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官渡,官渡 六、地道戰和霹靂車

建安五年(200年)八月,袁軍主力推進到官渡前線,袁軍用沙土堆成土丘,在曹營正面呈東西方向展開,長達數十里,並以此為依託構築營寨。為了對抗袁軍,曹操也分兵築營,但如此一來,兵力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了。

《三國志》認為此時在官渡前線對陣的雙方兵力,袁紹有十多萬人,曹操不足一萬,且傷兵佔到十分之二三。這顯然是不準確的,袁軍人數估計得差不多,但曹軍人數明顯被低估了。

裴松之也不同意《三國志》的說法,他認為曹操起兵的時候已有五千人,以後大小各戰勝多負少,勝率在百分之六七十以上(敗者十二三而已矣),僅破黃巾一役,就收降卒三十多萬,即使在戰鬥中不斷有損耗,也不會如此之少,用數千之眾對抗十多萬敵軍,斷然沒有取勝的可能。

裴松之進一步作了詳細分析,他認為至少有三條理由說明《三國志》所載不準確:一是袁紹構築的屯營東西達數十里,而曹操能分營相守,說明曹軍兵力雖少,但不至於只有數千人;二是假如袁軍是曹軍的十多倍,袁紹應該採取圍攻的辦法,而不是現在這樣兩軍對壘,讓曹軍進退自由,屢屢得手;三是後來袁紹失敗,很多史料都記載曹軍曾坑殺袁軍七八萬人,以數千之眾完成坑殺七八萬人的事是不可能的(八萬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縛,而紹之大眾皆拱手就戮,何緣力能制之)。

但裴松之的分析也有問題,他和其他許多人一樣,往往把袁曹兩軍的總兵力與他們投入到官渡前線的兵力搞混,這其實是兩個概念。

算袁軍的兵力不能只算他們在官渡前線的兵力,袁紹諸子袁譚、袁熙、袁尚以及外甥高幹統率的人馬還有不少,不在十一二萬這個範圍內。而算曹軍官渡前線的兵力不能把在各地的兵力都算進來,曹軍總兵力假如有十萬人左右,他們能用到官渡前線的,能有三分之一就不錯了,「曹統區」還有數十個郡國、數百個縣需要防守。

曹操收黃巾降卒三十萬,如前所述,這僅是個虛數,實際能編入戰鬥部隊的頂多十分之一。再如,曹軍坑殺袁軍七八萬降卒的事可能性也不很大,這一點將在後面予以分析。

裴松之的結論總體上是有道理的,曹軍在正面作戰的兵力被明顯低估了,曹軍在此的兵力應該在二到三萬人左右甚至更多一些。

但曹軍仍然處於劣勢,兩軍對峙完成後,曹操指揮人馬出擊,都未成功(合戰不利)。

九月的一天,發生了日食。

日食作為異常的天文現象在古代被視為凶兆,也被看做上天對人類的一種警告。在許縣的獻帝劉協照例下詔,要求公卿就朝政得失寫出專題報告(上封事),可以知無不言(靡有所諱)。劉協同時下詔中央和地方薦舉人才,標準是孝行突出的人(至孝之人),三公每人薦舉二人,九卿以及郡國守相、校尉等各薦舉一人。

劉協的這項舉措未必出自曹操的授意,一來在官渡前線的曹操此時應該無心考慮這些事,二來在人才觀上曹操主張以才為先,以後又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理念,與以孝為先的傳統用人觀不太一樣。

距許縣僅一二百里的官渡前線也看到了這次日食。對於戰爭而言,日食也預示著不吉利,通常情況下發生日食的時候交戰雙方都要停下來,因而日食有時候還起到意想不到的休戰作用。

最著名的事例發生在公元前七世紀到六世紀間的伊朗高原,當時米底王國和呂底亞王國在哈呂斯河一帶激烈交戰,戰事曠日持久,打了五年還沒有完。有一天,兩軍正在廝殺,忽然發生了日全食,頃刻間太陽被全部吞沒,彷彿夜幕降臨,士兵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停止了廝殺。儘管不久之後太陽重新出來,一切恢複到正常,但交戰雙方都認為這是上天不滿戰爭而發出的警告,於是決定不再打下去了,一場打了五年的戰爭因為偶遇一次日食而終結,這件事記錄在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的《希波戰爭史》一書中。

