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以打求和(上) 第12章 昌都新總督阿沛·阿旺晉美

昌都地區,位於東經95°~99°,北緯29°~32°。唐代時,為吐蕃王國的一部分,明清以後統稱此地為康藏地區,現為西藏自治區所屬的一個專區。它東臨金沙江,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相望;南接雲南省,還有一段地區和印度及緬甸相連;北與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毗鄰,西與西藏林芝、那曲地區交界。全境東西長度約85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原轄13個縣,總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1986年將察隅、波密劃歸林芝地區後,現轄江達、貢覺、類烏齊、丁青、察雅、八宿、左貢、芒康、洛隆、邊壩、昌都等11個縣(鹽井、生達、妥壩、碧土四縣業經國務院批准,尚未組建),總面積為11萬多平方公里。

昌都地區現有人口50萬,有漢、藏、回、壯、納西、珞巴、門巴、白族等20多個民族,以藏族為主,屬於多民族地區。這裡的藏族群眾基本上都信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多數是信仰格魯(黃教),也有信仰噶瑪噶舉(白教)和寧瑪(紅教),薩迦(花教)、苯教(黑教),極少部分地方有信奉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的。因此,活佛、喇嘛在西藏人們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原「藏政府、寺廟、貴族」是統治西藏的三大領主。解放前,這種「政教合一」的僧侶貴族封建領主專政,使上層活佛、土司、頭人把持各級政權。藏傳的宗教在昌都地區已不是單純的信仰,而是同僧侶貴族封建領土專政制度融為一體的,廣大農奴和奴隸長期受著殘酷剝削和壓迫,過著極其悲慘的非人生活。

昌都地區高山、峽谷相間排列,冰山雪峰、乾熱河谷、森林、草原並存。地形也獨具特色,由北至南海拔高度差異明顯,北部最高達5500米,逐級向南下降至4000~3500米,平均海拔為3500米以上。這裡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全年日照時數為21393~27764小時,每平方厘米太陽總輻射量為1382~1676千卡,年平均溫度為76℃,年降雨量400~600毫米,無霜期平均為127天。

著名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由北向南穿過全地區11個縣,滾滾而去;三江上游支流密布,多達60餘條。大小湖泊也星羅棋布,其中較為有名的有25個,豐富的水源滋潤著72萬多畝土地,是青稞、小麥、圓根、蕎麥、大麥、豌豆等農作物生長的好地方。天然草場13.5億畝,是氂牛、山羊、綿羊、黃牛、馬、騾、驢等牧業生產基地之一。

全地區森林總面積為3000多萬畝,覆蓋率約為24%,木材蓄積量達167億立方米;林木品種多達1500多種,其中紅白檀香等珍稀樹種就有16種。南部河谷地帶還生長著蘋果、梨、核桃、花椒、桃、杏、石榴等經濟林木。廣闊的森林為眾多亞熱帶到寒帶的各類野生動物提供優良的棲息之地,種類多達400餘種,金錢豹、藏羚、白唇鹿、馬熊等珍貴動物就有12種;藥材品類也多達1000種,有鹿茸、蟲草、麝香、牛黃、知貝母、天麻、黃連、熊膽、當歸、雪蓮花、豹骨、三棵針、柴胡、青茵等珍品。各類礦產資源蘊藏量也十分豐富,現已探明或發現的有金、銀、銅、鐵、錫、鉻、鉛、鋅、銻、硫、煤、石膏、石棉、石油、菱鎂礦、鹽等20多個礦種,其中銅礦總藏量居全國之首。這些礦藏是祖國四化建設的寶貴資源。

昌都鎮是西藏東部橫斷山脈中的一個重鎮,恰好在四川、拉薩的中間,歷來是川藏之間的交通孔道,位置十分重要。它背負高山,崗巒重疊,峻峰插天。在高山之下,低洼之處,平原逶迤,怒江、瀾滄江穿行於橫斷山中,千峰萬壑,地形獨特,氣勢十分雄壯,成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據史書記載,昌都成為城鎮只有26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裡自古便有人群生存,出土的距今46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卡若遺址的原始村落的各種石器、骨器、陶器、穀物類等大量文物生動地證實了這一點。到了漢、魏時,昌都已經很有名氣了,那時稱之為「康」(指雜曲和昂曲兩水岔口之處的「洽木多」一帶;「昌都」在藏語里是「水岔口」的意思)。到了唐朝初期,吐蕃王朝崛起,不僅征服了雅礱河谷各部落,吞併了年楚河流域的蘇毗部落,而且一直打到康區。

吐蕃王朝滅亡後,西藏經歷了400餘年的分裂局面,昌都一帶也在分裂中幾易其主。到了元代,薩迦王朝統治西藏,昌都又成為薩迦王朝的屬地。明朝的時候,稱帕莫竹巴王朝統治的西藏為「烏斯藏」,昌都又成為烏斯藏所轄。明、清兩代王朝,對這一地區一直採取懷柔羈縻政策。清順治帝曾封昌都地區掌管政教的大活佛為「博善禪師」、「呼圖克圖」、「諾門罕」。

