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暴政的終結 三、蔡邕的一聲嘆息

董卓以最徹底的方式被消滅了,王允頓時感到一陣輕鬆,他多年來忍辱負重期待的正是這一刻。作為一名忠於漢室的士人,他在關鍵時刻挽狂瀾於既倒,有足夠的理由為自己感到驕傲。感到驕傲的還有呂布,是他一矛刺死了董卓,整個計畫是他制定和付諸實施的,沒有他,一切都無從談起。

但是,論功行賞的時候,呂布再一次失望了,王允宣布自己以司徒的身份主持朝廷日常工作(錄尚書事),僅僅給他一個奮威將軍(與袁紹給韓馥的名號一模一樣),這讓呂布很失落。呂布想,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王允對呂布從心底里瞧不起,一則認為他是個武人,二則認為他多變,缺乏節操。王允的政治潔癖又犯了,儘管他也曾低眉順眼地侍奉董卓,但他認為那是地下工作的需要,而別人要這麼做,那就不能容忍。

除了看不上呂布,王允還看不上蔡邕。

王允迫不及待地下令把蔡邕關進監獄,理由據說是蔡邕聽到董卓被殺的消息後,當眾嘆息了一聲。

這一聲嘆息最終要了蔡邕的命,儘管太尉馬日等很多人出面求情,蔡邕本人也寫信給王允,表示認罪,願意像司馬遷一樣承受宮刑或黥首刖足之刑以求保全一命,讓自己能夠完成正在寫作的當朝國史《後漢紀》,但王允堅決不從。

一代才子最終血灑長安,終年六十一歲。

張寫的《漢紀》一書說王允後來也後悔了(允悔欲止),但沒有來得及制止。這其實是不可能的,王允殺蔡邕的意志十分堅決,因為大家是老熟人,互相知道的東西太多,而蔡邕偏偏又提到了司馬遷,這對王允是一個重要提醒。如果當朝國史任由蔡邕來寫,不知道會寫成什麼樣。

所以,蔡邕必須死。

柏楊先生進一步分析說,這些年來,王允「如果不把董卓的馬屁拍得舒舒服服,董卓焉能把中央大權全部託付,其中一些醜態畢露的行為,蔡邕先生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王允不得不預防蔡邕泄漏他的底細」。冠冕堂皇的理由虛晃一槍,真正的理由因為太卑鄙的緣故,往往說不出口。

蔡邕被殺後,有一個十六歲的年輕人備感痛心疾首,他的名字叫王粲,字仲宣,山陽國高平縣人,前面已經提到,他是何進的秘書長(長史)王謙之子。

王謙這時候已因病去世。獻帝西遷後,王粲來到長安。當時,蔡邕深得董卓厚遇,又是名滿天下的大學者,家中經常賓客盈坐,如果來晚了,在蔡邕家門口的街巷裡連個停車位都不好找(常車騎填巷)。

有一次,蔡邕家高朋滿座,他正跟大家談話,家人遞上來一張名貼,說有人在外求見,蔡邕看了一眼,竟慌忙從座上起來趕緊跑出去迎接,結果一著急把鞋子都穿反了(倒屣相迎)。大家納悶,這是什麼樣的重量級人物,能讓蔡大師如此激動呢?

等進來一看,大家都傻眼了,蔡邕陪著進來的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不光年齡小,而且其貌不揚,個子不高(容狀短小),又黑又瘦,結果舉座盡驚。

蔡邕給大家介紹道:「這是王公(王暢)的孫子,很有才能,我不如他。」蔡邕同時宣布:「我家裡的藏書,死後全部給他。」

蔡邕的反常舉動讓人十分不解,王粲即使再有才,也不至於以十幾歲的年齡就能讓名滿天下的大學者折服吧?蔡邕厚遇王粲,要猜測一下的話,或許跟他的女兒有關。

蔡邕的女兒蔡琰,字文姬,在蔡邕的影響下,自幼博學多才,在音樂、詩詞方面很有造詣,作為少年天才的代表,事迹有幸也入選過南北朝時期編纂的那部《神童傳》中。一般認為蔡琰生於177年前後,與王粲同齡。

蔡琰結過一次婚,丈夫出身於河東郡的世族,名叫衛仲道,是個讀書人,夫婦很恩愛,但就在前不久,衛仲道病逝。衛家人有點嫌棄她,認為她剛嫁進衛家的門就剋死了丈夫。蔡琰無法忍受,回到了娘家。

關於蔡琰離開夫家後到了哪裡,也就是她最後在什麼地方被南匈奴人擄走,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她回到了故鄉陳留郡,在那兒被擄走的;另一種說法是她來到了長安,是在長安被擄的。如果蔡琰在長安,王粲應該能見到她。蔡邕刻意栽培王粲,並且說出那些不同尋常的話,也許有把女兒蔡琰許配給他的意思。

王粲跟曹操一樣,因為「容狀短小」在政壇和社交場所沒少吃虧,不過他似乎很招人喜歡,蔡邕想招他為婿,以後劉表也有這個想法,只可惜王粲似乎都沒有那個緣分。

蔡邕被殺後,王粲悲痛不已,後來王允想招王粲任黃門侍郎,他堅決不從。長安大亂後,王粲南下荊州投奔祖父的學生劉表去了。

王粲到荊州去,最可能走的是武關道,作為當時最有才情的詩人之一,王粲在路上回首長安歲月,不禁哀從心起,於是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哀詩》,記述了此次南下荊州的過程,裡面有「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以及「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這樣的詩句。蔡琰最終沒有跟王粲走到一起,在一片亂局中,她被南匈奴首領擄到了異鄉,直到許多年以後,被曹操以重金贖回。關於她的故事,以後再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