這次曹操看到了日食,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敵人認為日食不宜作戰的心理,向袁軍發起突然攻擊。不過由於無法攻破袁軍堆起的土丘,曹軍不勝而還。

雙方陷入到艱苦的對峙之中,為了取勝,都想了不少辦法。

袁紹下令在曹軍營外堆起土山,支起高高的望樓(高櫓),憑藉制空權向曹營射箭。曹營暴露在敵人弓箭手的射程之內,營里的人想來回走動,只能蒙著盾牌前行。

為了對付高處的弓箭手,曹軍將攻城用的拋石車進行了改良,使之射程更遠,力量更大,號稱霹靂車,拋擲石塊,專打袁軍望樓和土山上的弓箭手,望樓紛紛被打倒,袁軍的弓箭手也輕易不敢到土山上來。

袁紹見弓箭兵無法發揮威力,又調來了工兵,向著曹營方向開始隧道作業。干這活袁紹很在行,最終打敗公孫瓚攻克易京用的就是地道戰,但他不知道曹操也很在行。當初曹操在張繡的安眾防線面前差點全軍覆沒,最後也是由工兵們突擊開挖出一條隧道才得以脫險。

所以,曹操對袁軍的拿手好戲早有防備,他的對策是以地道對地道,在營中橫向開挖出又長又深的壕塹,袁軍的地道挖到這裡時就暴露了出來。

雙方鬥智斗勇,使出了渾身解數,打得異常艱苦。

對峙時間一長,後勤問題很快暴露了出來,最先感受到這個壓力的是曹操。

曹軍的糧食眼看接濟不上了,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一旦不能給士兵開飯,即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再好,部隊也沒有戰鬥力,更何況曹軍這邊士氣本來就成問題,士卒叛逃事件時有發生,如果再沒有飯吃,定會不戰而敗。

在此前後,還發生了徐他謀刺事件,讓曹操更加憂心。

徐他事迹不詳,只知道他是曹操的貼身侍衛,徐他等幾個人陰謀刺殺曹操,但他們看到猛士許褚常隨侍在曹操身邊,不敢下手。有一天,趁著許褚不值班(伺褚休下日),徐他等人懷裡揣把刀進入曹操指揮部。

也趕巧,許褚回到自己宿舍後心裡老覺得有什麼事發生(褚至下舍心動),又回來看看。徐他並不知道,進了曹操的大帳看到許褚,大吃一驚,臉色頓變,許褚覺察出來,立即將徐他殺死。

徐他謀刺事件是曹操一生中遇到諸多謀殺事件中的一個,也是最蹊蹺的一次。許褚僅憑徐他異樣的神色便判斷出他有異心並將他擊斃,當然事後一定也做了檢查,只要發現徐他懷裡有刀這就不是冤案。

但徐他為何要謀殺曹操?是跟董承一樣有一個政治集團在背後操縱,還是袁紹派來的卧底?這些都因為主犯已死而無從查證。但徐他事件發生在官渡對峙最緊張的時候,對曹操的心理也會產生一定影響。

面對這種嚴峻形勢,曹操產生了退兵回許縣的想法,為此他給後方的荀寫了封信,徵求他的意見。荀很快回信,他不贊成曹操的想法,荀分析道:

「現在軍糧雖然很少,但還沒有到楚漢在滎陽、成皋爭勝時那樣,當時劉邦和項羽都很艱難,但都不肯先退,因為先退的一方氣勢必然會受到打擊。現在我們用很少的人阻擋袁軍的進攻,扼其咽喉使其不能前進,已經好幾個月了,現在正是關鍵時刻,形勢必將發生變化,一定能等來出奇制勝的機會。」

曹操認為荀說的有理,他又問計於賈詡,賈詡說:「曹公您賢明勝於袁紹,勇力勝於袁紹,用人勝於袁紹,決斷勝於袁紹,然而將近半年之久仍不能決勝,是考慮問題太求萬全而造成的,應該抓住機會奮力一擊,大局必然可定。」

荀和賈詡都不主張退卻,認為局勢已經到了關鍵時刻,現在需要的是一次出奇制勝的機會。只是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它能出現嗎?

正在這時,曹營里出現了一位神秘來客,彷彿上天專門安排的那樣,給曹操帶來了那望眼欲穿的決勝機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