從此以後,大活佛們便要定期向朝廷進貢。公元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康熙皇帝派定西將軍噶爾弼率兵從雲南、四川兩路入藏,驅趕蒙古,準噶爾部的入侵。東路軍便先打到昌都,並鎮住昌都,周圍方圓千里的寺廟和地方,便都歸順於清。在這裡,噶爾弼代表清政府頒發給強巴林寺寺主帕巴拉呼圖克圖和邊壩西甲喇大寺寺主西瓦拉正副呼圖克圖的印信,印章用滿、蒙、藏三種文字刻成,讓他們用政教合一的方式統治昌都地區。從此,以昌都為中心,正副呼圖克圖統轄了這一帶的政教大權。清末,川滇防務大臣趙爾豐搞所謂「改土歸流」政策,也是首先陳兵昌都,進而揮戈四方,推行反動的殺戮政策,造成極為深重的民族隔閡。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驅逐帝國主義勢力,完成統一祖國領土的神聖使命時,西藏上層反動勢力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曾企圖憑藉昌都的有利地形決一死戰,以阻擋人民解放軍繼續西進。

「太陽升起來,用手掌去遮擋」。

想到這句話,阿沛·阿旺晉美就愈覺得噶廈和西藏地方軍的渺小。歷史有時含有宿命的味道。「主戰派」的官員們都龜縮在拉薩,而主張和談的阿沛卻被派到昌都前線。

他心中涌動著悲壯的感覺。

作為噶廈的一員重臣,不管心中有多少想法,都要以維護這個政權及其統治下的臣民為首要任務。所以他來昌都上任了。清朝皇帝退位的那一年——1911年,在拉薩以東100多公里的墨竹工卡縣甲瑪溝內,有一戶貴族世家誕生了聰穎的公子,他就是阿旺晉美。加瑪溝,意為百溝之母,長約十幾公里,寬約兩三公里,這裡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山清水秀,是傳說中藏族的發祥地之一。從溝口走進去數公里,就到了傑布拉崗,也就是松贊干布的居住地,這裡供奉著松贊干布的塑像,兩旁分別是文成公主和藏地王妃。從這裡再向前走1公里,就到了尺康村,村中有一巨大的圓形白塔,塔的正南面,有一片殘垣斷壁,這就是阿旺晉美的出生地。尺康村是霍康家的莊園之一,阿旺晉美也是霍康家的成員。

阿旺晉美從小就聰慧過人。

14歲那年,他開始研習藏文書法,同時拜一代佛學大師喜繞嘉措為師,學習文法、詩學、歷史和哲學。喜繞嘉措大師學問淵博,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為人剛直,在藏區享有盛名。阿旺晉美跟著大師苦學三年,又拜昌都三岩地區寧瑪派的大蒼活佛為師,學習兩年,20歲那年,他重返故鄉。

甲瑪溝尺康村當時有白塔三座,周圍護著一道四方形的城牆,城牆高約10米,厚達1米以上。城牆外挖有一環形河,裡面注滿了水。城牆內的村子裡,有一百四五十戶人家。

走出這城牆又走回這城牆的阿旺晉美,眼光便有了些不一樣。可以說,昌都戰役之前,阿旺晉美和共產黨、解放軍無任何聯繫,他們之間隔著一道社會制度的「圍牆」,阿旺晉美也超越不了封建農奴制,因為他是其中一分子。然而正直的個性,沉重的責任感和敏銳的洞察力使他在和解放軍接觸後,終於實現了人生的超越,站到了共產黨和人民的立場上。

20歲的阿旺晉美接替母親管理自家的莊園。

讀書之餘,他和農奴們一起收割莊稼,放牧牛羊。西藏把農奴當成「會說話的牲畜」,而農奴們木訥地活著,比牲畜還苦還累。佛說,這一切都是前世註定的,今生受苦是因為前世有罪。然而,總有一絲絲憂傷陰雲般覆蓋在阿旺晉美的心上,這樣下去,農奴死光了,貴族也活不成,雪域西藏就要崩潰了。西藏的制度需要改進,農奴應該活得更好些,他們畢竟不是牲口。可是祖宗傳下來的制度如何改進?農奴怎樣才能活得像個人樣?他想不出頭緒來。

他行動著。將收到的糧食借給農奴充饑,不收利息。盡量減輕烏拉差役。這些,都受到別的貴族的譏諷和家人的責備。但是,受到佛教「眾生平等」思想熏陶的阿旺晉美,我行我素。凄慘的現實使他萌生了最初的民主思想。

23歲,阿旺晉美參加了十三世達賴喇嘛下令組建的「仲扎兵營」,這是一支由貴族和富戶子弟組成的西藏地方軍部隊,約有1200多人。阿旺晉美從班長升為排長、營長。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後,他奉命守衛噶廈的造幣廠和軍火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