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為什麼我們的生活這麼難 第02章 為什麼我們什麼都比美國貴

同樣的商品,中國價格緣何高於美國?

寶馬Z4型的車子在中國需要58.9萬元人民幣,在美國的價格折算成人民幣20萬元而已。

不同的經濟結構,低收入為何催生高消費?

似乎只有天然氣這種一般社會大眾都要用的產品價格差不多之外,只要在這個檔次以上的產品包括奢侈品、電腦、運動鞋等,我們都比別人貴。

物價泡沫出現,新問題引發社會警醒。

你知道現在什麼叫西湖嗎?西湖周圍所有的古典式房子,目前全部被一個白領精英和A先生所佔據了。

這個章節我想談一個比較有趣的題目,一個和每個人的生活都相關的題目,叫做泡沫經濟。最近你們看到了吧,到處都是泡沫,房地產泡沫、股市泡沫,如今大蒜也泡沫了,中國的物價存在太多的泡沫。

我給讀者舉個例子吧,1982年,我們去看電影《少林寺》的時候,票價是1毛錢,2007年《變形金剛》在北京上映時的票價是80元,25年翻了800倍。而在美國,一線的電影院《變形金剛》的票價摺合人民幣後是54塊錢。其實很多香港人到了大陸去看電影,看到票價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香港的票價最貴也才50港元而已。如果在非尖峰時間去看,還有20港元到40港元的票價,我們大陸這邊的收入這麼低,電影票的價格怎麼可能這麼高?簡直無法想像。在中國,像男學生要陪女朋友看個電影,那都是很奢侈的。這就叫什麼?物價泡沫。以麥當勞為例,美國麥當勞價格跟中國差不多。天然氣呢?我們差不多一立方3.5元,跟美國也差不多。你發現沒有,這種低檔餐館的價格差不多,天然氣價格也差不多,可是電影這種東西就差很多。也就是說,吃的跟用的,這種大眾都要消費的東西,價錢都和美國差不多,但是只要不屬於大眾消費品的,中國的就一定比較貴。比如說長途電話費,如果從美國打過來的話,是一分鐘1毛錢,我們打過去的話,一分鐘就得8塊錢了,你看差多少?還有松下54寸等離子電視,相同款式,在中國賣40939元,而在美國的價格就只有我們的四分之一,摺合人民幣只有10239元,你能想像得到嗎?這個數據我們都已經上網再三查驗過的,保證正確。

背景提示

中國的房價收入比達到了發達國家的三至六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在人均收入不及日本東京十分之一的情況下,房價已和東京不相上下,有些地區的房價收入比已超過30倍。蔬菜、肉蛋、糧食及食用油價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物價問題成為了百姓關注的焦點。那麼,物價問題到底是什麼問題?所謂物價泡沫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有些人就喜歡穿大牌的衣服,比如阿瑪尼,阿瑪尼的西服在我們中國差不多要3萬塊人民幣,但是在美國買的話,折算成人民幣卻只有15000塊。汽油在中國是6.83元每升,在美國4.56元每升,也差了很多。寶馬Z4型的車子在中國要58.9萬元人民幣,在美國折換成人民幣才20萬元而已。另外諾基亞1661型的手機,讀者可能會覺得這個東西應該全世界都一樣吧,其實也不一樣,在中國買大概需要300美金,在美國買就只要85美金,差了近4倍。筆記本電腦呢?中國買一個筆記本6000塊,在美國換算成人民幣只有3406元,還不止這些呢。我再舉幾個例子,有個叫Samsonite的旅行包,翻譯成中文,我們叫它新秀麗,可能大家不一定知道新秀麗,這種包在美國買的話,一個大概是27美元,才是中國價格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我們買一個包都要比人家多花那麼多錢。在美國,一件POLO的秋天穿的大衣29美元,Clark的涼鞋,美國牌子,23美元,看到這些數字,你是不是還以為美國經濟破產了、崩演了?還是大甩賣?我也有這種感覺,不知道怎麼回事了。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到美國洛杉磯一家叫小台北的中費館去吃飯,4個人點了很多菜,都是魚蝦螃蟹這些海鮮,一結賬,4個人才49美金,摺合成人民幣大概是300多塊,每一道菜平均價格才7美金,像這種魚蝦蟹之類的海鮮,在我們中國吃的話,這點錢頂多算個零頭。當然如果去那些特別小的店,就另當別論了,但在一般餐館我們的就肯定比美國的貴多了。還有我們經常喝的咖啡,在美國是1美元,也就是不到7塊錢人民幣。我們這邊,就是去一般的咖啡館、咖啡廳,一杯也大概要二三十塊人民幣對不對?似乎只有麥當勞這種一般社會大眾都吃的快餐,天然氣這種一般社會大眾都要用的產品,我們和美國的價格差不多之外,其他稍微上點檔次的東西,我們都比人家貴。為什麼?

