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講

內容提要。

偽經之辯。

楞嚴經的密因。

心與緣。

七處征心。

八還辨見。

五十陰魔。

色陰。

大家要做筆記,我統統要看,而且看過以後,要改過、批過。做筆記第一可鞭策自己,不願寫的更要寫,勉而為之去試試看,可以改一改自己的習氣。不願寫的,犯了一種毛病,認為自己的東西不值得一寫,太謙虛了。另一種是不屑一寫,又太傲慢了。我勸大家要寫,尤其是年輕的,對於修養,這是最大的一種磨練。同時規定寫日記、心得報告。最好兩本輪流,一本交給我看,一本在你那裡。

請大家特別注意,我們討論修證佛法的課程,每次所引用的佛經經文,以及我所說的,都要能於心地上來體會,千萬不要變成佛經是佛經;我的話仍是我的話;自己還是自己,那樣就無多大利益了。再一點請大家注意,千萬不要聽課時打坐,如果能夠一面作禪定功夫;一面又能夠做筆記;又能夠聽清楚,那麼就差不多有一點基礎了。但是普通人,心是不能二用的。稍稍有一點靜定功夫的人,不要說禪定,一心可以十用,甚至百用。也就是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並不困難,六根的確可以並用。不過,假如你沒有這種禪定功夫的話,還是老老實實專心地聽課。

上次講修證法門的事相,四加行的情形,有很多同學反映說,第一次聽下來,沒有抓住中心,還未入流,也沒有一個綱要。若照我原訂的綱要,真正上路也是要個把月以上。今天把要講的前後順序變換一下,先發楞嚴經講義。

現在先把楞嚴經所列舉的修證功夫告訴大家,可以馬上著手體會。學術界的朋友們,尤其研究佛學的學者,千萬要注意,有人把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四十二章經等,皆視為偽經。這個觀念是從考據來的,因此造成佛學界的一些人,對這些經典,好象根本不屑一顧。但是我敢冒昧地說:書生之見不足道也。

現在把這種種現象的前因後果,大略說明一下。中國文化到了清朝,漢學興起,分義理、辭章、考據、記聞。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西洋的哲學包括在義理中;站在西洋文化的立場,我們的義理包括在哲學中,各人的立場不同,觀念就不同。唐詩、宋詞是辭章之學,每個時代的文化,都有其代表性。比如漢文章、魏晉書法、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清對聯等。

辭章之學不談,清儒欲特別提出義理之學。這是因為宋朝理學興起,只談心性性命之學。到了清朝的儒學家們,對於這些性命之學頗為反感,因而走向實際的考證學問。稱為「漢學」。現在的外國人,稱中國所有的學問都為漢學,根本上這種稱法是錯誤的,而我們也跟著稱自己的學問為漢學,實在就更可笑了。

考據只是一種形式科學,認為這些經典是偽經的,就是由考據而來,其中的權威就是梁啟超。但是,梁啟超對佛學只懂一些皮毛,應該算是外行,他認為這些經典的文筆太好,不像是印度的文章,故而認為是中國人偽造的。但我認為從內容來看,這些經典不是偽經,所以這些考據是有問題的。

我們再來談有關楞嚴經的第二個問題:這本經起首「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包含了修行作功夫的大秘密在內。除此之外,真正修證的密因再沒有其他的了。不過幾十年來,我還沒有碰到過一個對本經真正有研究,真正能夠找出楞嚴經修證方法的人,實際上,在這本經典中,由凡夫到修證成佛都講到了。懂得文字的人,一看就懂,可是多數的人,都被這本經的優美文字騙住了,反而沒有看懂內容。

楞嚴經裡面有一個重點,也是一個大秘密,就是修證的方法。實際上,見地、修證、行願三者不可缺一。真有了見地,修證一定做得到;真正修證做到了,行願也一定做到了。有一點缺陷都是不對的。

我的話象下雨一樣,不限定對某一個人說,而每一個人都有份,你是得利或不得利,完全看你自己。這本經典見地、修證、行願都在內,我慢慢幫大家挑出來。

楞嚴經開始「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佛與阿難的對話,問「心」在哪裡?

