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暴政的終結 六、幽州風雲

再來看看幽州,說說公孫瓚的事。

大約在曹操和於毒、眭固等人在東武陽、頓丘一帶激戰的同時,袁紹率冀州的主力部隊向北移動,他們面對的敵人是公孫瓚率領的十分強悍的幽州兵團。

中平年間,公孫瓚在盧植、皇甫嵩等人麾下與黃巾軍交戰,因為作戰勇猛、戰功顯赫,先後升為騎都尉、降虜校尉、中郎將等,成為帝國的高級軍官,被封為都亭侯,率軍駐紮在幽州北部一帶,與黃巾余部張純、烏桓首領丘力居作戰。

公孫瓚天生是打仗的好手,他最擅長使用的是騎兵,最喜歡騎的是白馬,他經常親自帶領幾十個善於騎射的人,一律騎上白馬,在戰場上呼嘯而來,又呼嘯而去,殺傷力很大,他給這個突擊隊起了個名字,叫「白馬義從」。

很快「白馬義從」就成了公孫瓚的一個招牌,烏桓人提起來都害怕,不敢再來進犯。公孫瓚一看這個牌子好使,乾脆把「白馬義從」擴編,總兵力達到數千人,全部是騎兵。「白馬義從」自此成為漢末馳騁在疆場上的一支鐵軍,所向披靡,很少打敗仗。至於這支騎兵部隊是不是全都騎白馬,則有點可疑。因為白色的戰馬是比較難得的,找幾十匹還行,一下子找幾千匹,那是相當的困難。不過,要是真的能湊齊幾千匹白馬來,往陣前一列,不用開打,光那白花花的一片,就夠晃人眼的。公孫瓚看來還懂點行為學,這個創意挺不錯。

自從有了這支部隊,公孫瓚實力大增,按照槍杆子里出政權的看法,他成為帝國北部邊界一帶的實際控制者。但公孫瓚自己總覺得不爽,因為朝廷派劉虞來當幽州牧,成為公孫瓚的頂頭上司。

劉虞跟公孫瓚的做法不一樣,對少數民族主張懷柔。他到任以後就派使者到烏桓各部族那裡曉以利害,丘力居等烏桓部族首領有感於劉虞的聲名和誠意,紛紛派遣使者表示願意歸附。

公孫瓚眼看劉虞不費一兵一卒就把邊境的事擺平了,心裡充滿嫉妒,他暗中派人搞破壞,挑撥朝廷與這些少數民族的關係,甚至不惜派兵在烏桓使者必經之路上埋伏,將使者殺害。但烏桓各族識破了其中真相,歸意堅定,他們就是繞道也要跟劉虞保持聯繫。

邊境問題解決後,劉虞上報朝廷要進行裁軍,公孫瓚的部隊包括步兵、騎兵在內被裁得只剩下一萬來人,指揮部設在右北平郡。

公孫瓚鬱悶壞了,敢情這個老頭子很陰呀,看著慈眉善目,手段倒挺黑,以和平手段解決了邊境問題,裁軍就有了借口。說是裁軍,其實就是削減公孫瓚的實力。

雖然公孫瓚很不滿,但劉虞卻獲得了更高的威望,後來張純被手下人王政殺死,把首級獻給了劉虞。張角兄弟死後,張純在黃巾軍中的影響力最大。此次消滅張純,對朝廷來說是一件大事,於是獻帝專門派使臣來幽州,拜劉虞為太尉,後來又升為大司馬,仍然兼任幽州牧。

公孫瓚因為助戰有功,被任命為奮武將軍。

公孫瓚心裡很不服氣,北部邊界的和平是靠他出生入死打出來的,憑什麼讓劉虞坐享其成?但是懾於劉虞的巨大威望,公孫瓚也只好忍氣吞聲,待在右北平郡為帝國站崗。

如果放在和平年代,公孫瓚這一輩子也就這樣了,但偏偏現在是亂世,在亂世中偏偏惡人、強人更容易出頭,公孫瓚的機會來了。

幽州的黃巾民變又起,為了鎮壓起義軍,公孫瓚的隊伍也得到擴充。在與青州黃巾軍的東光之戰中,他一次投入的兵力就達到兩萬多人,說明此時他的實力已迅速擴張,活動範圍也很廣。如此一來,他與劉虞的矛盾也更加尖銳了。

