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9章 新能源汽車大戰:我們真的領先世界嗎

新能源產能過剩的鬧劇在上演。歐美在拿中國做實驗,可謂險惡用心。

新能源電池的神話——王傳福。

我們又掉進了「大躍進」的誤區了。

背景提示

面對產能過剩的危機和低碳理念的革新,環境稅箭在弦上。全球汽車產銷第一的桂冠讓中國汽車市場重擔在身。繼政府提供資金補助個人購買新能源車的消息傳開後,2010年3月9日又有媒體披露,國家電網計畫於2010年12月前在全國27個城市開建電動車充電站。而從全國兩會傳出的消息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無疑將是2010年汽車產業的熱門話題和重頭戲。來自各大汽車公司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紛紛帶著自己的議案、提案,開始了影響中國汽車發展的群英論道。2010年中國汽車市場需要一個理性而深刻的思考。

低碳經濟現在是持續發酵。有大學要開始設低碳經濟專業了,現在是沒有教師,只有專業。而且你看現在各行各業都想沾沾這個低碳的熱乎氣,處於領跑之勢的是新能源汽車。而這其中體現最明顯的就是電動車。這個江湖可以說是風起雲浦,應者雲集,遍地開花。

現在媒體把2009年叫做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元年。我想到了工信部產業政策司的司長講的一句話,他說,目前新能源汽車生產呈現一哄而上、遍地開花之勢,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在上,不具備基本條件的地區和企業盲目創造條件也在上。這個話好熟悉哦,你記不記得前面說過的新能源的機會與陷阱?包括風能發電,包括光伏多晶硅。到最後,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大力推動的結果,使得我們的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的8月份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風能過剩,太陽能發電也是過剩,尤其是多晶硅。為什麼?就是因為大家盲目推動的結果,有條件、沒條件大家都上。

好了,同樣的問題突然又出現在汽車上面。各地政府又開始推動了。我們這裡有幾個資料,比如長安汽車宣布,投產後它的新能源汽車產能將達30萬輛整車、100萬台發動機,最終產能達60萬輛整車、200萬台發動機。哇!聽得好激動。中國將成為新能源汽車大國。喲,我想起我們的多晶硅了。今天呢,多晶硅的產能是3萬噸,可是需求只有1.7萬噸。一兩年之後,中國的多晶硅產能將達10萬噸,而全世界的需求5萬噸,嚴重的產能過剩!現在我已經聞到這個味道了。「新能源」之後,現在加個「汽車」,以後再加個什麼「風車」,再加個什麼「腳踏車」,反正不管什麼車,只要前面是「新能源」,到最後結果一定是產能過剩。為什麼?在我們沒有了解這個情況之下,各地政府大力推動。

這個未來啊,實在讓我感到非常憂心。

而且現在不光是新能源汽車一窩蜂上,充電站現在也是風起雲湧。

像幾大石油巨頭,可能除了中石油沒有表態之外,都開始往電網這個方向去努力了。然後國家電網已經開始在20多個城市裡面布局了。央企開始向這個新的領域、新的「藍海」虎視眈眈。這個應該是比較危險的。因為這等於還沒有經過成功的示範就大規模地普及啊。我們把這麼寶貴的資源用在風險奇高的行業,這真的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新能源汽車跟傳統汽車的最核心的區別是什麼?是動力。那麼這個新能源汽車的動力就有幾種,比如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

新能源汽車不是2009年才提出來的問題,而是由來已久了。因為石油總有一天會枯竭,所以汽車行業一直想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最早乙醇汽車紅過一段時間,後來又搞燃料電池。前幾年燃料電池很熱,大家全部都搞燃料電池。但燃料電池成本太高,無法商業化,所以現在又轉過來搞電動汽車。電動汽車甚至是比傳統汽車還早的一個產品。傳統汽車是1886年問世的,但是1873年英國就有電動汽車了,是靠電池來驅動。最早是鐵鋅電池,一次性電池,但一直沒發展起來,關鍵是它的電池不過關。實際上大家都認為,如果以電池做動力,是最好的。但是為什麼就是發展不起來呢?真正的高科技就是這個電池的問題。

美國跟日本也沒辦法做真正商業化的電池。其實電動車本身不是高科技,那個沒什麼了不起的,不過就是個裝配嗎。最困難的是什麼?就是電池,這是一切一切問題的核心。那麼為什麼美國、日本做不出來呢?我們就不要講太複雜的經濟理論,只要想一想就知道,做不出來的原因只有一個,技術不達標,無法商業化,不可能有別的。實驗室里的邏輯跟大規模商業化的邏輯是兩回事。