背景提示

據統計,2007年美國平均每人進影院觀著電影6部,而我國2007年平均每人進影院觀看電影僅0.1部。有媒體調查後發現,竟有「八成市民5年沒看過電影」。同時,有分析指出,美國一張電影票相當於人均月收入的1/400,韓國的電影票相當於月收入的1/350,而中國電影票卻相當於人均月收入的1/200按照這一標準計算,中國的電影票比美國幾乎貴了20倍。是什麼原因使得一種大眾形式的娛樂文化變成為奢侈消費,我們的消費到底怎麼了?

你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每個月能賺4000美金的話,花1美金可以喝杯咖啡,500美金可以買個筆記本電腦,50美金就可以請幾個朋友吃一頓,這種日子該多爽?這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像個遙不可及的夢,但這卻是美國大眾的真實生活,所以在美國消費是很幸福的。那我們就要問了,我們工作時間比他們長,還比他們累,憑什麼他們的日子過得那麼爽,而我們的日子過得這麼苦?

我給出的答案一定出乎大家的意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藏富於民,所以我們除了一般的產品,比如說大米、小麥、豬肉這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價格和美國的差不多之外,其他稍微奢侈一點的東西都比人家貴。2008年10月份,我們國家受到金融海嘯的衝擊,政府決定提列4萬億從事基礎建設。如果各位關切我的言論的話呢,應該知道2008年10月份我明確地說過,我們要「放棄保八,藏富於民」,我不希望政府拿這個錢去做基礎建設。為什麼?我就以中西部建高速公路為例,路建好之後有沒有車在上面跑?基本沒有。讀者要清楚一點,沒有車在上面跑的高速公路都叫做產能過剩的高速公路。政府在建高速公路的時候需要鋼材,需要水泥,所以可以消化今天鋼材市場2億噸的產能過剩,也可以同時消化掉今天水泥市場超過5億噸的產能過剩。但是建完之後怎麼辦?建完之後的高速公路因為沒有車在上面跑,所以你就又搞了個新的產能過剩。當我們不再需要鋼材和水泥的時候,這兩個行業就只能被打回原形—產能過剩。所以政府投4萬億的資金在基礎建設上的結果就是將成為一個產能過剩更嚴重的國家。我們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嗎?沒有。這就解釋了為什麼2008年,鋼筋水泥佔57%,消費佔35%的GDP,到2009年變成了消費只有29%,鋼筋水泥卻佔了67%的情況。

我建議我們一定要把這些錢給老百姓,做到藏富於民。至於怎麼給,不是我談論的重點。我就是希望政府能夠幫助企業賺更多的錢,因為只有企業賺到錢,它才會進行轉投資,透過乘數效果,企業可以賺更多的錢,然後再轉投資,透過乘數效果再賺更多的錢,最終能透過企業利潤長期拉動中國經濟。要知道,鋼筋水泥只是一鎚子買賣,今年用完了,明年就沒了。而如果我們的企業家能賺很多的錢的話,政府就可以透過立法等機制,讓企業提高員工薪水,這樣員工就有更多的錢用來消費了,這樣慢慢地培養我們的消費,我們的內需不就跟著增長了嗎?這就是藏富於民的鏈條,透過利潤反映到消費,以此長期拉動中國經濟。這就是為什麼其他國家的消費能佔到GDP的70%~80%,而我們只有29%~35%的緣故。

背景提示

2008年11月5日,中國政府在全球金融海嘯襲來的危機形勢下,果斷宣布兩年內投資4萬億元及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等系列方案。一年之後,中國經濟在數據上交出漂亮的成績單。然而,在迅速穗定經濟局面之後,如何拉動國內消費成為中國經濟振興的又一課題。那麼,國內拉動消費的難點到底在哪裡呢?

還有房子這種被我們拿來熱炒的東西,搞得現在我們中國的很多老百姓都買不起。和中國相比,美國的房子就便宜多了。在2009年的廣交會上,有幾個華人把美國洛杉磯的房子拿來中國倒賣,美國的房子從90平米到300平米不等,其中總價最便宜的90平米只要10萬美金,大概70萬元人民幣,比廣州上海的房子便宜得多。而且美國的房子跟我們的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房子叫公寓,美國的房子絕大多數是洋房、別墅,美國100平米的別墅比我們上海、北京100平米的公寓要便宜得多得多,這是為什麼呢?和汽車、手機、電視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