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葡萄酒與茶——如何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第三節 中國葡萄酒

說實話,我們在研究外國葡萄酒和中國葡萄酒的時候心情天差地別。

舊世界的造酒人們有一種「貴族」的氣息,將葡萄酒當成一門真正的藝術,他們對葡萄酒的熱愛和追求完美的態度無法不令人讚歎。即使暫時在中低端酒上栽跟頭,也是因為恪守「讓自然去釀酒」的理念因而與中低端酒行業本質有所衝突,從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雖敗猶榮」,輸得有氣節;而新世界中低端酒的造酒人則充滿「民主」的務實精神,鑽到普羅大眾的心眼裡,造出令人可輕鬆愉悅享用的葡萄酒。

而國產葡萄酒呢?高不成、低不就。葡萄酒市場表面上蓬勃發展、充滿希望(如今中國葡萄酒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十,葡萄種植面積更是名列世界第五),但實際上烏煙瘴氣、混亂不堪。

經過分析我們發現,中國整個葡萄酒市場如此混亂的狀況,根源有兩個:①標準的缺失;②浮躁、投機取巧的中國酒企。其實這兩個缺陷不管在任何行業都是企業走向成功的大坎,在葡萄酒行業中其危害可說是致命的。

誰說我們國家葡萄酒沒有標準的?怎麼可能沒有標準呢?應該說清楚的一點是:真正的標準包含兩點:一是標準的存在;二是標準的貫徹。我國大部分時候第一步走得非常漂亮,然後停下。這並不是「有標準」。

但是我們很驚訝地發現,在葡萄酒行業,這個情況發生了改變——連第一步都不行了。

1.我們喝的真的叫葡萄酒嗎

1994年在國家試圖與國際接軌,出台與國際標準相當的葡萄酒行業國家標準後,輕工部很貼心地「考慮到參差不齊的中國紅酒各生產商之綜合條件」,反應迅速地出台了另一個行業標準。這個標準如何?只需一點就足以見其水平:允許半汁葡萄酒的存在。什麼是半汁葡萄酒?可在葡萄汁中隨意加酒精、加水以及很多其他稀奇古怪的東西,那還是可以合法地被稱為葡萄酒的。

「行標」一出,「國標」立即淪為「推薦標」。推薦?就是隨便,想執行就執行不想執行算了,只要到達「行標」我們就不會找你麻煩了。

當時什麼狀況呢?葡萄酒這個行業在中國剛剛起步,消費者們大多沒喝過也不知道葡萄酒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而且興緻勃勃。中國葡萄酒消費在1994年至2000年增長達61.8%(世界葡萄酒產量只增長了6.5%左右)。面對這麼一群熱血沸騰又無知幼稚的消費者,誰願意袖手旁觀?葡萄酒廠從1994年的130多家猛增到2002年的600多家,大多數投入了「行標」的懷抱。於是乎中國葡萄酒市場一片混亂,烏煙瘴氣。

2002年一則新聞震驚市場《業內人士驚曝葡萄酒業內情:80%是「洋垃圾」》:「市場上30元以下的酒,70%以上都是勾兌的;60元以下的酒,40%都有問題;200元以下的酒,平均50%也有問題。不客氣地說,哪個企業敢站出來說自己的酒沒有勾兌過,我可以和他叫板。」

「其實真正的干紅是沒有任何添加物的,而現在市場上的很多干紅都有添加物,因為國外的很多『洋垃圾』進來後,必須要用這些物質去勾兌。夏天一到,港口會有很多大塑料罐裝的進口原酒,這些國外的『洋垃圾』進入中國組裝,然後讓中國的消費者喝。」

這則新聞像炸彈一樣把葡萄酒市場炸開了鍋,引得國內大牌紛紛出面反駁(這是中國酒企第一次那麼團結!還有第二次,請看下文),酒協也義正詞嚴地聲明。可諷刺的是,很少有企業敢直截了當地否認自己有如此行為,大多顧左右而言他。某名牌宣稱「國家質監總局每年都要對紅酒進行抽檢評比,大企業的優質率都在90%以上。」用的是什麼標準?——行標吧。

那是2002年的新聞了,如今呢?

