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講

內容提要。

一知與色身。

一知與思。

修持的初步。

作意、假觀、所緣。

假想產生的魔境。

守著靈明清凈。

不守靈明清凈。

漏。

任脈的變化。

今天推開資料來做實際的結論。

上次提到我們剛上座時,兩條腿一盤好,第一念之間,沒有特別刻意去做功夫,比較清凈的這個階段。我們把它分成兩個部分來講:一部分是知覺的,一部分是感覺的。

知覺的狀態偏向於精神、思想;感覺的狀態則偏向於身體。

上次在五蘊方面,已經作了一個大概的說明。後來有位同學提出異議,他說,老師,您平常不是講,知道的這一個「知」是毛病,是無明嗎?現在在定中,假定還有著一知,這一知不也是最大的毛病嗎?

上次我曾說過,知道自己在散亂、在昏沉的那一知,不屬於散亂,也不是屬於昏沉,要保持著那一知。現在這位同學提出來:知道自己散亂、知道自己清凈的那一知,應該屬於不究竟,比如心經上不是說「無智亦無得」嗎?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對,這一知的確是一個問題。拿現實來研究,比如我們不管有修持或無修持,我們現在這一知很清爽,或坐在那裡得定。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這個生命還存在,肉體還沒有毀壞,腦神經還健康,所以才可能有清楚的這一知。假定我們的腦神經毀壞了,這一知還存不存在呢?如果說我們死亡了,或者腦神經毀壞了,這一知跟著腦神經的死亡而死亡,那麼我們說了一輩子的佛法,不是自欺了一輩子嗎?那又何必去做這麼一個功夫呢?把一生的時間、精力都投資進去,結果是沒有用的。

假如說,我們的腦神經或身體死亡以後,這一知另有超脫的境界,那麼可以討論這個問題了。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不需要拿佛學、禪學的道理作解釋,那些解釋太虛玄。你說,你死後一定到那裡,別人可以不接受你這句話,因為你現在是活著說的。死後究竟如何解脫呢?那麼你說,到時候你證明給我們看,但是你給我們證明,我們又看不見,你已經死了,我們又無法找你,那麼這個證明如何辦呢?這是值得注意的。

我們現在活著的這一知,靈明清凈的這一知,就是靠我們這個色身、四大、五蘊在絕對健康狀態裡頭形成的。

問題來了,比如道家修氣脈的人,密宗專註於氣脈修持的人,氣脈修持好了,就是保持現有的生命絕對的健康、絕對的清凈,甚至於超乎平常的健康、清凈。

所以,你有這麼一個清凈的境界,是由於你的色身,也就是說,這個境界是由生理來的,靠這個生命--四大、五蘊存在來的。如果四大、五蘊毀壞了以後,這一清凈、靈明也都沒有了,那麼這就不是唯心了。

如說那個時候我清凈靈明,而且離開這個生理,離開這個物理世界後,仍會另外的存在,對於這個說法,如何拿出證明,是個重大的問題。

目前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初步只好保持這一知。當然這一知是第六意識清凈面,這一知也是第六意識,而非究竟的。換句話說,這一知在唯識中屬於「思」

的方面。這一知,我們在靜定中,有個清凈靈明的這一知,昏沉來,知昏沉;散亂來,知散亂;煩惱來,知煩惱。這一知在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即無名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磐,無漏真凈。」

過去有一位禪師,因看楞嚴經而悟道,他就是看到這一句話。他看到這裡時,突然有個靈感來,把標點另外點過:「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磐。」這標點一改,就變成了:有一個知見存在,有一個清凈的境界存在,這一個知這個清凈的,就是無明妄想;知見無,這個所知的境界都空了,連這一知也空掉了,有人見到這樣,就叫悟道。他自己因此悟了,所以後來他的法號就叫「破楞嚴」。

現在來講修證的功夫。前面提到過,分兩面處理,一個是知覺方面,一個是感覺方面。

已經證到的人,或任何一個完全沒有入門,甚至連靜坐都沒有經驗的人,應該從哪方面開始修持才好呢?答案是從知覺部分。悟了道的人,還必須要經過這個修持,再來求證;沒有悟道的人,更需要經過這個修持,以求真修實證。

問題是怎麼樣去修證呢?首先就要把我們第六意識這一知,自己假造一個所緣境界,先假造一個能把握住、能抓得住的事物或境界。為什麼叫它是假造呢?

