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羅祖及其《五部六冊》研究

徐小躍

羅教的創始人羅夢鴻是明朝中葉一位著名的民間宗教領袖,後被門人尊稱為羅祖。他所著《五部六冊》寶卷系統地記載了其民間宗教思想。羅教的創立和《五部六冊》的問世,在中國民間宗教歷史發展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文所研究的羅教,主要是指寄寓於《五部六冊》中的羅祖宗教思想。

中國民間宗教成為相對獨立的宗教思想體系,並在整體上影響中國下層社會的民眾,那是元明清三代的事情。在中國歷史學界,如何稱謂有別於正統宗教的那種「宗教」存在不同的看法,尚無一致的結論。我們傾向於採用「民間宗教」一說。然而,我們的立論與其說是基於它是一種有別於為上層所接受和信奉的正統、貴族宗教(佛教、道教)而流行於下層民間社會的宗教組織,毋寧說是基於它是一種更能迎合下層民間社會人士心理需要的宗教教義和信仰。換言之,我們所謂的民間宗教不僅就其傳播流行的對象和範圍而言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就其教義信仰更具有為下層民間社會人士所接受和信奉的功用而言的。

痛於外在的束縛,苦於現實的重負,憂於生命的困惑,都會使下層的人民去積極尋求擺脫這種物質和精神壓迫的途徑和方法。他們要在屬於自己的文化思想和信仰體系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當然,適合於下層人民精神和心理需要的中國民間宗教,並非要完全掙脫中國傳統文化而建立一個全新的宗教思想體系。恰恰相反,它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傳統文化。問題只是在於如何根據宣教的對象,採取什麼樣的具體方式去改造和轉化傳統文化。從中國民間宗教發展歷史來看,絕大部分民間宗教,在強烈感受社會壓迫和人生苦難的前提下,以極大的熱情去汲取佛道思想,創建它們的教理教義。然而,由於欲擺脫壓迫和苦難的方式的不同,使得中國民間宗教走著兩條有別的路徑:一是注重對現實社會的反抗和鬥爭,一是注重對人的精神及生命的超越和解脫。以白蓮教為主要代表的中國民間宗教諸派走的是前一條道路,而由山東人士羅夢鴻創立的羅教則走的是後一條道路。

羅教的創始人羅夢鴻(又稱羅祖)以接續中國傳統佛教,尤其佛教禪學的發展為己任,以攝化下層百姓的悲憫情懷,以震天動地的宗教感悟,以平易親切的說教方式完成了他建立富有特色的民間宗教思想體系的歷史使命。《五部六冊》正是記載羅祖苦功悟道之心路歷程及其宗教思想的「寶卷」《五部六冊》寶卷的問世,在中國民間宗教歷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至此,中國民間宗教終於找到了適合闡揚自己教義和信仰的「載體」羅祖創教的終的及其理論的根本旨趣,在於超越生命的有限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由此,決定了他的宗教思想有著比其他任何一個中國民間宗教派別的思想更為深刻的特點。縱觀羅祖十三年的艱苦悟道心路歷程,每一步都是對生命問題的探尋,所經的途徑又完全是內在的。明心見性,人天合一,不生不死,自在縱橫,永享快樂是他悟道的終的。羅祖創立的羅教對生命問題的高度重視,並反映出其教義的獨特旨趣。這一特旨的顯現,表明羅祖思想與佛教本旨具有更大的契合性。我們研究羅教與《五部六冊》的目的,就應該去揭示這一特色,而不是不加具體地比較分析,就簡單地指出民間宗教各派之間教義的所謂共通性。

羅教及其《五部六冊》所展示的中國民間宗教特旨及其發展途徑,為我們重新認識和評價中國民間宗教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上層宗教思想,要想使其得到發展並對更廣大的人民產生影響,就應該在多種向度上拓展它們的發展空間。而中國民間宗教恰是接應這一發展的一種值得借鑒的形式。能承擔起這一接應任務的並不是所有中國民間宗教各派,而是那些不以危害現實社會統治的中國民間宗教教派。對它的深入研究,對中華文化遺產的繼承以及對了解和把握特殊信眾的文化心理和信仰心態,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參考價值。

