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堯曰第二十-1

《堯曰》這篇,我們要用另一個觀點研究了。《論語》這部書,有些是孔子的弟子記載孔子的言行,到後來的幾篇是孔子的門人們——也就是再傳弟子的記載,有些是記孔子的話,有些是記孔子的大弟子如子貢、子夏他們的話。至於《堯曰》這一篇,孔子的話僅在最後一點點,而其餘完全是講中國歷史文化的精神。應該說這一篇是歷史的書,或者歸附到五經之一的《尚書》中去,這是講堯舜之間的歷史。至於是不是孔子當時口說的,或者有這種舊資料,孔子當時用來教學生的,這暫不

去考慮它,不過其中所講的,是堯、舜、禹三代禪位,「公天下」時候讓位的事情。

為什麼要把這篇書放在這裡?嚴格研究起來,的確是個大問題,也是中國文化的真正精神所在。第一,為什麼《論語》的編排,拿上古史如《尚書》方面的資料放在這裡?它的精神何在?又代表了什麼?第二,這一篇所講堯舜之間的傳位內容,與《尚書》中的《堯典》、《舜典》有相同之處,不過描寫得更詳細。第三,它擺在這裡要看什麼東西呢?上面由「子曰:學而時習之」開始,一直連貫到這裡,為什麼把這樣大的東西擺進去?同上面一條一條的對話記載完全不同,這是為什麼?

如果作博士論文,仔細深入研究,鑽到牛角尖一研究,就會發現東西,有它的道理。中國文化所認為的一個儒者,一個知識分子,學問並不是文章,是作人做事。作人做事成功還不算,還要把自己的學問,用出來立人,有利於國家、社會、天下,既然利於國家天下,就須講究領導人的精神,也就是古代講帝王政治。那麼帝王政治真的精神在哪裡?第四,我曾經再三提到司馬遷《史記》的《伯夷叔齊列傳》,這篇文章,大家都說好,但是光論文章該打手心,並不好讀,要通了才曉得真好,司

馬遷把整個的歷史精神,統統寫進去,我們也可以強調地說,司馬遷的那一個精神,就是根據這裡來的。現在我們大概曉得了這幾點。如果真寫博士論文,還有許多要挖的,有許多值得發揮的。這裡下面的記載:

歷史文化的重心——公天下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資料,根據我們中國文化最初這本歷史資料——《尚書》,第一篇《堯典》。(《尚書》是孔子整理的,他把《尚書》刪訂為中國歷史的第一本書。孔子刪訂《尚書》以後,才著《春秋》)。為什麼《尚書》從堯開始?堯以前還有很長久的歷史,如黃帝就更早了,而孔子站在史料的觀點,認為堯以前的資料太少太亂,沒辦法整理,沒有採用,所以從堯的時候開始。現在我們研究,孔子還是有問題,這位老師瞞了我們一手。我的看法,固然他手裡搜羅的資料是堯的時候最完整,但有一點,他為什麼要從堯開始?我們要指出來。因為堯、舜、禹這三代是公天下,而孔子的思想是「天下為公」,但是他當時是在春秋戰國的帝王政治時代,沒有辦法把這個話說出來,所以刪訂《尚書》從堯開始,這一點大家千萬注意。我這個話不是偶然隨便說的。況且整個研究了孔子言行的思想精神,就會發現孔老先生還是瞞了我們一手。當然他不是有意的,等於《史記》寓意,讀書要自己有眼光。(中國人塑菩薩,頂門上塑一隻豎起的眼睛,就是象徵智慧之眼,要在頂

門上有一隻眼,把書中的道理看出來。我們懂了這個道理,他引用《堯典》里的話,就是如此。)這篇文章寫得很妙,頭尾敘事都不關聯,只是中間突然拿出一段來,奇峰突起,等於外國有些電影,故事的頭尾都不要,只拿出中間一段來,使觀眾去猜想、判斷、作結論。有人說外國的這種手法好,我說中國早就有了。《論語》的這篇《堯曰》就是現代戲劇的體裁,頭尾都不說,只說中間的一段。

我們現在作研究,把它加上頭尾。我們曉得堯老了,要傳位給舜,在交接的那一天,這是古代很莊嚴的大典,隆重得和宗教的儀式一樣,要在泰山燒火,當著全國百姓,把帝位交下去,堯就告訴舜:「咨!」這個「咨」字,我們看歷代皇帝的詔書,常用這個字,其實我覺得古人在這種地方真糟糕得很,很醜陋,何必一定套用老式文章!老實講這個「咨」字,也就是我們現在上台講話時,說正題前一開口的「呣!這個……」並無含義的語助詞而已。古人自漢代以來,搞訓詁的漢學家們,

