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求回報的忠誠 明時代

就這樣子,除了在最北的北方還殘留有北元之外,其他的地方則是統一的狀態,而朱元璋也開始了他對國內的經營。首先為了要讓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因此就隨著制度整飭的展開,而同時進行了幾次的大肅清,像是胡惟庸之獄、藍玉之獄等相繼發生。所謂的獄,指的就是肅清這件事,而胡惟庸和藍玉,原本都是朱元璋的重臣。

朱元璋這個人,雖然說是統一天下的英雄,然而要說到他殺的人,其實在歷史上也是數一數二的。怎麼說呢,他光是在胡惟庸之獄和藍玉之獄就殺了五萬人。總之,稍微有點才能的文官、武官,還有其家族,合起來共有五萬餘人被殺,史上稱為「胡藍之獄」。

這時的常遇春,早已在三十多歲時因病去逝。而徐達也同樣遭到懷疑——徐達這個人喜歡吃鵝肉,朱元璋還曾把鵝肉當做探病時的禮物,然而這鵝肉卻有毒,因此就留下了一則即使明知這可能是朱元璋所下的毒,徐達但卻依然流著眼淚將鵝肉吃下的故事。此外,他的侄子李文忠也是個文武兼備的名將,他曾對朱元璋提出不要再繼續殺人的忠告,只是沒想到第二天這個人就突然暴斃了。

在之前也曾經提到過的,由清朝趙翼所寫的《二十二史札記》之中,有著「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兼而有之」的評價,說明朱元璋似乎有著多重的人格,以一介平民的眼中來看,感覺實在是不太好。

朱元璋這個人對農民十分地照顧,然而對知識分子似乎卻異常地憎惡。當時有個著名的詩人名叫高青邱,他因為說了朱元璋的壞話而被殺死,和後來中共的文化大革命沒什麼不同。總之,應該要支撐朝廷的五萬人就在短短的時間之內都被殺了,這樣的殘忍霸道將遺留到千古之後。漢高祖劉邦雖然也曾肅清,可是和朱元璋比起來實在是不算什麼。

再說另一件事情,洪武帝的長男,也就是皇太子,因為早死的緣故,到了最後要決定繼承人的時刻,至於候補的人一共有兩個,一個是皇太子的孩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孫子。另一人則是朱元璋的四男朱棣,他被封為燕王,非常地武勇,一直在北京——當時明的首都乃是南京——擔任北方防衛軍司令官的職務。他不光是皇帝的兒子而已,同時他也繼承了父親的軍事才能於一身,曾數度與蒙古軍作戰皆獲勝利。也因為如此,在建國之後沒有多久,就有讓燕王這般具有實力的人來當皇帝為佳的意見出現,只不過依據禮教的順序,還有嫡孫這一點來看,才有把帝位交給孫子的看法。

朱元璋對這一點也十分煩惱,在聽取了他人的不同意見後,最後決定將孫子立為皇太孫,而決定讓其繼承。只是,孫子畢竟還是個小孩子,而朱元璋這個人又生性多疑,簡直到了一種病態的地步,最後就把將來可能會對其孫子的帝位造成威脅的人通通都給殺了。之後,就有了朱元璋將五萬餘人殺掉,然後讓自己一族立於其上的說法。就在把人幾乎都趕盡殺絕後,朱元璋去世了,而皇太孫就登上帝位,稱為建文帝。

以下是幸田露伴的《運命》,以及中國的《女仙外史》之中所描畫之故事的世界。

建文帝雖然好不容易才登上帝位,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容易解決。洪武帝有許多的孩子一一在各地封侯,他們都各具勢力,而最大的勢力還是燕王。因此側近就對建文帝說,只要這諸方之王——從建文帝看來,這些人都是他的叔父——還存在一天,建文帝就不能安心。而如果不將燕王的勢力擊潰的話,總有一天他會起可謀反,所以最後一定是要將燕王打倒才行。只是雖說如此,剛開始要向他下手總是有困難,因此就必須先從其他人開始著手。建文帝便依次以各諸候態度不好、或是有謀反意圖等等(其實這也只是借口而已)用各種的名目將他們逼死,或是把他們的領地給收回。

在燕王的眼中看來,當然也知道其最終的目的就在於自己,於是就以無法忍受自己被誣賴謀反為由,而造成後來無法兩立的狀況,也就是如果不將建文帝打倒,自己就無法生存下去。

在此出場的乃是第八十三位的姚廣孝,他的法號為道衍,也就是說,這個人是和尚。不過,他的父親則聽說是一名醫生。總之,他在禮佛的過程中,同時也學習了陰陽術與詩文,是一個相當有名的和尚。因此他也跟著燕王來到了北京,雖然寄身於北京的寺廟之中,但卻常接受燕王的諮詢,而成了燕王的政治顧問。當然,這個和尚也不是一個普通人,最後勸燕王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乾脆起兵的就是他。

