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次鴉片戰爭

當時中國還沒有被拆穿西洋鏡,仍然維持著一個一流強國的尊嚴。所以林則徐先生態度強硬,認為義律先生提出的要求,不但「不合國情」,而且「干涉內政」,一面拒絕,一面包圍英國商人所住的商館。義律先生只好屈服,交出全部鴉片一百四十萬公斤,但不肯具結,而跟全體英國商人,撤退到澳門。稍後,林則徐先生再把他們逐出澳門。義律先生跟全體英國商人,就擠在一艘英國商船上,在南中國海拋錨,焦急的等候英國政府的訓令。

很顯然的,這件事並沒有結束,但在中國官場「鋸箭桿學」的觀念來看,英國人既然逃遁無蹤,眼前再沒有他們的影子,事情當然已經結束。林則徐先生向皇帝綿寧先生報告說,英夷已被趕走。鴉片已經禁絕(這跟現在泰國政府發表公報:「坤沙武裝集團已被趕走,鴉片已經禁絕。」前後輝映,一模一樣)。綿寧先生長在全是女人和宦官的皇宮之中,他對國際情勢的知識,比起林則徐先生,更像一個白痴(這不能怪他,換了你我,可能比他加倍白痴),他高興的跳起來,認為這是進一步給桀驁不馴的英國人一個更嚴厲懲罰的時候了。於是,他做出一項錯誤的決定,下令永遠斷絕英國的通商貿易。

英國方面,最初反應是溫和的。英國輿論站在受害的中國人這一邊(除了官方報紙,任何一個國家的民間輿論,往往主持公道的時候多)。《泰晤士報》質問說:「假如中國人到英國販賣鴉片的話,准被判死刑,為什麼英國人卻可到中國橫行。」英國外交部通知義律先生:「女王陛下的政府,不能支持不道德的商人。」駁回派遣海軍進入珠江的建議,只訓令義律先生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英國國內的情勢使義律先生坐到蠟燭上,繼續坐既坐不下,可是拔也拔不出,進退維谷。萬料不到,永遠斷絕貿易的詔書救了他,維多利亞女王以下,包括國會裡的反對黨,都十分激動,決定用兵。

一八四零年,英國遠征艦隊抵達澳門,共擁有軍艦十六艘,戰鬥部隊四千人。義律先生這時神采飛揚,他認為跟林則徐先生之間,已沒有迴轉餘地,決定直接跟中國滿清王朝的中央政府對話。他留下少數軍隊封鎖廣州,自己率大部份船隻北上,在中途攻陷舟山群島,建立補給站,然後直抵天津的外港大沽。中國皇帝綿寧先生這才嚇了一跳,指派直隸(河北省)總督琦善先生,趕到天津談判。義律先生猛龍過江,本來要展示英國炮火威力的,但駐紮在舟山群島上的英軍,得上了傳染病,死亡累累,義律急於結束他在北方的停留,於是接受了琦善先生的條件:一、中國滿清政府承諾處罰「辦事不公」的林則徐先生。二、同樣,承諾再派大員到廣州,聽取英國商人的冤情。

當義律先生率軍撤退後,皇帝綿寧先生對琦善先生竟然以三寸不爛之舌,說退強敵,認為簡直是天下奇才。於是,把倒霉的林則徐先生撤職,貶謫到邊遠的新疆充軍,任命琦善先生當欽差大臣(皇帝代表)兼兩廣(廣東省和廣西省)總督,負責跟英國談判。琦善先生事實上是一個膿包(中國歷史斑斑可考,一個王朝政權到了末期,高級官員准膿包百出,才智之士全都潛在民間)。他到廣州後,義律先生向他提出的不是冤情,而是最後通牒。通牒內容像泰山壓頂般的可怖,除了要求立即恢複自由貿易外,還要求割讓香港作為貿易根據地。琦善先生這個老官僚,既不敢答應,又不敢拒絕,更不敢向皇帝綿寧先生報告,只有乞靈「官場」絕技,推一天算一天、拖一日算一日。義律先生知道只有拳頭才是剋星,一八四一年一月,英軍發動攻擊,佔領虎門、穿鼻兩個要塞。琦善先生唯恐打到廣州,急急忙忙就在英國所提的文件上簽字,這就是惹禍的《穿鼻條約》:

一、割讓香港給英國,但中國仍保留徵稅權利。

二、補償沒收英國商人的鴉片價款六百萬兩。

三、承認中英兩國的地位平等。

坐在北京金鑾寶殿上的綿寧先生,被這種大出意外的變化,氣得渾身發抖,下令逮捕琦善先生,任命另一位也是膿包,但卻是最親信的班底奕山先生當總司令(靖逆將軍)、湖南兵團司令官(湖南提督)楊芳先生當副總司令,率領他的精銳部隊一萬人,向廣州挺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