羅祖的一生可謂命運多舛,飽受生活的磨難,煉獄的煎熬,心靈的震蕩。在社會苦難面前,下層勞動人民或表現為悲觀的嘆息,逆來順受;或表現為積極的抗爭,揭竿而起;或表現為消極的超越,悟道創教。羅祖選擇了後一條道路。他悟道的進程,也正是通過其對現實苦難的揭露以及對人生的參悟得到具體展開。然而,這是一條充滿曲折的道路,羅祖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羅祖在其十三年的苦功悟道進程中,用了八年光景苦參念佛法門,用了三年時間苦讀《金剛科儀》而剩下兩年則是他自己理論建立的時期。羅祖十三年的苦功悟道心路歷程,寄寓於《五部六冊》的《苦功悟道卷》這一苦行進程皆以「生死」二字伴隨始終。以「怕生死」、「想生死」為其參道的原始動機;「懼怕生死輪迴之苦」是他不肯放參,一參再參的不變緣由;「生而不生,死而不死,無生無滅」是他幾經苦參的了悟;「到家鄉」、「得了安身立命」之所,「永不輪迴」、「長生不老」、「任逍遙,得自在」是他始覺明心的境界;「一切眾生應有佛性」、「真性無修本現成」、「體透玲瓏」、「人天合一」是他終要化成的道果。

羅教在探討生死和人生問題過程中所採取的方法,雖然是以非現實的形式出現,但它仍走著訴諸內心的道路,從而體現出佛教的基本特徵。羅祖對生命本真的參悟歷程,實際上就是伴隨其內心自我反省,主觀修悟的過程。它是要通過這種心靈的覺悟,尋求一種「快樂無窮」的精神生活。按照羅祖的說法,就是要在最高的「家鄉」這一安身立命之境界中獲得一種超越。作為民間宗教的羅教對生命問題的感悟,有著比其他民間宗教思想更深切的地方,從而決定羅教在中國民間宗教中具有了獨特地位。

寄寓羅教思想的是由羅祖所著的五部經典,即第一部《苦功悟道卷》第二部《嘆世無為卷》第三部《破邪顯證鑰匙卷》二冊(簡稱《破邪顯證卷》第四部《正信除疑無修證自在寶卷》(簡稱《正信除疑卷》第五部《巍巍不動泰山深根結果寶卷》(簡稱《深根結果卷》因為《破邪顯證鑰匙卷》有二冊,故世稱五部經典為《五部六冊》《五部六冊》正式刊板行世於明正德四年(1509)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羅教的五部經典多次被刊板發行,由此也證明它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中國民間宗教各教派在演述佛教教義的變文的基礎上,創造出能寄寓和演述自己宗教教義的寶卷,並藉助這一屬於自己的經卷達到自尊其教、自文其教的目的。這在中國民間宗教發展歷史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羅祖創立羅教經典,是為了讓那些識字不多,或根本不識字的下層民眾能夠看懂和聽懂經文,這樣也才能使其宗教思想流傳廣布和深入人心。包括羅教在內的中國所有民間宗教,無一不是憑藉「寶卷」這一形式做到這一點的。

羅祖為了使自己的教義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他充分考慮到下層民眾的知識水平的低下,對那些艱澀的佛道之理不易理解的實際狀況,在通俗化的寶卷形式中再通過一定的方式去盡量削解這種矛盾,這就是他所採取的排比、重疊和重複幾種特殊形式。寄寓於「寶卷」中的教義,絕不是如封建衛道士們所厚誣的「既屬妖妄」、「既極怪異」那樣,而是有著一定思想內涵的,表徵著下層民眾文化心態的一種歷史載承。「寶卷」這一宣教的新的形式,在提升下層民眾之文化水平,以及給他們提供心靈慰藉、生活安寧等方面起著獨特的作用。

羅祖的《五部六冊》引書範圍很廣,大致可以分為五類:1.佛教經典;2.科儀懺法的典籍,或類書與經論;3.寶卷;4.僧眾宣傳的作品;5.道教經典與類書。但在這些引書中,羅祖只視《大乘卷》、《圓覺經》、《金剛經》、《心經》四部佛經為正道經卷,而對其他經卷都有所否定,羅祖正是在主要汲取佛教經典及其教義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宗教思想體系。他的每一步發展及其整個思想,都與傳統佛教和世俗化佛教發生著這樣和那樣的聯繫。在中國民間宗教歷史發展中,羅祖的宗教思想是最契合佛教義理的,同時也是其最具特色的地方。

對羅祖宗教思想的研究及其評價,在學術界存在著不少爭議,其中包括是否承認羅祖的《五部六冊》是思想的作品,他的言論是否足以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等看法。這一看法的思想基礎是認為只有上層思想,包括上層哲學和宗教思想才能談得上體系,而有關民間文化,包括民間宗教,只是一些較低級人士通過兼收一些傳統思想,並將其雜亂無章地湊合而形成的一種粗俗文化。這裡需要正名的是,判斷一部作品是否具有思想性,一個思想是否構成體系,不應從雅俗形式上去作簡單的定性,更不應該出於某種社會政治的需要去任意貶低和謾罵(例如清代黃育楩《破邪詳辯》而應深入到作品中去,看看它的真實情況後,再作出相應的評價。這也是研究任何一種古代文化所應遵循的客觀態度和原則。當然,也有不少學者明確承認羅祖思想與佛教,尤其是佛教禪宗的因襲關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