紹、公孫瓚早就這樣做了。

孫權接班的時候,弟弟孫翊、堂兄孫都有資格和能力代替他,但他們也就想想而已,沒敢表露出來,原因是實力不足,而孫輔不一樣,他不僅敢想,而且敢幹。

孫輔想自己無論年齡、戰功還是在軍隊中的影響力都強於孫權,為什麼今後要聽這個小兄弟的指揮?孫輔決定與孫權分庭抗禮,為了增加成功的把握,他要拉個外援來作後盾,這個外援居然是曹操。

據《魏略》記載,孫輔趁孫權在東面用兵之際,偷偷給曹操寫了封信,這封信的內容不詳,只說「齎書呼曹公」,可能是要曹操派援兵來,一旦自己跟孫權翻臉,好站在自己的一邊。

孫輔認為曹操一定會答應,因為對曹操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可以分化瓦解孫氏集團。但曹操最終卻沒能看到這封信,原因是「行人以告,權乃還」,行人報告了孫權,孫權回兵了。

「行人」不是行路之人,也不是隨便一個什麼人,而是使者的別稱。孫輔派去給曹操送信的人反水,把信交給了孫權。孫權趕緊回來,他與張昭商議對策,布局停當之後,佯裝不知,跟張昭一塊見孫輔。

兄弟倆言談之中,孫權突然發問:「兄弟間鬧點不愉快,幹嗎要呼外人來(兄厭樂邪,何為呼他人)?」孫輔知道事情敗露,無言以對。

為了維護孫氏內部的團結,孫權沒有處死孫輔,但把他身邊的幕僚親信全部殺了,又將孫輔所部重新整編,分散到其他隊伍中,之後將孫輔軟禁了起來。

孫權接班伊始就分別遇到了李術和孫輔的挑戰,他依靠智謀和霹靂手段將危機一一化解,顯示出與他年齡不相符的沉著和老練,說明他天生就具有領袖才能。

經過這兩次危機,孫權的威望迅速提升,本集團內部想向他叫板的人不得不收斂了。

但孫權面臨的外部危機仍然存在。早在孫策剛死的時候,曹操就曾考慮過趁機討伐孫權,孫權的舊部、此時已被朝廷徵召為侍御史的張竭力勸諫,曹操才打消了念頭。

其實,讓曹操打消念頭的根本原因是他分不開身。孫策死時,官渡總決戰全面打響,曹操即使認為此時是解決東南乃至整個江南問題的一個好機會,但也沒有舉兵討伐的能力。

曹操於是以獻帝的名義拜孫權為討虜將軍,兼任會稽郡太守,正式承認了孫權對孫策權力的繼承。曹操同時任命張為會稽郡東部都尉,這樣張又回到了江東。《三國志張傳》認為曹操之所以放走張,是想讓張影響孫權,最終使孫權「內附」。

但這只是曹操的美好願望,因為張不是陳登,張對孫氏的感情更深,當年孫策親自趕到江都聽取張對時局的分析,張的那一番足以與「隆中對」齊名的「江都對」,開啟了孫策拓展江東的大業。之後張全力支持孫策的事業,這樣的人,曹操是無法策反的。

張回到江東後,仍然深受孫氏集團的尊敬和重用,孫策的夫人吳氏因為孫權太年輕,就讓張和張昭共同輔助孫權,張也盡心竭力,兢兢業業,成為孫吳的重臣之一。

官渡之戰曹操大勝,兵強馬壯,於建安七年(202年)重新想起了孫權,他下書要孫權送兒子到許縣來做人質(下書責權質任子)。這是一件大事,孫權召集眾人商議,對於是否答應曹操的要求,大家莫衷一是(猶豫不能決)。

孫權自己的想法是不接受曹操的要求,但看到自己手下們思想並不統一,就派周瑜去拜見母親吳夫人,商議對策。周瑜堅決反對送人質,他認為江東有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將來一定有更大的作為,沒有必要搭理曹操的無理要求。吳夫人在周瑜、董襲等人的影響下,堅定了想法,最後由吳夫人出面告知大家這一政策,孫氏集團內部的思想逐步統一。

這是曹操讓孫權第一次送人質,以孫權置之不理而告終。曹操官渡之戰雖然大勝,但解決河北問題才剛剛開始,這一仗他又打了好幾年,期間一直無力追究孫權,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送人質事件讓吳夫人對周瑜另眼相看,吳夫人把孫權等兄弟幾個叫到跟前,對他們說:「公瑾跟你們的哥哥同年,比你們哥哥只小一個月,我把他當成自己的兒子一樣,你們也要以兄長之禮待他。」

孫策時期已經建立了自己的人才班底,文士方面有張昭、張、秦松、陳端等人,武將方面有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呂范、凌統以及本族的孫賁、孫翊等人。這些人有的是孫堅時代的舊人,有的跟著孫策創業,孫策在他們面前有絕對權威,現在孫策不在了,孫權要想成事,必須也樹立起自己的權威來。

孫權除了將這些舊人團結在自己周圍外,還逐漸培養自己的嫡系,周瑜、魯肅等人的地位便迅速上升。

前面說過,周瑜是孫策的至交,孫策死前就寄厚望於他,讓他領重兵,任命他為江夏郡太守,但周瑜在孫氏集團內部的資歷當時還比較淺。

孫策死得毫無先兆,此時周瑜遠在巴丘(今江西峽江),距離吳郡上千里,他得到孫策死訊後,立即率兵以急行軍的速度回師,對於穩定孫氏集團內部形勢、保證孫權順利接班發揮了重用作用。

事後,周瑜被留在吳郡,擔任中護軍,與張昭共同處理日常事務(共掌眾事),形成了武有周瑜、文有張昭的格局。周瑜此時的地位迅速上升,手中的實權超過了程普等老將以及孫賁等孫氏宗親。

張昭作為文官領袖,他對孫權的態度卻十分微妙,表面上看張昭是孫策託命之臣,處於輔臣的地位,孫權又以師傅之禮事之,但在張昭的內心裡,對於這個他原先並不屬意的接班人有一種複雜的想法。

把你當成師傅是領導的一個姿態,你千萬不能認為自己真的就是老資格了。對於一個集團來說,無論何時何地領導的權威都是第一位的,無論這個領導是否年輕,也無論你自己資歷多老、功勞多大,都要維護好領導的威信,可惜張昭不懂這些。

張昭在孫權面前常以長者自居,頻頻厲言進諫。孫權表面順從,但內心很不舒服。在這樣的背景下,另一個文士很快崛起,他就是魯肅。

魯肅字子敬,《三國志魯肅傳》說他是臨淮東城人。東漢沒有臨淮郡或臨淮國,此處的臨淮不知具體指何處。不過當時確有東城縣,在揚州刺史部的九江郡與徐州刺史部的廣陵郡交界處,屬於廣陵郡,一般認為此地在今安徽省定遠縣附近。魯肅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由祖母把他養大,他們家很富有,是當地有名的大財主。

魯肅很有錢,他樂善好施,經常大散家財,甚至把地賣了,以賑濟窮人,他好結交朋友,在地方上很有影響力。據《吳書》記載,魯肅身材魁梧,相貌出眾(體貌魁奇),精於奇謀,又擅長騎馬射箭,經常召集一幫年輕人到山中狩獵,其實是去搞軍事操練,借狩獵演兵習陣。

周瑜投奔孫策後,被孫策任命為居巢縣長,該縣在廬江郡。有一次周瑜帶著數百人遠赴九江郡一帶執行任務,軍糧成了問題,他聽說魯肅家富有,於是來找魯肅,要求支援點糧食。

魯肅家有兩個大糧倉,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