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保衛兗州 五、暗流涌動

呂布在何處擺脫袁紹的暗殺不詳,應該在冀州境內或者司隸校尉部的河內郡。呂布要投張楊,最便捷的路徑是走東方大道一直西行,如果他走的是這條道,現在他首先要渡過黃河。

站在黃河邊上的呂布,想來心情無比沮喪。呂布生年不詳,但他後來第一次見到劉備時以兄長自居,由此推斷他此時應該四十歲左右。多年來他縱橫馳騁,奮力拚殺,乾的都是玩命的活,換來的卻是眾人的冷眼,以至於到現在仍然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

呂布就是懷著這種心情過的黃河。

過河之後,他正要向西行,卻被一夥不速之客攔下,這些人好像是在此專門等候他的。問清是呂布本人之後,他們報上了自己的名號,原來是附近陳留郡太守張邈的人,奉張太守的派遣,專門在此迎候呂將軍。

呂布與張邈素昧平生,他頂多知道這個人是當年酸棗會盟領頭人之一,放在數年之前彼此當分屬水火不相容的兩個陣營。張邈找他,不知是什麼事。據說張邈是袁紹的人,如果依袁紹的命令在此專門等候自己,那一定不是什麼好事。

但呂布很快否定了這個判斷,如果是那樣的話,張邈何苦要先禮後兵,不如直接在此埋伏下重兵,待自己經過時打個冷不防。呂布決定走上一遭,會一會這個張邈。呂布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去投張楊本來也是可去可不去的事,除此之外他現在實在沒有什麼事可干。

等見到張邈,呂布受到熱情的款待,心裡的疑問也隨之打消。他與張邈談得很投機,兩個人在一塊密談了很久,談話內容誰也不清楚,只知道呂布要走的時候,二人已經有點難分難捨了,「臨別把手共誓」。

張邈和呂布共誓何事?這一點史書沒有交待清楚,給後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好朋友分手,可以握手而別、揮手而別,也可以灑淚而別,至於把手共誓而別,那一定有一個共同約定,什麼約定?暫時誰也不知道。

張邈的反常之舉迅速被情報人員報告到袁紹那裡,袁紹大怒。據《後漢書》記載,袁紹直接給曹操下了一道密令,讓他殺了張邈。《三國志》記載得稍有不同,沒有說袁紹的密令,而是說張邈自己擔心曹操終有一天會按照袁紹的命令殺了他,所以「心不自安」。推測起來可能的情況是,張邈聽說呂布路過,主動聯絡,二人確有密談及共誓。原本都是秘密活動,卻被袁紹偵知,他授意曹操除掉張邈,但這個消息也為張邈所偵知,因此「心不自安」。

問題是張邈為何要這樣做?他難道不知道呂布是袁術陣營里的人,此刻正是袁紹急於除掉的人?

張邈當然知道,但他結交呂布自有他的考慮,從以後形勢的發展看,這是一系列預謀中的一環。

張邈這個人,由於在《後漢書》和《三國志》里都沒有單獨的傳記,所以後人對他的了解比較有限。關於他的性格,突出的一點是個「俠」字,但凡是俠士,一般都比較仗義,性格也比較直。張邈就是這樣的人,做朋友能兩肋插刀,一塊共事不玩彎彎繞,你有困難就幫你,你有缺點就指出。

曹操當年隻身來到陳留郡,如果沒有張邈的幫助他什麼都做不成。張邈待曹操就是一個「俠」字,只要是朋友,幫人就幫到底,如果換成袁紹來,估計也一樣,這與韓馥形成了鮮明對比。

但張邈又是一個直脾氣,張邈很欣賞臧洪,原因就是在這方面二人脾氣相投,都屬於敢恨敢愛也敢說的人。據《後漢書》說,袁紹當了聯軍的盟主後,逐漸驕傲自滿(有驕色),張邈口直心快,說過他(邈正義責之),讓袁紹在眾人面前下不了台,得罪了袁紹。袁紹很不高興,又加上這次呂布事件,袁紹對張邈的不滿進一步加深,密令曹操除掉張邈是完全可能的。

