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由老子到孫子-2

老子吃癟

當然,歷史上運用道家思想,以撥亂反正的,不止是漢文帝這一幕,在其他朝代也非常多,這是有關經國大勢的作為。

在個人修養方面,運用黃老之道立身處世,有一個大原則,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從這裡又要想起道家的另一個大原則,但這另一原則,如果講起理論來,或者作一學術性的文字報告,那就太多了,不是這裡所能盡述的,現在只好舉出一個人的故事來作說明。

前面曾經說過,老子的著作只有五千字,而後世研究老子的著作,可能有幾千萬字,倘使老子今日猶在,看了這些後輩們洋洋洒洒的大作,說不定他老人家一生下地來就白了的鬍鬚,要笑得變黑了。當然包括現在我的《他說》。

唐朝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曾經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嚴格地批判老子,而且用老子的手打老子的嘴巴。他用二十八個字批判道: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老子《道德經》中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像我現在又講說關於老子的書,不必問,也知道是絕對沒有學問、沒有智慧的亂吹。「言者不如知者默」這話意是老子自己說的,白居易說,老子既然如此說,那他本身自然是智慧很高了,可是他為什麼自己還是寫了那麼多個字呢?世界上打老子耳光打得最好的,是白居易這首詩,縱然老子當時尚在,親耳親見,也只當充耳不聞,哈哈一笑,無所反駁了。

白居易的一生,學問好,名氣大,官位亦很高,留名後世,沒有人能夠和他比的,而他常想從政治舞台上退出來,悠遊林下,不像蘇東坡,曾經吃了很多苦。白居易享了一輩子福,臨老還享福,就因為他學道,這從他一首讀《老子》後的七律可以知道。原詩是:

吉凶禍福有來由,但要深知不要憂;

只見火光燒潤屋,不聞風浪覆虛舟。

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

雖異地瓜誰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他說,人生的遭遇,成功與失敗,吉凶禍福,都有它的原因,真有智慧的人,要知道它的原因,不需要煩惱,不需要憂愁。

項聯兩句,引用了莊子「覆虛舟」的典故,他說,我們只看到世上富貴人家多財潤飾華麗的房屋,仍會被大火燒毀。卻從未見到空船在水上被風浪吞沒的,裝了東西的船,遇到風浪才會沉沒,而且裝得愈重,沉沒的危險愈大。虛舟本來就是空的,縱會翻覆,亦仍浮在水面,這是說人的修養,應該無所求,無所得,愈空虛愈好。孟子說:「富潤屋,德潤身。」

腹聯兩句更指出,人世間「名」與「利」兩件事不宜貪求以免招災禍。可是現代青年,都在那裡拓展自己的「知名度」。要知道,「名」是社會的公器,孟子亦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天爵」就是名氣。仔細研究起來,不管任何一種名,如果太高了,不符實際,對於此人的人生與福祉,就會發生非常大的障礙,如「譽滿天下,謗亦隨之」,就是這個道理。

再如,大家都知道漢高祖名字叫劉邦,而著名的漢代「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叫劉恆,漢景帝叫劉啟,知道的人就少了。可見「名」也者,也只是一時的空事而已。

說到利,最具代表性,普遍為人所求的,當然是錢,人人都想發財,錢愈多愈好。除非在生命垂危時,寧可減少自己的財富,以挽救生命使之延續,可是當生命救回來了,壽命可以延長了,卻又會貪財捨命,所謂「人為財死」。白居易說「利是身災」。人的錢多了,煩惱更大,錢與煩惱,如形之與影,且大小成正比。清代的有名學者趙翼詩說:「美人絕色原妖物,亂世多財是禍胎。」他所指的「美人」不一定指女性,世間也有美男子。古人又說:「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這些都是有了很多的錢後,在生活上所表現出來的形態。有錢的人家,全家都吃得飽,穿得暖,錦衣玉食;可是,旁邊就有千戶人家,歪著眼睛在看你,眼神中包含了羨慕、嫉妒、怨尤、鄙夷,乃至於憤恨,這是人類的習性。猶記得幾十年前,汽車剛傳入中國不久,在泥路上疾馳,坐車的人頗為得意,可是弄得路上塵土飛揚,雨天更是泥漿四濺,靠近的行人被濺得滿身污泥。這一來連在旁看見的人,都側目而視,心裡則詛咒著最臟、最惡毒的話。

