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講

內容提要。

十念法門。

安般、止觀、鍊氣。

安般品第十七。

正意、正身、正言。

出息入息。

氣與兩腿。

羅雲念安般。

今天我們講事相的重要部分,是小乘經典的增壹阿含經。採用這一部經典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一點就是:隋唐以前,出家在家修持證果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出家方面,在神僧傳、神尼傳中,都可以看到。而那時禪宗及密宗,都還沒有傳到中國來。依據佛最初的說法,小乘經典的四阿含經,就是現在佛學所講的南傳佛教。

增壹阿含經是四阿含經中的一部分,在三國東漢年間傳入中國,是中印學術文化最熱鬧的時候。當時佛教在中國,正萌芽燦爛,與中國三玄之學的易經、老子、莊子互相融合。在政治上,南北朝是最混亂的時期,但在學術史上,則是最特殊的轉變期,先後持續兩三百年之久。

當時出家學佛修成證果的人很多,並沒有人特別講究奇經八脈之類的事,不過有神通的人很多。如大家都知道的佛圖澄,晚上看經時,把塞胸口一個肉洞的棉花拿出來,自然就從自身放出光明來了。有時覺得胃吃得太髒了,就到河邊,把胃拉出來洗一洗,洗乾淨又放回去。杯度和尚要過江,把楊柳枝丟在河裡,踏著就過去了。但那時的修持,差不多都走阿含經路線,走的是「念」的路子,以八正道來說,即是正念。

阿含經有十念法門。什麼叫念呢?就是對於心靈的一種訓練方法,訓練自己的心靈,採用「念」的方法。

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也有人稱「念安那般那」,就是念呼吸與息,也就是現在密宗、道家的鍊氣法。中國道家講氣脈,都是受安那般那的影響。接著是「念身」,最後一個是「念死」。

這十念包括了一切修持的方法。大乘佛法是以小乘為基礎,小乘做不到,免談大乘。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只要一個方法做得好修行就對了,一切的善也都成功了。「得甘露味,」是得無上佛法的法味。

「至無為處,便成神通。」心無所住之後,日久功課,真空自然生妙有,神通就來了,不騙你的啊!「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盤。」一切妄念都去了,羅漢的果位就達到了。自此一路下去,自然就到了涅盤的果位。「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這一法,就是講念佛的法門。

這幾句是公式話,差不多十個法門之中,每個都有這幾句。我們學佛看不起小乘經典,又不作研究,這是不對的。現在的人都說:「唉呀!我是走大乘路子,不談神通。」少吹牛了!每個人都喜歡神通,而且喜歡假神通。絕對不理會神通的人,差不多可以頓悟了,那是大菩薩見地的人。其餘哪個不喜歡神通?嘴裡說不喜歡,心裡可不是那麼一回事。我們要嚴格地反省,既然好神通,那該如何求呢?要想得果位,佛告訴你只要一門深入,好好修持,都可以得到果位。

第一位法門是「念佛」。不是後世的念佛啊!後世的念佛法門,是由慧遠法師所創根據大乘經典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凈土三經而來的。而這個十念中的「念佛」,可不是念阿彌陀佛啊!留給你們自己去研究。

第二個法門是「念法」。小乘的基礎,告訴我們人生「無常、苦、空、無我」。

這就是法,先要了解清楚。小乘經典告訴我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這是法。人生八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法。

什麼叫念法?就是你專心用這些道理來體會人生,以及身心變化的種種。但我們儘管研究佛學,打起坐來,並沒有把佛學的道理,跟打坐用功合在一起,我說得對不對,看經時,唔!很有領悟,打起坐來還是坐在那裡哼啊哈的,這裡氣動,那裡氣不動的。佛法並沒有叫你搞氣脈,佛法是叫你窮理,正思惟,不是不可以思想啊!絕對可以思想,佛法的理,就是正思惟,正思惟就可得禪定。

