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新帝國主義的真面目 第10章 看現代歐美帝國主義如何掠奪非洲:外媒批評中國非洲戰略的真正原因之一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對自由競爭占完全統治地位的舊資本主義來說,典型的是商品輸出。對壟斷占統治地位的最新資本主義來說,典型的則是資本輸出。(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第3版,第53頁)

郎言郎語:

什麼叫帝國主義?帝國主義就是不僅要自然資源,而是從農業到工業到各種可能牟利的產業,都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

真正的帝國主義不是控制產業,這種水平太初級了,真正的帝國主義是從思想上控制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產業上讓你完全依附宗主國。

如果可可或者咖啡的國際價格大幅下挫,或者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那麼象牙海岸就沒有足夠的外匯從美國、歐洲或者澳洲購買糧食,這樣國內就會發生饑荒和動亂。在這種情況下,你敢不依賴宗主國嗎?

為什麼讓小密特朗來非洲?長期殖民非洲的法國在非洲有著龐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和當地的利益集團有很多不能見天日的暗箱交易。

2009年11月8日下午,在埃及沙姆沙伊赫,溫家寶在中外記者會上被記者問道:「中國只對非洲的自然資源感興趣,您怎麼看?」溫家寶回答道:中國到非洲是掠奪資源、搞所謂的「新殖民(帝國)主義」,這種論調由來已久,其實不值得一駁。溫總理這個回答姿態是非常高的,也是跟他的大國總理身份相稱的。

那麼,我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如果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者世界銀行開會的時候也被人問到這個問題,該怎麼辦呢?我金鄭重其事地回應道:是的,我們真的只是對自然資源感興趣,而且不好意思,我們的野心可能還沒有你說得那麼大,其實,自然資源都談不上,我們主要就是對非洲的能源和礦產資源感興趣,而且願意用非洲同意的價格來購買這些資源。那麼請你告訴我,你們這些帝國主義國家是怎麼掠奪非洲的呢?

什麼叫帝國主義?帝國主義就是不僅要自然資源,而是從農業到工業到各種可能牟利的產業,都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比如對非洲的農業產業進行毀滅式操縱。而我們絕不會這樣做,我們只是平等地與非洲朋友做貿易,貿易的價格不是我們操縱的,而是雙方平等協商的。

我舉個例子幫大家理解一下什麼是真正的帝國主義。有一個國家叫象牙海岸,以前是法國的殖民地。其實這個國家的名字就是法國人起的,在法語中的意思是象牙海岸,因為當年法國人從非洲獵取的象牙就是從這裡起運賣到歐洲的。雖然現在殖民制度早已消亡,但是法國在象牙海岸的勢力仍然不容小覷。關係國計民生的電力、電信、能源等行業仍然由法國資本壟斷著。例如,象牙海岸電信的控股方就是法國電信,前者旗下的FI、AVISO等公司選用的都是法國產品,從而給其他國家的產品設置了門檻,像我國的華為公司這樣的通訊設備提供商,在開拓象牙海岸市場時就遇到了很大困難。

真正的帝國主義不是控制產業,這種水平太初級了,真正的帝國主義是從思想上控制一個國家和民族,讓你在產業上完全依附宗主國。因此,法國統治者在思想上推行兩個基本政策,一是同化(assimilation),二是關聯(association)。同化就是在殖民地各個領域都優先使用法語,在體制、法律和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都沿用法國的制度。關聯就是指在涉及本地人的各個方面,只有在與法國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才能保留本地的慣例和風俗。

就算到了戰後,法國意識到象牙海岸獨立已經很難避免,於是戴高樂政府決定有計畫地讓象牙海岸獨立。這樣形式上獨立之後,殖民地仍然會最大限度留在法國的政治和文化影響範圍之內。因此,法國的「教化使團計畫」(nussion civilisatrice)就擔負著在非洲傳播文化的重任。這背後是什麼心理?就是法國人對自己那套文化非常高的自尊心!法國人在這方面是出了名的,如果你在巴黎旅遊,用英語問路是行不通的,不是因為法國人聽不懂英文,你問他們,他們都會回答,但是全都用法語回答,所以他們其實明明就是聽懂了,但是就是不肯低下他們高傲的頭顱,用英語回答。