這時朝廷為了監視燕王,就派了一個將軍過來,說如果燕王的樣子有異的話,就直接將他捉起來殺掉。而燕王則以生了重病而求代遺言的理由把這名將軍給找來,然後就把他給殺了,之後隨即舉兵。雖說是舉兵,然當時燕王的兵力其實只有少數的親衛隊八百餘人而已,讓人有著他不知何以爭取天下的感覺。

就在舉兵之時,颳起了一陣暴風,把燕王宅邸屋頂的磚瓦吹落了一片,摔碎在地上。就當大家都認為是凶兆而臉色大變時,只有姚廣孝一個人說是吉兆。他說:「像這樣便宜的瓦片摔碎了,就是老天鼓勵我們,要讓我們以黃色的瓦——也就是只有皇帝才能夠使用的東西採取代的證明。」讓眾人精神為之一振。

燕王的舉兵雖然讓朝廷為之一驚,然而其實早就心裡有數,所以也準備好了五十萬大軍來應付。因此就成了五十萬對八百之爭,一開始根本就無從談論勝負。當然,燕王也努力地在各處徵集兵員,特別是他的弟弟寧王這個人,由於也是負責防衛北方之故,因此手中有不少軍隊。由於燕王和寧王感情頗佳,所以在借用了寧王一半的軍力之後,便開始了南下之舉。

這個寧王乃是一個對文化頗有研究的人,雖然個性有點古怪,但他卻對中國的戲劇有不少研究,甚至還曾經自己寫過戲劇的腳本。他關於戲劇的研究書籍也成了相當重要的文獻。

在此發起的這場內戰,叫做靖難之役,也是這場連續政變的總稱。

這時負責指揮朝廷五十萬大軍的是一個叫做李景隆的人,他乃是六王之一李文忠的兒子,然都是個才能遠不及於父親的平庸之人。在幸田露伴的《運命》一書中,雖對李文忠讚譽有加,但也說到他的兒子實在不行。總之,是個沒有決斷力的人,總是讓對方有機可趁,最後造成全軍覆沒。只是朝廷的後台畢竟比較硬,還是能夠依次地送上大軍,實際上燕王也曾有一度差點喪命。當他被敵人追趕時,周圍連一個人都沒有,於是燕王也只有在大軍快要逼近的時候故意使出險招,他策馬跑上一座小山丘,故意舉起馬鞭,做出向山丘的另一邊呼叫己方的動作,朝廷的軍隊見了他的舉動反而不敢靠近。像這樣危險的場面聽說還不只一次,連燕王的鎖甲上都還留有不少被敵將的長槍所刺傷的痕迹。

這時發生了一個很諷刺的現象,那就是朝廷的兵員雖多,然而卻沒有一個可以統括全軍的將軍。這樣的人才本來應該有的,只是全都被朱元璋給殺了,即使有可以擔當部隊長的人,但能夠擔當大將軍一職的人就幾乎完全找不出來了。因此一次次的戰鬥下來,燕王的支持者愈來愈多,而朝廷中的背叛者也陸續出現,最後南京——這時並不叫做南京,而是稱為應天府,總之就是現在的南京就對了——終於被攻陷了,而建文帝也失去了蹤影,消失在戰火之中。後來除了有建文帝死於當場的說法之外,也有其實他當時還活著,只是化身為僧侶逃脫的說法,這個說法被當成小說的題材,也就是日本幸田露伴所寫的《運命》。

把明初期的歷史與日本做一個比較,朱元璋可說是兼具了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人的個性,建文帝為秀賴,而燕王則像是德川家康,以分合的局面來看也蠻吻合的。

我覺得比較有趣的倒是在於南京這個城市。在歷史上,這兒一直是南北朝時期的首都之一,其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則只在明初,以及中華民國初期,而不可思議地,它做為首都的時間都不長。

不知道是誰曾經說過,大阪這塊土地,在日本史看來,乃是古時難波京的所在,之后豐臣政權時曾把大阪城列為首都,然而,卻總是難以持久。因此若把南京的歷史拿來和大阪的歷史做比較的話,其實也有著這樣有趣的共通點。

後來,燕王終於滅了自己的侄子而當上了皇帝,也就是永樂帝。這個成祖永樂帝以軍人的面相看來,確實是一個十分優秀的人,如果沒有因他登上帝位而被排除的話,他在名將百人之中應該也是數一數二的人才是。

這時,在建文帝的側近之中捉到了一個叫做方孝儒的人。這個人乃是之前洪武帝因看重他的學問,所以才任他為孫子建文帝的老師,當時是被譽為儒學大家的人。他為了建文帝提了許多的進策,最後讓建文帝不得不和燕王決一死戰的,也就是這個人。

因此,當永樂帝抓到方孝儒時,曾說過如果方孝儒願意出仕於他的話,就原諒他的罪過的話,然而方孝儒卻死都不答應。不只這樣,當永樂帝要他寫自己登基的詔書,而把紙筆拿給他時,方孝儒則大筆一揮,寫下了「燕賊篡位」的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