所以,白居易這首詩的結尾語說:「雖異匏瓜誰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世界上誰不好名貪利?佛教勸人們絕對放棄名利,這是做不到的。老子就不然,他只是教人「少私寡慾」,少一點就好了。所以白居易說,名利像匏一樣,實在好吃,叫人絕對不要吃是做不到的,但是吃了以後,很有可能會拉肚子的。深懂了黃老之道,那就是「大都食足早宜休」,不要吃得過分了,這就是老子之道在個人修養上的基本原則。

要研究老子之道的這一原則,最好先讀莊子的《天下篇》和《讓王篇》。

老莊之道,起用時,是帝王的最大亦最佳的權謀。莊子在《應帝王篇》上說:「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一個有了道的人,對於帝王領導術,帝王謀略學,那在他不過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而已。換言之,一個學道的人,如果只是求為帝王師,志在懂得帝王謀略,那是下等的。

他又在《讓王篇》中說:「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這就是老莊之道的人生大原則。懂了老莊之道的人,就知道富貴是舒服的事,但因而得意,就會是短命的事,太得意了,則縮短壽命,比流行性感冒更厲害,簡直無藥可救。所以處富貴中時,不以養而傷害自己。相反地,在貧賤之間,「不以利累形」。人在貧賤中,就要為生活而賺錢,可也不能過分的貪求,所謂「人為財死」,過分的貪求,過分的勞累,同樣地會損害身體的健康,而危及生命。

這是老莊的基本原則,先要了解這項基本原則,才可能深入地研究老莊之道。

曾國藩與屠羊說

在這裡,可作一個小段落,下一小結論。

我國自唐、宋以後,以儒、釋、道三家的哲學,作為文化的主流。在這三家中,佛家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學道、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其歸趨,則是偏重於入世的,像《大學》、《中庸》。亦有一部分儒家思想,從倫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但是到底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學問,老莊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個人,跨了門檻站在那裡,一隻腳在門裡,一隻腳在門外,讓人去猜他將入或將出,而別人也永遠沒有辦法去猜,所以道家的學問,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個人的養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了解這些精神以後,欲懂得老莊的運用之道,在「用」上發揮老莊的哲學,那必須先讀莊子的《天下篇》和《讓王篇》。且舉歷史上一個人物的行徑來說明,也許比理論上的闡述,讓大家體會得更深切。

清代的中興名臣曾國藩,大家都知道,他是近代史上一位大政治家,不必多介紹他的身世功業了。後世的人,說他建功立業,一共有十三套本領,但是其中有十一套大的謀略之學,都未曾流傳下來,只留了兩套本領給後世的人。其中一套,是著了一部《冰鑒》,把相人之術——這是他老師教給他的——傳給後世的人。自他以後,有許多政治的、軍事的乃至經濟等方面的領導人,運用他這部《冰鑒》所述的相人術選才用人,的確收到了一些效果。

另一套本領,就是他的日記和家書。或者說:曾國藩的日記和家書,不外乎告訴家人,怎樣弄好雞窩,怎樣整理菜園,表示很快要回家種田等等,這些瑣碎小事,老農老圃也懂,算得什麼大本領,值得留傳給後人?

這只是一種皮毛的膚淺看法而已。如果進一步去分析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當時所建的功業,所處的環境,時代的政治背景,歷史的軌跡,就可以了解到曾國藩絮絮於這些瑣碎細事,實際上正深厚地運用了老莊之道。

曾國藩兄弟,經過了九年的艱苦戰爭,終於將曾經佔領了半壁江山、搖撼京師、幾乎取得政權的太平天國打垮了,他們所建立的「功績」是滿清入關以來,前所未有的,到達了「功高震主」的程度。

「功高震主」的情況,可能有許多人體會不到,試以創辦一家公司為比喻。一位公司老闆,找到了一位很能幹的幹部,由於這位幹部精明能幹,而且很努力,於是因其良好的功勞業績,由一名小小的業務員,逐步上升,而股長,而主任,而經理,一直升到總經理。到了這個階段,公司的一切業務,許多事情,他比老闆還更了解更熟練,同下面的人緣又好極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當老闆的就會擔起心來。這就「功高震主」了,地位就危險了。在政治上,一個功高震主的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