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中華文化下的四大商幫 第11章 徽商

他們生活的奢侈程度甚至可以與皇家媲美。

他們的富足由此也養活了一大批傍其生存的行業。

他們創造了獨特的建築風格。

中國商幫中只有他們被稱為儒商。

整個清朝由徽州出的狀元高達19名,幾乎佔了所有狀元的17%。

徽商的興敗中有怎樣的傳奇故事?

紅頂商人胡雪岩富甲一方,為什麼最後落了個破落抄家的下場?

背景提示

從明朝開始,在揚州一帶,出現了大量經過專門培訓、預備嫁給富商做小妾的年輕女子,這些女子以瘦為美,個個苗條消痩,被稱為「痩馬」。而當時痩馬的出現其實是與一代商幫的興盛有著緊密聯繫的,這就是被稱為「一代儒商」的中國商幫——徽商。瘦馬與儒商,進步與守舊,興起與沒落,許多看似矛盾又合理的亊情都發生在徽商的身上。

那麼,徽商成功與敗落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他們的興衰能給後人哪些啟示呢?

讀者知道不知道安徽人過去是多麼的輝煌,你能想像嗎?我給你舉個例子,我們看電視劇,乾隆六下江南,你們猜都是誰在接待他?安徽人,安徽的大鹽商,叫做江春,是他接待的。他最後被封為一品光祿大夫,甚至參加了18世紀乾隆皇帝辦的千叟宴,安徽那個時候的輝煌是不可想像的。當然,現在的安徽,在經濟方面遠遠比不上當初徽商的那個吋代。可是徽商為什麼會如此之富裕?到最後又消失於平淡呢?而且現在再看不到徽商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背景提示

徽商的成功與晉商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基本都處於貧困的山區,大部分人主要靠種地維持生計,生存條件的惡劣讓他們走出了一條險峻的出路,這就是經商。從東晉開始,就有了徽州人經商的記錄,而清朝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今天的安徽省黃山市,宣城的績溪縣以及江西省的婺源縣,在清朝時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財富團體,他們的代表人物是胡雪岩,而這些在當地創造了奇蹟的一代人被後人稱為徽商。

那麼,徽商這個成功的商幫有什麼過人之處?他們的精神世界和經營策略都是怎樣的?是什麼成就了他們的成功,又是什麼導致了他們的沒落呢?

所以,徽商基本上來源於徽州,就是今天安徽省的黃州市。到了宋徽宗的時代,用他的「徽」字給這個地方取了名字叫徽州,因此一直流傳下來。我每次想到宋徽宗的時候就替他感到可惜,這個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卻是很差的執行家、管理者。所以,大宋王朝(北宋)就基本葬送在他手裡。但他的藝術修養之高是不可想像的,連書法都可以獨具創新(瘦金體)。他那個時代,有一個很出名的藝術家張擇端畫了一幅《清明上河圖》,這幅畫上所顯示商業資本的繁榮、奢侈、浪費,就和後來的徽商水平差不多。所以這是我對徽商最大的感觸。

徽州有很長的歷史淵源,它是朱熹的故鄉。我們看看,徽商到底是什麼樣的經商思維?可以這麼講,徽州人應該是以程朱理學為族規,也就是說儒家對這種家國之間的倫理排序非常注重。比如說「父母在,不遠遊」,父母還活著的時候不要到處東跑西跑,強調一個家的完整。所以在儒家,尤其到了朱熹,非常強調在修身的基礎上,自己要做好齊家,然後才能治國,才能平天下。但是能夠治國平天下的畢竟是少數人,因此對於社會大眾時言,齊家所形成的家族觀念變得異常重要。這就是當時徽州人的背景,而且他們思維極其僵化,基本上奮鬥的目標是以家族的榮耀為基礎的。

由於徽州是朱熹的故鄉,因此它具有文風特色。在明朝跟清朝兩個朝代,考上進士的人數在明朝接近總數的2%,清朝也是一樣,而整個清朝由徽州出的狀元髙達19名,幾乎佔了所有狀元的17%。這是一個不得了的數字,可是你如何把這種所謂官本位的思維融合在徽州人的思想里呢?可以這麼講,徽州人是以家族榮耀為主,但是對於功名的追求非常上心,而其目的還不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而是為了榮耀家族。但是,一旦進人官場之後,經濟實力是非常重要的,你很少見到說一個清官可以成為一個幫,不太可能。因此經濟實力能夠讓這個集團在整個朝廷裡面占舉足輕重的角色,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這是一個儒商結合體。這些人有什麼樣的個性?我覺得胡適的一句話講得特別好。他說,努力做「徽駱駝」,徽駱駝基本上可以當成徽商的基本個性的描述。什麼叫做徽駱駝?