為這些字,寫十幾萬字的文章,那真討厭!實際上是堯上台了,舜還站在下面,堯說:「喂!舜上來,我告訴你,天之曆數在爾躬。」(中國人過去的政治哲學思想,是天道政治,上天的意旨。「曆數」,我們先解釋文字,這個「曆數」很有內容。)上天的意旨,氣數到了,輪到你來挑這個擔子,不是我個人的意思,是上天的意思,時代的趨勢,這個擔子必須要你來挑了。第一句話就是要舜繼承這個王位。不過說到「天之曆數」這四個字就夠麻煩了。第一個是「天」的問題,中國文化講「天人合一」,到底「天」是什麼東西?討論起來麻煩得很。

天人合一的氣數

第二是「曆數」的問題。中國歷史文化精神都在「曆數」,「歷」古代叫曆法,就是我們現在用的陽曆、陰曆等等,這就是歷。中國的曆法、天文方面的學問發達最早,而中國所用的陰曆、干支等等,代表了一個非常深厚的文化精神。像過去換朝代,明朝亡了,清朝進來,多少人一輩子不投降,清朝統治了中國三百年,可是漢民族的知識分子三百年來沒有投降過,許多人「不奉正朔」。(正就是正月。朔是月初。代表曆法。)再看幾年前剛過世的畫家溥儒,大家都知道他是清皇室,他

一輩子畫的畫,寫的字,作的詩,沒有用過我們中華民國的正朔,這也是他表示自己是清朝的皇室,不奉我們民國的正朔。當然,也不會用西曆紀元多少年,只好以干支古法紀年,如「甲寅三月」,「乙卯五月」。這就表示他內心不奉正朔,所以用年號這個問題真有趣。

現在我們自己拚命想把中華文化復興,而文化的精神在什麼地方卻不知道。這是「歷」所引起的一段感想。

而「數」又是一個大問題,中國人講歷史的命運,這套學問很大很多,還有算命之術。像《論語》最後一段孔子的話中有「有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講「命」。有一次,我和一位算命的大家,在一起吃飯,談到算命的道理,他說中國人讀書一定要會算命,當時他就掉了「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這句書袋。我聽了以後,不好意思說孔子的這句話,並不是說每一個讀書人要會算命。不過這個「數」字與「命」字有沒有關係呢?還是有關係的。歷史有個大命運的。譬如歷史命運中「數」的道理,到了第六就不是第七,到了第九就不是第八,等於地球行度的軌道,到了這裡就是這個樣子,這個力要下去的時候,若就把它拉回來,要出毛病了。所以「天之曆數」這四個字,在中國的文化思想中很難講的,一兩個字,包括的內容太多了。這四個字發揮起來,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講得完的,在此不再發揮。

堯在傳位的時候告訴舜,這是天命,不是他堯個人的意思。我們看這句話的內在意義,堯把帝位交給舜,既非自己的親戚,又非朋友,更非他的子孫,這就是古代的「公天下」。他經過幾十年,多少次試驗,培養一個人,等到自己真的年紀老了,(根據歷史記載,古人比我們活得長久。)百把歲了,於是禪讓,表示不是個人私見。歷史的精神,就在這裡。

「允執其中」這句話也有問題來了。經書上有四句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裡只引用了一句話,我們講中國思想,儒家思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都用這四句話。也可以說中國文化講人的學問修養的中心,教育的中心,都在這裡,也可以只說一個字「中」。「人心惟危」,人的思想是非常危險的,這個危險並不一定是殺人的危險。凡是人都有慾望,而慾望是一個總稱,現代說的「好勝心」、「榮譽心」、「有希望」、「生活有意義」這

些都是好事情,歸納起來都是慾望,慾望的賓士,會使人心非常危險。能毀滅了自己,也毀滅了世界,都是慾望問題。

這裡我們說一個阿拉伯文化中的故事。中東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有一個伊斯蘭教的老阿訇退休,在山裡修道。有一天一位中東的國王,帶一批人去打獵,這位國王射中一隻麋鹿,這隻麋鹿帶箭負傷,拚命地逃奔,逃到這位阿訇的身後,阿訇回頭見這隻麋鹿負傷,知道有獵人在後面追殺,就將寬大的袍襟把受傷的麋鹿掩蓋起來,不久國王的一名部下,先追到阿訇的身前,不見了麋鹿,就問阿訇有沒有看見,阿訇閉目修道,理也不理;這名部將問幾次都是如此,就說要殺掉阿訇,阿訇張開眼睛請問部將是什麼人?這名部將報告了國王的名號,阿訇說:你的國王是我的奴隸的奴隸,這位部將聽了大光火,要把阿訇殺掉。這時國王正好趕到,問明原因後,轉問阿訇知道不知道犯了罪。這位阿訇說事實上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