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季氏第十六-1

根據我們研究的方針,這裡第十六篇與上論第六篇《雍也》有互相呼應的關係。第六篇講《冉雍》——仲弓,孔子提到他有王者之氣,有帝王之才。現在這篇書,是講到中國文化、政治哲學的要點。聽說現在這篇書的開頭一大段,編進了高中的國文課本里,成為很重要的一篇文章。這段書,就有很多個重點:它含有中國文化政治哲學的精神、中國文化的政治觀念。我們整個民族的文化道德,是不喜歡侵略人,而且更不主張別人去侵略人。另一個重點是說臣道,一個國家重要的大臣,對

大的政治決策,關係非常重大,中間一點都不能馬虎。如孟子所講的義利之辨,要時刻注意。看了歷史上的這許多道理與真實的事情,也可幫助我們了解今日世界局勢的演變。譬如美國總統尼克松的下台,日本首相田中的下台,三木的上台,這些在一個研究歷史文化的人看來,就是活的書本,能使我們對自己古典的書,了解更深切;也更了解世界的事情;對過去、未來,是一個很好的對照,這是真正的學問所在。假使只在書本上看文字,這種學問沒有用,的確是書獃子。所以有時候我很不同意年輕人只知道專心念書,這樣會把他變成書獃子,埋沒了人才。但我同樣不同意不念書,有天才而不念書,遇到事情要處理的時候,就不知道怎樣處理,因為他不懂原則。學問與才能要配合起來。現在這個時代,給我們許多啟示。

我們中國文化政治哲學的思想,據我所了解的——為什麼說據「我」所了解的?這裡我有一個聲明:天下學問、事情,我所了解的很有限,有許多事情我不知道,所以我要說明是據我所了解的。全世界的文化、政治思想中,恐怕只有中國人有這個精神,中國民族文化的這個精神叫「興滅國,繼絕世」。孔子著《春秋》的歷史精神大義所在,就在這裡,這是我們幾千年來的民族文化精神。所謂「興滅國」,在春秋戰國以前,「國」是個地方政治單位,諸侯分封為「國」。到了春秋戰國時

代,還有上百個國。有些小國不算,大國也有幾十個。在過去中國這個制度,就是所謂的「封建」。「封建制度」,中西截然不同,上論中也曾討論過。而中國的封建,以宗法社會氏族為中心,就是血統為基礎,並不是西方的封建,以奴役、權勢為基礎。

封建這個名詞,幾十年來的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提到封建這個名詞的時候,也好像在基本上對中西封建之不同,沒有正確的認識。這不止是一個笑話,它甚至影響到國家這六十年來所遭受的巨變和痛苦。

過去歷史上的這些諸侯之國,當其中一個國家快要滅亡了,乃至已經滅亡絕後了,其他的國還要找到這國家的後人,扶助他起來複國,這就是所謂「興滅國」。「繼絕世」,是這個國家即使絕後,也要想辦法使他繼續存在,這就是中國文化對於國際政治的精神,也就是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的精神內涵。

例如漢高祖劉邦,在他統一天下以後,又為秦始皇,以及楚、魏、齊等滅國無後的想辦法使他續絕,《史記·高祖本紀》有:「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厘王、齊湣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後,予守家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以漢高祖的為人來講,素來具有豁達大度的胸襟,自然便合中國文化精神的大原則,所以劉邦後人,在中國歷史的政權上,能夠先後達四百年之久。凡我黃帝子孫,固當有此認識才是。