拿佛學唯識的名次就叫作意。(換名詞就好聽了,所以我們學佛學道,不要被名詞所騙)先要作意,比如念佛,這一句佛號是作意來的,因為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個方法,我們聽過以後,接受了這個方法,自己在意識上建立一個佛號,這是作意。學密宗的人念咒子也好,(差不多所有的咒子有三個基本音:嗡、阿、哄。嗡(口大電)現在大家都念成「俺」,阿字念成「ㄜ」。為什麼演變成這樣?

有個原因,我們現在不管它。)觀想也好,這都是作意,造一個所緣,乃至學禪認得參話頭也好,甚而完全達到三際托空的境界,統統都是第六意識在作意。在第六意識中,自己認為這是清凈,這是空。連天台宗的止觀聽息,或觀音耳根法門等等,這些所有的方法,綜合起來,都是唯識學五遍行的「作意」。

天台宗所謂「假立」,就是空、假、中三觀的「假觀」。假觀是建立一個所緣,本來沒有,由無中生有。意識中原本沒有,而去假立的一個東西,這種假立的方法,就產生了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比如道家修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女人決不可守下丹田,稍作意下丹田,會出毛病,很嚴重的。假定女人要作意身體上,只能夠守中丹田,也就是胸部以上。)及守竅、守光、鍊氣、存想,統統是作意,真是八萬四千法門。但不管如何,都是先找一個作意。

尤其在座一些老修行們,稍有所得,半途打了退票。學佛法最初的就是最後的;是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後的一念。我們沒去注意這一點,往往得一點境界,得一點道理上的體會後,反而把最初的丟掉了,不會回頭來,從基本上踏實做起。所以佛家一句話:「出家如初,成佛有餘。」第一念發心:

我要出家,如果出家幾十年,都像第一念那麼誠懇的話,早就成功了。修行也是這個道理,基本在於作意,要先找一個所緣作意。

我常勸大家走念佛法門的路子,照十六觀經的修法去修,不管你修禪宗、凈土、密宗,或其他任何宗派,都是一樣的,只有一個法門--止觀,也就是定慧。

先求止,把第六意識先拴在一個緣上,求到止。所以,有許多人覺得自己悟了這個理,認為對了。老實講,你檢查一下看,你的思想沒有停止過,都在散亂中,你必須要把第六意識這一「知」,拴在一個緣上,自己假立這個緣,看你能不能做到「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假如你觀想阿彌陀佛,或者觀音菩薩,任選一尊,如果觀不起來,可觀想佛印堂前面這一點亮光,或者頂上一個圓光,或胸口的「萬」字,先抓住一點,這是假立。

我們修持怎麼修呢?三個步驟。

第一,照靜坐的姿勢,把身體坐好。

第二,訓練自己把自己的意識,所有的思想習慣都排除了,排除得一乾二淨。

(這句話講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難。)排除了也好,排除不了也好。

第三,意識構想一個東西,當然最好是想佛像,想光明點,想像一個東西擺在前面或者上頭,永遠不動。

比如你觀想一個球在前面,忘記了身體,意識上只有這一緣。假如想到這個佛像時,哎呀!佛對我笑了,或者佛摸我的頭了,那是第二個念頭了。你只要想一個佛,或者觀想一個日輪,或觀想一個星光,只有這一緣,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這才叫作得止,得定。沒有經過這樣的修持,你佛法講得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也是沒有用的。抵不住生死,也脫不了輪迴,不能超凡入聖。

觀想下方也有道理的。你說觀想下方不恭敬,十方三世都有佛,下方也有佛,怎麼叫不恭敬?

笑禪錄里有一則笑話:一個小孩尿急了,跑進大殿,當著佛,把褲子一拉,撒尿。和尚氣得罵,他卻一本正經地說: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哪裡撒?這笑話裡頭含有真理,可也不是笑話。

我當年學道時,有一個年輕的和尚朋友,教我一個外道法子--頑空修法。

一邊念佛號,一邊觀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沉,一直向下沉。這個雖然是外道法,但這個方法救了很多高血壓的人,以及神經快要爆炸的人。我們打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血壓反而弄高了,因為在用心,都向上走,可用這個法子對治。

我當年什麼都去學,不管有道無道,都要向他們摸索一下。另外有一個方法,對於高血壓、老年人、有病的人或失眠的人都有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