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保衛兗州 三、展開復仇行動

曹操的復仇行動還未及展開,陶謙那邊反倒先動起了手。

陶謙率先向兗州發起進攻,時間大約是初平四年(193年)的夏天。在此之前,陶謙這邊發生了幾件重要的事,需要交待一下。

一件事是,陶謙此時已被長安的「三人小組」正式任命為徐州牧,此前他一直擔任的職務是徐州刺史。

大約在曹操派王比出使長安的前後,陶謙也派人到長安進貢,他派的人叫趙昱,是當地的名士。當時陶謙手下有幾個名人,除了趙昱以外,還有王朗、張昭等。王朗字景興,是前太尉楊賜的學生,算起來跟靈帝劉宏和前大將軍何進還是師兄弟,他跟趙昱共同勸陶謙通使長安,陶謙接受了建議,派趙昱到長安。

與曹操的情況不一樣,陶謙的特使在長安受到歡迎,這是因為陶謙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刺史,而曹操的兗州牧則查無出處。最後,朝廷拜陶謙為安東將軍,由徐州刺史升格為徐州牧。同時任命趙昱為廣陵郡太守,任命王朗為會稽郡太守。王朗就是這時候離開陶謙到江南上任的。另一件事是陶謙與黃巾余部闕宣聯合,勢力大增。

根據《後漢書·五行志》的記載,這一年夏天中原及華北地區出現了罕見的自然現象:正值炎夏,卻颳起了寒風,像冬天一樣。

這種神奇的自然現象鼓勵了想造反或者正在造反的人,在他們看來這是天亡劉漢的又一明證。徐州刺史部下邳國一帶有個叫闕宣的人領頭造反,響應的人很多,當他看到上天也出來懲戒當權者時,於是不再客氣,自稱天子,與長安的獻帝分庭抗禮。當時敢造反不算什麼本事,但敢於自稱天子那絕對是勇氣可嘉。

剛剛被朝廷任命為徐州牧的陶謙不僅不率兵討伐,反而跟闕宣聯合起來,勢力進一步增強。陶謙一方面派人跑到長安向天子宣誓效忠,一方面與自稱天子的人稱兄道弟,這位仁兄的務實主義作風實在可以。

但是後世也有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比如司馬光,他不相信身為徐州牧的陶謙真的會和造反分子公然攪到一塊兒,因為這種行為跟直接造反沒有什麼兩樣。持這種看法的還有黎東方先生,他認為不僅曹嵩被殺與陶謙無關,而且和闕宣聯合這樣的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這代表了一種很流行的看法,在許多人眼裡陶謙是個謙謙君子,而非小人。

但是,如果結合陶謙早年在西北前線時就流露出來的獨特個性來看,說他現在已經成長為一個溫和的長者似乎有點不可能,陶謙到徐州後親信小人,打壓正直之士,玩弄手腕,大搞兩面派,一樁樁事件都有記錄,關鍵時刻與闕宣這樣的實力派結合也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得到徐州牧的頭銜,聯合闕宣,如果把這兩件事合在一起看,此時的陶謙既提高了名分,又增強了實力,正是事業的上升期。他未必會把曹操放在眼裡,如果陶謙早就有挑戰曹操的想法,有意策劃曹嵩被殺事件,也有這樣的可能。

有意策劃也罷,被誤會也罷,眼下與曹操的一戰已是難以避免。陶謙與闕宣組成聯軍,率先向兗州發起了進攻。

他們進攻的方向不是曹操正面的陳留郡、濟陰郡,而是右翼的泰山郡、任城國等地。泰山郡太守應劭已棄官逃往袁紹那裡,曹軍在這裡的防守相對薄弱,任城國以及泰山郡的很多地方被陶謙佔領。

面對敵人先發制人的進攻,曹操決定兵分三路:一路由夏侯統領留守兗州,重點是鄄城、濮陽、定陶、東武陽等戰略要地,荀、程昱留下協助他;一路由曹仁率領,由東郡的北部進入東平國、任城國,進而到泰山郡進攻那裡的徐州軍;一路由曹操親自率領,由濟陰郡南下,進入已為陶謙所控制的豫州刺史部沛國的北部,進而攻擊徐州刺史部的彭城國(治所在今江蘇徐州一帶)、下邳國(治所在今江蘇邳縣一帶)等地,直搗陶謙的大本營郯縣(今江蘇郯城)。

總體來說,就是以偏師對抗陶謙的主力,而將主力向敵人之側冀發起進攻,對於已失去先發優勢的曹軍來說,這不失為一個正確的選擇。

這是一場無法預料結局的戰爭,曹操離開鄄城前告訴夫人卞氏說,如果自己回不來了,就讓卞氏領孩子們前往陳留郡投奔張邈(我若不還,往依孟卓)。

戰事從這年秋天拉開,曹軍一路順風,勢如破竹。曹操親自率領的這路一口氣拿下兗州境內十幾座被陶謙佔領的城池,直逼徐州境內的戰略要地彭城,逼著陶謙從右路撤軍,親自率軍來戰,雙方在彭城進行了激戰。