往返討論了七點,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然後佛告訴阿難,心在哪裡。

楞嚴經卷一: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盤,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他說我們為什麼自己不能明心見性?因為無始以來,我們生命中有一個東西在作用,就是攀緣心,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因為我們的思想不能停止,就是睡覺時,睡夢中,還是在思想,這個叫攀緣心。一般人錯把這個攀緣心認為是「心」,等於西洋哲學家笛卡兒所說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只是普通人的思想觀念,但卻錯了,不是本「心」。要怎麼樣才對呢?

「無始菩提涅盤,元清凈體」,佛說的這個心是現象,是本體所起的作用。

生命的本心,本能叫菩提,又叫本體,它所發出的現象是分段的,像電波一樣的跳動的。你不要去抓住這種現象,要迴轉來認識那個本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識精元明」包括了唯識的識,精是真精神,原來靈明的這一點,就是你那個能夠知覺,能夠感覺靈靈明明的那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呢?「能生諸緣」,這個東西在裡面一動,我們思想念頭一動,心裡一感覺,外面就起作用了。

什麼是緣?我講話就是緣,發出聲來你聽得到是緣,我這樣一句接一句講,你聽的觀念跟著走,就是攀緣。

現在大家坐在這裡,人多了,身體覺得熱,就是裡面的「識精元明」,對外面的熱量起感應,心裡頭就感到很熱很悶,這是與熱的緣發生感覺,「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如禪宗所講「萬緣放下」,外緣都丟開了,所剩下的那一個,就是有個丟不掉的東西。比如大家坐在這裡,感到兩腿,膀子不舒服,這是緣。

什麼緣?體緣,身體上的反應作用,同「你」沒有關係。那個知道身體不舒服,腿不舒服,那個既不在腿,也不在膀子,除掉緣以後所剩下來的,「緣所遺者」--就是這四個字,本來那個東西,外緣都丟掉以後,剩下的那個東西。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一切都是那個東西變動出來的,所以眾生顛倒,一味的跟著萬緣去跑,而在六道中輪迴、生死中打滾。這是正面的,還不是它的密法,這裡頭反面的還沒有講。

我常提醒大家,當你一上座,兩腿一盤,那一剎那是不是非常好?但坐好以後,就不對勁了,為什麼?因為坐好以後,就覺得自己在打坐,覺得氣也不對,身體也不對,而剛盤上腿的那一剎那,倒有點像萬緣放下,什麼都不管的味道。

等腿盤好了,什麼都在想,又想成道,又想威儀端正,又想不要打妄想,妄想來了又要趕掉它,趕掉後,又想……唉!何必趕掉它,趕了以後又是妄想,反正都是坐在那裡搞鬼。

其實只要萬緣自然地放下,剩下來的那個沒有動過的,就是那個「緣所遺者」,佛就那麼直接的指示給我們,因為把這個搞迷糊了,所以「枉入諸趣」,就只有在六道中輪轉了。

我們再來討論八還辨見。

「見」是什麼?現在我們一般人打坐,坐起來是什麼現象呢?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佛說一切眾生都找不到這個心,為什麼?因為「色雜妄想」,生理反應跟著心理的妄想,起交互作用,然後在裡頭「想相為身」。其實我們這個身體之中還有一個軀體,就是自己思想所聚成的自己。比如剛才有一個同學講,本來不好的身體,在外面跑了一趟就變好了,可見心理作用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心裡有一個由妄想形成的軀體,你那思想本身,就是這色身裡頭的內胎子。那個思想聚合一些外緣,變成你身體里的一個軀體。

所以「聚緣內搖」,就是把外緣的思想啦,情緒啦等等,所有的東西聚攏來,當你打坐坐在那裡時,就是這四個字,「聚緣內搖」,象筒子里滾出棉花糖一樣,越滾越多,心裡頭亂得很,猶如開運動會一般。

「趣外奔逸」,念頭向外亂跑,然後眼睛閉著,「昏擾擾相」,昏頭昏腦的,轟隆轟隆坐個把鐘頭,叫做「參禪」,把這個樣子「以為心性」。豈不知這不是真心,犯這樣大的錯誤,還「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