而且,這裡面可能還隱藏著一個讓人不易覺察的陰謀。

在袁紹眼裡,張邈和曹操都是他的同盟,替他緩衝著南線袁術、陶謙造成的壓力,使他可以放手與公孫瓚作戰;同時袁紹又是他們的後盾,充當二人保護傘的角色。這就好比大哥與小弟的關係,既要讓小兄弟賣命,也要給小兄弟壯膽。不過在大哥看來,小兄弟最好別太強大,太強大了就不好駕馭了。

袁紹不想張邈和曹操太強大,就是這樣的心理。但張邈和曹操的發展勢頭正在偏離著袁紹希望的這個軌道。曹操得東郡,進而得兗州,在與袁術和陶謙的對抗中表現出非凡的戰鬥力,其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而張邈也不一般,在陳留郡乃至兗州都有很強的號召力,趁著其他人大打出手之際,他一直埋頭擴充實力。據後來陳宮在一次談話中透露,此時的張邈已擁有「十萬之眾」,數目可能有水分,但即使打個五折也相當可觀了。

如果這樣來看,袁紹突然密令曹操殺掉張邈,背後的動機就不一般了。要解決張邈,不是派幾個人到張邈辦公室亮一下逮捕證就能把人帶走的,你先得解決張邈的「十萬之眾」。袁紹的這個命令,其實就是讓曹、張二人火拚,無論最終誰勝,二人正在上升的勢頭都會被遏制。兩個強大的盟友不如一個弱小的盟友,有時候就是這樣的。

袁紹甚至想過,曹操不會接受他的這個命令,不是曹操不忍心下手,而是曹操不認為自己有這樣的把握。但是沒有關係,袁紹還有一手,他故意把給曹操的密令泄漏出去,鬧得社會上沸沸揚揚,目的就是要讓張邈知道。這個直筒子不像曹操那麼有城府,說不定先動手。

這樣狠的招袁紹自己未必想得出來,此時他手下雲集了許攸、審配、逢紀、荀諶等策反專家兼忽悠高手,炮製出一個這樣的計策來還不太費勁。

對於袁紹讓自己殺張邈的命令,曹操果然置之不理。不幸的是,張邈中招了。與此同時,還有一股兇險的暗流也在曹操周圍涌動著,它的製造者是陳宮。

陳宮等人當初力推曹操為兗州牧,想法是引進一個強人來保衛自己的家鄉。曹操確實是個強人,袁術被他打敗,陶謙也不是他的對手,但陳宮並不喜歡他,因為曹操不僅是強人,而且太招事。曹操就任兗州牧以來戰事不斷,袁術打上門來當然該還擊,但打跑就行了幹嘛還要追?陶謙挑事,把他拒於州境之外也就行了,幹嘛要深入徐州上千里,打到陶謙的家門口?這樣的戰略不符合兗州本土派的利益,陳宮在心裡堅決反對。

前線一開打,兗州這邊就得供人、供糧、供支前,曹操讓陳宮在後方搞後勤,陳宮感到給家鄉人民造成的負擔很重,思想壓力很大。曹操打仗為的是他自己的事業,幹嘛讓兗州人為他買單?陳宮想不明白。

陳宮逐漸堅定了一個決心:一定想辦法把曹操趕走。他自己沒有能力做這件事,於是把聯合本地實力派的張邈作為突破口。

害怕袁紹、曹操加害於自己的張邈,與一心想把曹操趕走的陳宮一拍即合。這個預謀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開始,甚至在曹操征徐州歸來二人「垂泣相對」時就已經有了,呂布的陳留郡之行,便是這個預謀的一部分。

順便說一下,張邈、陳宮之叛,有人認為邊讓被殺是一個重要原因。邊讓是陳留郡浚義縣人,在何進徵召天下名士的時候曾經出場。這個人很有名望,但也有點看不上曹操,「多輕侮之言」。他最終是叫曹操給殺了,但不是現在,而是在幾年之後的建安年間,此事記錄在《後漢書》文苑列傳里。

認為邊讓被殺導致張邈、陳宮之叛是沒有依據的,無非是給張邈和陳宮找點借口。現在對陳宮、張邈來說,需要找一個時機,居然很快就來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