仍時不時有假酒新聞、受害受騙消費者出現,連央視都有相關報導。許多人是這麼評價大牌如長城、張裕的「其葡萄酒還是相對高質量的」,前提是「相對其他諸多國產還在以葡萄汁加水來造葡萄酒而言」;各種假酒劣酒新聞仍頻頻見諸報端。

2.尊貴的年份酒

中國名牌酒企總是不斷宣稱自己的酒為「年份酒」,為好酒,試圖抬高形象賣出個好價錢。其實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宣稱,就犯了兩大致命錯誤。

首先是對年份的錯誤宣傳。其實酒的年份不是越久越好,單靠酒的年份無法說明酒的好壞。

第二是說謊。前面把「年份酒」宣傳成那麼一個好東西,自家產品沒有點「年份」怎麼下得了台呢?於是瞎編年份。

2005年時嘉裕長城葡萄酒被曝年份作假,公司總經理蘇誠最後不得不在媒體公開承認:公司產品確實存在虛標年份問題,但這種不規範操作是目前葡萄酒行業內的「慣例」。而情況也確實如此,當時各大品牌,如長城、豐收、威龍等均有自己的「年份酒」,其中「92年份」價格都要比其他年份酒或普通葡萄酒高出很多。

可是實際上我國從1996年以後才開始大規模出產干紅葡萄酒,1922年時國內種植的葡萄產量及葡萄酒產量都非常稀少,只有數十噸,哪來成群結隊的「92年份」「94年份」酒呢?再如前文所說,不是所有酒都放得的,最好的那些才可以,在法國也要AOC的才有存貯價值。在1992~1996年中國,試問哪個廠家有那樣的釀酒水平?

作為葡萄酒領軍企業的中糧集團,在那時也被「波及」。被問及其華夏長城干紅92年份酒是否真用1992年的葡萄時,紅酒部有關負責人卻答非所問,轉而進行「紅酒知識普及」:1992年是葡萄生長和收穫的好年份,口感特別好,因此價格就高。好笑的是,該人士始終沒有正面回答其92年份酒是否真用1992年葡萄,還敢說「是按國家標準生產的」,且同時強調目前還沒有年份酒的標準。

不僅如此,過了兩年,情況仍不見改觀。2007年底,王海公司告張裕卡斯特酒庄年份有假。情況同從前類似:張裕卡斯特酒庄註冊成立時間在2001年9月3日,但在市場上居然出現了張裕卡斯特酒庄生產的1995年、1999年的年份酒。經過3個多小時的審理,法庭沒有當庭判決。

有葡萄酒愛好者特地帶了國內某名牌「年份酒」與法國釀酒師一起試酒,結果實在不難預料:顏色很淺,單寧鮮明(新酒的特點);以其質量存10年以上是妄想;按其宣稱的在「法國橡木桶發酵」,保守計算其售價是大虧本。

3.不能用年份?創新分級!

缺乏標準的情況下,為了儘力體現自家葡萄酒的「高貴血統」,中國商家可謂絞盡腦汁,於是各種葡萄酒分級方式應運而生,可謂「想像力」十足。

長城干紅的葡萄酒,有評星級的,如「四星」、「五星」,星級越高價格越貴;同時還分產區,有「葡園A區」、「葡園B區」,A區的比B區的產品每瓶也要貴100多元。

張裕葡萄酒,則分為「大師級」、「珍藏級」、「特選級」、「優選級」。記者注意到,大師級葡萄酒市場上的售價在每瓶300元以上,特選級每瓶在100元上下,而優選級的每瓶僅需50元左右,大師級的價格比優選級高出了近7倍。

在中國酒庄也作了葡萄酒質量等級的代言,從長城、張裕到小酒廠,不管有酒庄實體或者沒有酒庄實體,幾乎個個生產酒庄酒。

以上分級都還算有根可循,借鑒於外國經驗。這個就令人哭笑不得了:按照「樹齡」分級等,樹齡10年的葡萄酒標價108元,樹齡20年的標價328元!中國酒商的「想像力」在此可算登峰造極……

無可否認,產區、年份、酒庄、樹齡等條件,跟葡萄酒的質量都有著很直接的關係。然而,都不是構成優質葡萄酒的唯一條件。前文已經提及不是年份好質量好,同理,不是產區好、在酒庄生產(甚至不在酒庄生產)、樹齡老酒的質量就是好的。不知道這點的酒廠絕對做不出好酒。假如他們都知道,還用這種方式分級來進行產品區分,是不是誤導和欺騙消費者呢?

好吧好吧,這麼要求太苛刻了。假如分級可靠,不管怎麼分其實都無所謂。那分級可信嗎?畢竟那些可都是中國數一數二的葡萄酒大廠呢。

拿張裕為例,張裕公司總工程師李記明博士介紹,該標準劃分以質量為核心進行綜合評定。其影響因素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是原料質量,包括葡萄品種、產區土壤、氣候、栽培技術等;第二是工藝條件,包括釀酒師的技術、原酒的發酵溫度以及酵母的選擇等;第三是陳釀設備,包括選用的橡木桶等設備。以此為基礎,將張裕產品等級劃分為四級:大師級、珍藏級、特選級、優選級。

聽起來十分科學可靠吧?

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曾報導,記者選擇了某品牌分別標註為大師級、特選級和優選級的三款葡萄酒讓三位國內頂尖評酒專家進行質量評價。按照這個品牌的分級體系,大師級是最高等級,特選級為中間等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