古代九州里就有徐州,徐州也被稱為彭城。彭城是座古城,城池四周雖然被大小不等的丘陵、高地所環繞,但交通卻十分發達。東漢有一條起自洛陽的東方大道,其基本走向前半段約沿著現在的隴海鐵路,後半段約沿著現在的京滬鐵路,彭城就是這條大道上的交通樞紐。

彭城周邊還有泗水、水在此交匯,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大兵團交戰的理想戰場。四百年前,劉邦和項羽曾在此有一場大戰,結果劉邦大敗,項羽險些把劉邦生擒。曹操與陶謙的彭城之戰沒有楚漢戰爭時打得那麼慘烈,戰事呈現出一邊倒的趨勢。曹軍大勝,陶謙所部有近萬人被殺,陶謙撤軍,向東退到郯縣。

對於這場大戰,《三國志·武帝紀》里只有十六個字:「秋,太祖征陶謙,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同書的《陶謙傳》與此大體相同,只是多了十個字:「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後面這一句翻譯過來,大意是:被殺死的接近上萬人,屍體阻塞河道,使泗水都要斷流了。

早期的正史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載就只有這二十多個字。可是後來,不知道哪位仁兄把「萬數」有意或者無意地改為了「數萬」,事情就有點不一樣了。到了司馬光的筆下,這件事已經演變成了下面的模樣:

「秋,曹操引兵擊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保郯。初,京、洛遭董卓之亂,民流移東出,多依徐土,遇操至,坑殺男女數十萬口於泗水,水為之不流……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一次活埋了幾十萬人,簡直是駭人聽聞!

如果這件事真是曹操乾的,我們一定把漢魏惡人榜第一名的帽子從董卓頭上拽下來給曹操戴上,告他一個反人類罪!

可惜,這不是真相。

由於史料缺乏,還不太清楚這件事是如何從陳壽版演變到司馬光版的。在較早一些的桓帝時期,彭城國全部人口不足五十萬,當時全國人口是五千多萬。經過黃巾起義、自然災害、戰爭屠殺,到再晚一些時候,全國人口已銳減到一千多萬,此時彭城國的人口想必也已大幅下降。

曹操一邊打仗,一邊還得派人四處出擊,把彭城國全國的老百姓都抓到一塊兒,然後全部活埋?真的匪夷所思!

曹操遠途奔襲,此時用在彭城的士兵人數充其量也就二三萬。攻破彭城後,曹操下令大家先不要打掃戰場,也不忙追擊敵人,而是干一件更重要的事:每個人分配十多個敵占區抓來的士兵和老百姓,把他們領到泗水河谷里活埋了,干不完活不給吃飯!

即使被抓來的人已有人提前幫忙捆好、綁牢,即使將要被活埋的這些人願意配合,完成這項任務所涉及的工程量也是巨大的。

坑殺男女數十萬口,規模堪比南京大屠殺,你能想像得出來嗎?但由於司馬光的權威,很少有人動腦筋細想,這樣的說法在後世逐漸流行。

不說這樁公案了,且說陶謙退保郯縣。曹操繼續追擊,在郯縣以東的武原與陶謙主力部隊又進行了一場惡戰,再次取得勝利,兵臨郯縣城下。從鄄城出發到郯縣,直線距離已有上千里,曹軍遠道而來,雖然節節勝利,但自身消耗也很大,士卒減員,戰鬥力下降。對方已退無可退,拚命死守,曹軍攻城不克。

郯縣難攻的原因還有一個:城裡來了生力軍。

陶謙開始還信心滿懷,原來想至少也能跟曹操拼一拼吧,但沒想到自己的部隊在曹軍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擊。眼看郯縣危急,在曹軍圍上來之前,他趕緊派人向盟軍公孫瓚求救。

袁術被打跑後,陶謙如果再被消滅,公孫瓚對袁紹、曹操南北夾擊的戰略部署就要落空,所以對陶謙的求救他不能不管。公孫瓚命令距離徐州最近的田楷、劉備馳援郯縣。

田楷和劉備分別是公孫瓚任命的青州刺史和平原國相。劉備帶著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率先到達,這時候他兵力還很有限,只有一千多人,再加上一些烏桓騎兵,以及數千難民,那陣勢不像是來幫忙打架的,倒像是來吃大戶的。

但這些都是生力軍。兗州軍和徐州軍已經打了幾個月,雙方都很疲憊了。郯縣因為有劉備的加盟,防守力量明顯增強,所以儘管曹洪、夏侯淵等人親自督戰,試圖一舉拿下郯縣,但猛攻了幾次,都沒能攻下。

長期圍城是不現實的,這是敵占區,敵人的後援會越來越多,而自己隊伍將面臨後勤補給等方面的難題。曹操決定放棄攻城,回師兗州。

郯縣攻防戰想必給曹操留下了較深的印象,從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