劉虞有個兒子叫劉和,此時在長安獻帝劉協身邊供職,都是老劉家的人,獻帝對劉和很倚重,他派劉和逃出長安,到幽州找劉虞帶兵來救駕。劉和路不熟,沒有走河東郡,也沒有走函谷關,而是走的武關道,奔南陽郡來了,結果進入袁術的防區,袁術將其扣留。

袁術扣下劉和,據說是想爭功,不想把救駕的功勞讓劉虞一個人分享。他給劉虞寫了封信,讓劉虞發兵做後援,自己為先鋒,到長安救駕。劉虞接到袁術的信,想派兵去,公孫瓚勸他別去,因為袁術此人不可靠,派出去的人馬可能有去無回,但劉虞不聽。

公孫瓚一想不對勁,他說的話要是傳到袁術那裡,袁術肯定恨他。為此,他乾脆比劉虞更積極,派他的堂弟公孫越率領一千多騎兵去南陽郡,一方面支援袁術,另一方面暗中挑撥劉虞跟袁術的關係。

劉虞派的人大概是步兵,公孫越率領的騎兵因此先到了南陽郡。公孫越暗地裡讓袁術扣留劉和,等劉虞派來的人馬到了之後,又將其全部吞併。這些事當然瞞不過劉虞,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關係徹底破裂。

事情還沒完,在孫堅攻打周昂的那一仗中,袁術派公孫越支援孫堅,結果被流矢射中而死。袁術擔心公孫瓚埋怨自己,就把火往袁紹身上引,說公孫越是袁紹殺害的。公孫瓚果然被激怒,咆哮道:「我弟之死,全是因為袁紹引起。」於是出兵磐河,進攻袁紹。

這個時候袁紹剛取得冀州,立足未穩,聽說公孫瓚來挑事,不敢硬來,跟公孫瓚趕緊談判,最後把自己擔任的渤海郡太守一職讓給公孫瓚的另一個堂弟公孫范,公孫瓚才怒沖沖撤兵。

公孫范上任後,他的領導應該是袁紹,但他專門跟袁紹搗亂,以渤海郡為基地,配合袁術把勢力往冀州、青州發展。公孫瓚以打黃巾軍為借口,大肆封官,任命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他還任命了郡太守、國相以及縣令等若干。

公孫瓚的做法擺明了就是跟袁紹對著干。任命冀州刺史是成心噁心冀州牧袁紹一下,任命青州刺史是趁原青州刺史焦和之死去搶地盤,兗州雖然現在還八竿子打不著,但兗州牧曹操是袁紹的人,先派個刺史去攪和他一下,這種未經允許就把筷子往別人碗里伸的行為必然招打。袁紹與公孫瓚的矛盾不斷激化。

以上是史書所載袁紹與公孫瓚徹底鬧翻的經過。這個過程是沒有錯的,結果大體上也如此,但其中的內幕肯定更為複雜。

獻帝劉協派劉和搬兵是有可能的,但僅憑劉協的這道「口諭」,袁術、劉虞因此就要發兵前去救駕,尤其是袁術,看他的架勢肯定以為只要進兵長安馬上就能立下奇功一件似的,還要搶功,這就不好理解了。

長安是什麼地方?那裡有十多萬涼州精銳,袁術能不能打到函谷關下都十分難說。袁術會那麼幼稚嗎?

背後的真相也許是:袁紹、公孫瓚都意識到決戰不可避免,他們同時想到的,就是給自己拉外援,給對手製造敵人。袁紹拉的外援是劉虞,因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加之當初他曾力推劉虞為帝,雖然事情沒有弄成,但至少說明他對劉虞是尊重的,劉虞對他不會有惡感;公孫瓚拉的是袁術,因為二袁此時已交惡,周昂與孫堅之戰就是證據。

沒成想出現了新情況,公孫越意外戰死,公孫瓚與袁紹的矛盾進一步升級。不用袁術挑撥,這一仗也要開打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