背景提示

作為徽州茶商的後裔,胡適對家鄉人的商業活動了如指掌。他說,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吃苦耐勞,累積點資金,逐漸努力發展,有的就變成富商大賈了。駱駝是一種能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動物。直到今天,安徽人仍然在文化尋根中用徽駱駝自勉。在他們看來,將徽商稱之為徽駱駝,代表著他們身上有一種百折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而我則認為,歷史上的徽駱駝有著一脈相承的思想淵源,這種淵源是什麼呢?

人們考證之後發現,徽州做典當行業的特別多,這個典當行業應該叫朝奉,比如在櫃檯上面收貨買賣的人應該叫朝奉。但是江南人喜歡叫做徽老大,這個「老大」的發音和「駱駝」一詞在江南的發音差不多,徽老大就變成了徽駱駝。還有一個說法是,徽商出去做生意的時候喜歡背個麻布袋,背在背上像駱駝一樣。這個麻木袋放什麼呢?徽餅,還有三條繩子。這些繩子很重要,叫做「出門身帶三條繩,可以萬事不求人」。

有什麼作用呢?爬山、過河都要。更重要的是,你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上吊。那麼這是什麼個性啊?這個很重要,代表徽州人吃苦耐勞,而且是破釜沉舟的這麼一群人。好,那麼我把整個徽商重複一遍,徽商的本質就是儒商,這呰儒商本身是一群思想僵化,但是具有徽駱駝精神的人,吃苦耐勞,思想僵化。像這種吃苦耐勞、破釜沉舟、非常有決心做生意光耀家族的人,由於思想僵化,他會走上一條什麼路呢?這個特有意思,而且我發現我這個理論解釋起來非常清楚,那就楚——缺乏思想創新的商幫不論多麼輝煌,最後一定會沉淪,而且沒有其他的可能。

那麼大家看看,你學識基礎有了,朱熹理學文化有了,個性條件也具備了,那麼徽州人在等什麼?就在等一個機會。有吋候機會是很重要的。俗話說得好,一命二運三風水,四靠燒香(陰德),五讀書,命不好的人是玩不轉的,就看徽州人命運如何了。

背景提示

徽商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傑出的商幫,僅靠徽駱駝的精神是遠遠不夠的,他們的成功與當時朝廷的一個新政策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個政策讓徽商的命運發生了神奇的逆轉,讓他們在艱難的生存中等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那麼,他們等待的、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呢?

結果老天爺究竟還是眷顧了徽商,1371年,明朝剛成立不久時,就有個很好的機會讓徽州人發現了。當時明朝在邊關建立了9個戰略要地,這9個裡面有4個在山西,所以山西借地利之便首先得開宗之機。國家叫商人運糧食,當然要給他一點好處,就給他鹽引,這個鹽引非常重要,一個鹽引平均300斤鹽巴。你只要把糧食送到邊關去就給你鹽引,你可以去換鹽,然後去賣。我算了一下,1引等於300斤,1斤賺多少錢?1斤賺30文,所以300斤乘以30文等於9000文,也就是9兩白銀,一個引可以賺9兩白銀。那麼1萬引呢?9萬兩白銀。

當時在這個階段是以山西為主,因為4個邊關都在山西,因此山西人有最好的機會拿到鹽引去買鹽,徽州人跟他們競爭很難,徽州只有兩淮鹽場,而山西有很多鹽場。最後徽州人得到了什麼機會?這個制度越來越腐敗,最後變成這樣子了。這些把糧食送到邊關的人拿到鹽引以後,不需要他本人去鹽場拿鹽,他可以把鹽引賣給二道販子。這個時候徽商的機會來了,他們撤到兩淮鹽場,高價買鹽弓丨,拿這個鹽引到處去轉賣,因此做成二道販子。後來明朝實在撐不下去了,送糧到邊關的人不需要去買鹽,因此很多貪污腐敗出來了。所以弘治二年(1489年)乾脆取消,也不用送糧食了,你拿錢買鹽引算了。這個時候徽商已經積累了很好的財富基礎,所以你叫他拿銀兩出來買鹽引他高興得不得了,成就了這批鹽商,也成就了這批徽商。

到了大概1617年左右,明朝突然提出了一個新的制度,叫做推行綱法。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收稅是個大問題,很多人拿了鹽引以後也不知所蹤,政府最後得不到什麼好處。很多人拿了鹽引也不給足錢,對於朝廷而言是損失稅收的。所以到了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朝廷改變了推行綱法。就是把你們這些有鹽引的商人叫過來,登記成冊,就是你們了,你們拿的1箇舊鹽引,朝廷就配9個新鹽引給你,這就是所謂的10綱;可以世襲。如果簿子上沒有的人就不能做鹽,就是為了朝廷稅收,簿子上寫得很清楚,我到時候每年向你收稅,你跑不掉。這樣更肥了徽商,他的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