思想是基礎,經濟才是真正的要害。實際上,象牙海岸這個國家是非常有意思的,20世紀60年代獨立之後反而更依賴法國了,獨立前象牙海岸不過有3萬多法國人,獨立之後反而有了6萬多法國人。要知道,當時整個象牙海岸的人口才1000萬左右,而這些法國人大多數都是律師、教師、管理人員,還有經濟和技術顧問等,換句話說,整個象牙海岸的管理層幾乎全是法國人。大量法國公民繼續供職於象牙海岸的公共機構,特別是一些與經濟有關的職位。獨立後僅僅數年之內,在象牙海岸工作的法國人就超過了殖民地時期的任何時候。

那麼法國人是怎麼做的呢?搞出口導向型經濟!法國人把象牙海岸的可可生產和出口做成了世界第一,把咖啡生產做成了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實際上,象牙海岸當年的經濟也跟今天的中國一樣風光,它在20世紀60年代年均GDP增長率是6.17%,70年代更是達到了13.67%的高永平。但是很快20年過去了,80年代以後每年也就是兩個百分點左右的增長,趕上個什麼危機還得倒退不少。

這不是很奇怪嗎?對歐洲人和美國人來說,他們對咖啡的依賴,就跟依賴中國生產的便宜襪子差不多,襪子還不用天天買,咖啡可是每天都必須喝的。同樣,可可是製造巧克力的必需原料,歐洲人根本離不開這東西,那麼為什麼象牙海岸還會這麼被動?

比較優勢是國際貿易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與其你我都生產蘋果和梨,不如我生產成本比較低的蘋果,而你生產成本比較低的梨,然後我們拿蘋果和梨進行交換,這樣大家吃到的蘋果和梨都更便宜。這個理論很動聽,但是卻被帝國主義國家扭曲了。

然而,現實的世界經濟格局卻是:美國、歐洲和日本這三個經濟體都是以工業補貼本國的農業,特別是糧食、棉花的種植,以及類似牛奶這樣的准糧食農產品,因此他們的成本很低。這樣非洲國家只能被迫去種經濟作物,因為如果非洲國家種小麥的話,價格肯定競爭不過獲得大量補貼的美國小麥或者澳洲小麥。在所謂比較優勢的教條之下,象牙海岸只能種植成本低的可可和咖啡了。最後的結果就是可可和咖啡的種植面積佔全國可耕地面積的60%;從事與可可和咖啡經營相關活動的人員有400多萬人,佔全國人口的25%;年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0%;全國稅收的30%~40%來自可可和咖啡牛產行業;兩者的出口收入占國家出口總額的42%。

這樣會帶來什麼問題?可可和咖啡產業在象牙海岸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的盛衰牽動著象牙海岸整個經濟的脈搏。換句話說,如果可可或者咖啡的國際價格大幅下挫,或者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那麼象牙海岸就沒有足夠的外匯從美國、歐洲或者澳洲購買糧食,這樣國內就會發生饑荒和動亂。在這種情況下,你敢不依賴宗主國嗎?你不敢!

那麼,如何讓可可或者咖啡的國際價格非正常的突然大幅下挫呢?辦法就是去遊說非洲國家搞改革,打著發展經濟的幌子搞私有化,然後再利用國際制裁的手段來控制非洲國家的進出口,從而控制價格。

象牙海岸獨立之後,政府就建立了一介名叫「全國支持農業生產穩定價格基金」的組織來管理全國的農業。有了這個組織,種植者們就喪失了生產和定價的自主權,而政府卻可以憑藉壟斷獲取大量的資金。這個「基金」管理的時期,其實就是前面所說的象牙海岸GDP增速最快的時期。探究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政府壟斷了採購和進出口。但實際上,這個時期也製造了很多的社會問題,那就是大多數的財富都流入了政府官員之手,被拿去腐敗了,國民根本沒有得到所謂「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

這些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暴露出來,於是種植者就提出要求了,他們呼籲改革。而這個時候,國際上也掀起了一股私有化的浪潮,於是象牙海岸政府被迫放鬆了對可可和咖啡的國家壟斷。到了199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是對象牙海岸實行了制裁,迫使象牙海岸政府搞改革。當然了,改革的結果就是政府把可可和咖啡的管理權交還給種植者,而政府僅僅徵收兩種捐稅:一個是統一稅,可可的稅率是220非郎/公斤,咖啡的稅率是10非郎/公斤;另一個是登記稅,可可和咖啡的稅率都是5%。

接下來就是外資企業打著私有化的旗號大張旗鼓來到象牙海岸,它們輕而易舉控制了這個非洲國家的可可業和咖啡業。象牙海岸的可可工廠只有4個,而且全都是外資的,加工能力大概只有可可產量的18%。象牙海岸的咖啡加工廠更少,只有1個,也是外資的,加工能力大概只有咖啡產量的12%。

以下是象牙海岸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