大家研究三民主義知道的,這種精神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中所沒有的。因此我經常跟外國朋友說,試看中國歷史,除了南北朝、五代這些邊疆民族稱王稱帝亂搞以外,正式的朝代,漢、唐、宋、明、清,中華民族從來沒有主動的發動過,欲圖滅亡鄰國的子孫、土地,以併入我們版圖的侵略戰爭。即使別的國家出了問題,如過去的附庸國家安南、暹邏、朝鮮等等,發生了變化,我們可以派兵輔助他平定他國家的內亂,但是我們一定撤兵回來,另外替他們選擇一個好的皇帝,政權交回他們自己好好管理,任何條件都沒有,只要他們俯首稱臣,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我們當時要求這些附屬——外藩的國家——進貢,自己是要賠本的,而且賠得相當厲害。還有些地方是重譯來朝的,就是過去有一些邊遠民族,如印度、波斯這些民族來朝,要經過兩三種文字的翻譯,才能譯成中文;中間經過許多國家,都還要到中國來。就如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中所說「萬國衣冠拜冕旒」。漢、唐的文化,就有這樣偉大的局面出現。因此直到現在,世界各國的華僑社會都稱「唐人街」,就是唐代文化精神的遺響,英文的a就是大秦帝國的譯音。當年外藩來朝,我們回送的禮物,比他們送來的多得太多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所以這種「興滅國,繼絕世」的思想,至少在我所看到的,世界上所有國家,除了我們中國,任何外國都沒有的。所以我們不但不想侵略別人的土地,也不想佔有人家的土地。目前有一點,許多的強國想控制人家的經濟市場,而我們也從來沒有見過。

族姓的家譜

這個思想,向大的方面演變,成為國際政治哲學。小則個人家族方面也有這種精神。我們中國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譜,又名家乘。現在的年輕人恐怕很少有看到過,但是我很幸運的看到兩次。一次是小的時候,剛好宗族的會議,由族長——在輩份最高中年齡最長的人,開了祠堂修家譜。家其中記載著祖宗的來源,有許多追溯到周代,因為周代的子孫分封各國,以地方為姓;有的還遠溯到軒轅,以證明自己的確是黃帝的子孫;就以台灣人數最多的林姓來說,他們的家其中就記載著林姓的始祖——第一個祖先為林堅,是比乾的兒子,與紂王是叔伯兄弟,比干是紂王的伯父。現在錄一段林姓家譜最前面的世系表(一至七如下圖):

林姓家譜早期世系表

第一表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唐) (虞)

棄(又名后稷)

玄囂——蟜極——帝嚳——契——昭明

放勛(又名堯陶唐氏)

軒轅—— 帝摯

舜之派

昌意——顓頊——窮極——敬康——禹之派

第二表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虞)(夏)

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

第三表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振——微——報丁——報乙——報丙 ——主壬

第四表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廿世 廿一世

(商)

外丙

(又名湯) 沃丁

主壬——主癸——天乙——天丁——太甲——

仲壬 太庚

第五表

廿一世 廿二世 廿三世 廿四世 廿五世 廿六世

小甲 仲丁

雍己 外壬

太康——太戊——河亶甲——祖乙——祖辛——祖丁

沃甲——南庚

第六表

廿六世 廿七世 廿八世 廿九世 卅世 卅一世

(殷朝)

陽甲

盤庚

小辛 祖庚——廩辛

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庚丁——武乙

第七表

卅一世 卅二世 卅三世 卅四世

微子啟

帝乙——仲衍

受辛(紂王 )

武乙——太丁——比干——林堅(林姓始祖)

(河南)

這七個表,都是林姓以前的族系表,一直到林姓的第一個祖先為止。以後以林堅為主,也是依照這個形式列表。我們現在叫這個形式的表為系統表,就是根據「族系」的名稱而來。修家譜的舊例,是每五世列一個表。家族血統,就靠這樣記載, 就這樣繁衍開來,因為繁衍得太多,支派太眾了。於是後來同是姓林的,福建的林家和山東的林家,家譜會不相同,其情形就和上面的表一樣。林家的家其中對受辛、仲衍、微子啟的後代就不再記載了,而由受辛、仲衍、微子啟的後代去記載。但一直追溯上去仍然會追溯到比干、帝乙而及於太丁的。

孔孟曾顏的通天譜

但是後世各宗族修家譜,有四姓是所謂「通天譜」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種家譜的。這四姓就是孔、孟、曾、顏。這四姓的祖先都分別追溯到孔丘、 孟軻、曾參、顏回四大聖賢,而這四家的家譜,所排的字輩——就是輩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樣的。這件事看起來好像與國家民族無關,實際上充分表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崇高文化,重視血統的精神。

說到字輩,是修家譜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前每三十年修一次家譜。即使衰落的家族,最多不能超過六十年,一定要修一次家譜。在修譜的時候,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