第三個「念僧」。別以為是念和尚啊,那怎麼能算是念僧呢?念僧是至心皈依聖賢僧眾,一切聖賢僧,就是沙門,證道的果位上人。

第四個「念施」。什麼是念布施?禪宗所講:「放下!」就是內布施,什麼都放下了,把心中雜念妄想都布施掉,這樣也可以到家,可以得神通啊!這是佛告訴你的,是修法的大原則。更擴而充之,心心念念反省自己的過錯,把不好的心行通通去掉,起心動念一點錯誤都沒有,這就是念施。

第五個「念天」。天有什麼可念的?釋迦牟尼佛承認有天主的,甚至介紹了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二十八天。你們不要小看了天道,功夫、善行不到,還不容易升天呢!佛也承認有神仙,可以活到幾萬歲。怎麼煉成的?楞嚴經也告訴你了。佛並沒有說他們不對,只是說他們還沒有得正覺。因為他們沒有悟到本體,如果他們得了菩提正覺,就不叫外道了。人沒有善行的話,隨便你有什麼功夫也進不了天堂。佛對天道說得很詳細,譬如欲界天有多少天——當然並不在地球上,而是在另外一個星球。人死後想往生這個天道,還真不容易呢!至於人如何升到色界天道中去,除積善累德之外,還要靠禪定的功夫。四禪八定做不到,是升不了天道的。我們修行了半天,初禪都沒有到達,來生能再得一個人身都不容易。

楞嚴經里已經告訴你,如何修定升到六欲天。

第六個「念休息」。這可不是光睡覺,而是萬緣放下。實際上真得休息就是禪定。真得休息,可以證果,為什麼?楞嚴經也告訴你八個字: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中國話「歇」就是休息。大休息就可以證菩提。我們睡覺是假休息,身心皆空,萬緣放下,才是真休息。身也休息,心也休息,空也休息,把空的境界都休息掉了,那才叫大休息。所謂念休息,是要你行、住、坐、卧,隨時隨地,念念放下。

第七個「念戒」。這節另外專題再講。

第八個「念安般」。安般也叫安般守意。這個要注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氣息。後來天台宗的止觀,講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從安般守意來的。安般守意不是釋迦牟尼佛創的,印度的婆羅門教、瑜珈術里早都有了,只不過佛用佛學的方法,將它與般若觀行融會在一起。傳到中國以後,又跟道家打成一片,守竅、鍊氣都與它有關係。中國的高僧,有神通證果位的那麼多,都同這個念安那般那有關係。修氣是非常重要的,你們生在這個時代,物質文明那麼發達,未來的時代更忙碌了,最好是採用這個方法,不走這條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難,真的很難啊!

我們先插一段經文,增壹阿含經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佛教他公子安般守意的方法:「爾時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還詣靜室。」佛也是肉體之身,需要休息的。「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

是時羅雲即從座起,便往世尊所。」私情上他們是父子;教儀上也是弟子之一。

「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為什麼一面坐?因為佛在打坐休息,所以行了禮後,坐在旁邊等著。「須臾,」過一陣子,佛出定了,下坐,羅雲退坐,趕快去問父親:「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世尊回答說:「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子吼問如此義。」你現在問我這樣大的修行問題。「汝今羅雲,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這裡有四個字要注意:「善思念之,」意思是說,你懂了以後,還要去研究,不要只是盲目地迷信。方法我來教你,自己要好好地去研究。

世尊告日:「如是羅雲,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要注意!你們打坐坐不住,兩腿不爭氣,那不是「兩足尊」。如果兩腿的氣通了,你們的壽命可增加幾十年。

佛告訴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著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卧、攤屍法都是正身的一種。

我們打坐做功夫沒有效果,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沒有「正意」;因為顛倒因果,把佛的成果結論,拿來當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麼呢?

你自以為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實,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識的境界。

縱使你現在做到身體忘了,感覺到內外都是光明,也還沒超出第六意識的範圍。

在楞嚴經里的五陰區寧中,還只屬於色陰的範圍,是「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有些人靜坐在一片光明中,未來的事情也能知道,以為是「靈感」。你若學過唯識就知道,那是第六意識的反面,是所謂獨影意識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

因為你學佛,所以就會看到佛、菩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