因為電池有幾個問題。一個就是容量的問題,叫比容量。汽油的比容量是多少?一升汽油產生的是12000瓦斯的能量,但是電池呢,一般電池才40瓦斯,如果是鋰類電池的話,才100瓦斯多一點。所以說這個比容量差得特別大。汽車如果跑350公里左右的話,一般30升汽油就夠了,對吧?但是如果要用電池的話,我要帶上400多公斤的電池才跑得下來,比乘客都重。

汽車在外面跑的話,續航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啊,一般起碼要三五百公里吧。我們所有的對象都是便攜化的,可是一個電池上去以後,就變成臃腫化了。這個電池的重量真的佔了車的三分之一了。最後汽車變得像坦克車,開著電動坦克。

其實我今天只問一句話,汽車發動機真正領先的是哪個國家?美國跟日本,還有德國。新能源方面領先的又是誰?歐洲領先,美國其次。我們汽車方面不如歐美,也不如日本,我們新能源方面不如歐洲,不如美國,也不如日本,如果這真是一個可行的項目的話,美國跟日本、歐洲他們更有條件做,可是他們為什麼不做?竟然還輪到了一個發動機和新能源都不領先的中國來做,讀者們不覺得有點可笑嗎?不過這種可笑的事在我們中國太多了,真的是見怪不怪了。

美國很多大學有汽車機械工程系,他們的教授申請了很多研究經費,一直在實驗室里做研究,他們從來沒有停過。我們不一樣,我們是一窩蜂上。美國不是的,我很多的教授朋友是搞汽車專業的,有的在麻省理工學院,因此他們就有幾百萬、上千萬研究經費,一直在研究電動汽車、電池。他們是持續研究,沒有停過。這就是為什麼美國讓人感到可怕。當它一旦決定要做的時候,它那種工業實力已經是積蓄了幾十年的精心研究,到時候它要轉變成商業化的話,它絕對比我們有條件得多。日本也是一樣,歐洲也是一樣,它們是持續不斷做研究。我們這方面的研究是不如人家,這個我們得承認。好,它們這麼做研究,已經這麼先逬了,可是它們為什麼不做?這一點我們都還沒有搞清楚之前,我們就開始激動地做新能源汽車,我大惑不解。

這個正是我要說的重點,就是大家要冷靜一下。像2009年車展的時候,日產給廣州一個協議,生產「葉子」汽車,在廣州這邊試行。那麼這個車為什麼在日本不用?要拿到廣州做實驗?這就是問題。很多事情都是國外不用,而是拿到中國來做實驗。比如說轉基因稻米,國外也不用,拿我們這邊做實驗。轉基因玉米,也是,拿我們這邊做實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邊法律各方面都很缺乏,而且我們又喜歡一窩蜂上,這麼愚蠢的好試點全世界去哪裡找啊。

在美國,你推出一個新能源汽車,如果出了問題的活,汽車製造商要負多大的法律責任啊。但是我們不必啊。美國那裡,試錯的階段更多的是出在實驗室里,而咱們這裡經常是商業化推廣或者大規模生產的時候再試錯,真是有趣。

更可笑的是什麼?有一個消息說,德國的戴姆勒,就是製造賓士汽車的公司,居然跑來跟比亞迪合作。這怎麼可能?你想想看,哇,賓士汽車來跟我們合作,它有汽車製造的技術,那我們有什麼?我們不受寵若驚的前提,是我們自信滿滿,因為比亞迪是我們民族企業的驕傲啊!我根本不是這麼看問題的。它來跟我們合作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是一個最好的測試場所,可以商業化來測試,並且沒有法律責任。而且呢,在整個電動車的製造過程當中,各種的零配件都有一個製造的標準。好了,它在我們這種可以隨意測試的國家製造的話,可以從中推廣它的標準。所以這也是個話語權之爭嘛,製造標準本身就構成活語權。

你以為它是跟我們合作啊?人家是透過跟我們合作,首先搶下話語權,搶下定價權。誰控制汽車製造的標準,誰就有話語權。它現在正在干這個事,這才是我所了解的賓士。

王傳福也想搶活語權,他也想通過一些對電池的概念的炒作搶奪活語權,但是我想他搶不到,但他搶到了中國首富的寶座,這也不錯了。最近《福布斯》的百富榜,王傳福也沒有跌出前五。那麼就王傳福引以為自豪的所謂電池技術,究竟是怎麼回事?

西方的或者日本的所有有關電動汽車的資料,網站上可以查得到。可是王傳福這個電池數據,卻查不到。王傳福這個電池,按他的說法,包括比容量在內的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