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備戰昌都 第10章 第一次和藏軍交火,我軍損失慘重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十八軍先遣支隊在對敵手進行了方方面面的了解之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除了西藏地方軍,他們還要面對另一種敵人,這就是西藏的自然環境。它比西藏地方軍更可怕。

我方的預定戰區是藏東高山峽谷區。這裡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而且地貌極為複雜多變。既有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岭,也有海拔雖高而地勢平緩的草原,無論地貌如何不同,但都一樣高寒缺氧。在5000多米的高山上,一般是寸草不長或終年積雪,而在一些峽谷地帶,卻又能見到成片的原始森林,還有一叢叢盛開著的杜鵑花。因地形複雜,也造成藏東氣候多變,本來是風和日麗,晴空萬里,轉眼間卻狂風驟起,天昏地暗,風雪交加。夜間在山頂滴水成冰,白天在谷地陽光照射下又汗流浹背。

從單純觀光角度看,藏東的風光是十分美麗的。這裡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世外桃源」之一。但當你以生命為代價走過這裡時,你會發現它的殘酷。它用殘酷鍛打你,讓你有一根永不彎曲的脊椎。

藏東的河流,纏繞在大山腳下的谷地里,像一條條美麗的小蛇,冷不丁它會咬你一口。這些看上去很美的河流,因都在大峽谷里,上寬下窄,上面水很平靜;但下面卻激流涌動,流速甚急,且水很涼,難以徒步涉過。金沙江號稱「鵝毛不浮,秤砣不沉」,頗為形象地代表著藏東河流的特點。

在高山上,極易出現缺氧現象。那時,還沒「缺氧」這個名詞,只是翻山時許多人出現了身體異常情況。直到今天,說起這些,仍如鬼魂一樣晃動在老革命們面前:頭痛,呼吸困難,嗓子發乾發澀,嘔吐,蛋白尿,浮腫,脫髮,指甲凹陷,休克,心跳加速,心力衰竭,心肌梗塞,鼻出血,腦出血,高原昏迷,肺水腫,雪盲……簡直數不勝數。

只要勇敢地衝上去,就能戰勝西藏地方軍這個有形的敵人。

可是,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由此造成的高原病症卻是無形的。它尾隨在每個人的身後,隨時會置你於死地。它營造出一種恐怖的氣氛,時時繃緊你的神經。要戰勝它首先要戰勝你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強大起來。並使自己的身體機能逐步適應它,最終才能戰勝它。

在昌都戰役中有一支隊伍——運輸大軍。他們是參戰部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支龐大而又奇特的隊伍。組成這支隊伍的主要是機關幹部、文工隊員,還有部分藏胞,有男也有女。他們趕著騾馬、氂牛,馱著彈藥、給養,有的直接編入各路部隊,有的獨立行動,從各個不同方向,指向同一目標——昌都。其中由52師康藏工作隊的30名女同志組成的運輸隊尤其引人注目,她們平均年齡十七八歲,最小的僅13歲。這路大軍所經歷的艱辛絲毫不亞於戰鬥部隊。她們中有許多人過去見了騾馬、氂牛還有些發怵,現在突然要她們每人管幾匹騾馬或幾頭氂牛,既要趕著它們走路,又須照料它們吃飽,還要防止它們跑掉,實在不是容易的事。聽說部隊在前面挨餓,她們著急、難過,拚命往前趕。號稱「高原之舟」的氂牛到後來也累垮了。有的氂牛隊累死的氂牛竟達百分之二十。有的女同志看著倒下的氂牛,急得大哭。死了的氂牛也不能丟掉,她們把好肉砍下來,讓其他氂牛馱上。師供給處長王永魁帶領的騾馬運輸隊,在達瑪拉山上累死七匹騾馬,他硬是組織大家把這七匹騾馬馱的糧食一步步地扛到昌都。事實證明,沒有這支隊伍,就沒有這次戰役的勝利。

從四川向西藏進軍途中,一過折多山,到處可以看到一群群黑色和間雜其它各色的氂牛。也正是它們,在我們進軍西藏、解放昌都、修築公路的運輸線上,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50年5月的一天,率領先遣支隊到甘孜的吳忠師長,把師供給處的郝學禮、李成材和李興才三同志找來,當面交代:「我們進軍西藏,毛主席有一條重要指示:『政治重於軍事,補給重於戰鬥。』如果西藏地方政府中的親帝國主義分子拒不接受中央和平解放西藏的決策,逼迫我們不得不在昌都打一仗的話,運輸補給工作的緊迫性就很大了。我們在康藏高原交通不便的條件下,要解決補給的困難,最關鍵的就是要利用氂牛這個運輸工具。現在派你們三位同志到石渠縣去,採購五六千頭氂牛。這個任務很艱巨,但非完成不可!你們只要很好地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做到買賣公平,就一定能夠完成。」

6月9日,郝學禮同志三人,從甘孜向石渠縣出發了。他們翻越海拔5000米的海子山時,正遇上下大雪,路上積有四五寸深的冰雪。為了大軍進藏的急需,三人不怕困難,每天要趕50多公里路程。他們雖然有馬,但都捨不得騎,走一程,騎一程,提前2天趕到了石渠縣政府所在地。

到達石渠,經初步調查後了解到一些情況。全縣面積約有l.4萬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五個區、25個部落、24500多人和氂牛24萬頭。我們一下子要採購6000頭,占他們全部氂牛的25%,這也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

為了向石渠藏族人民說清來意,解除大家的猜疑,在6月29日,召開了全縣部落頭人會議。出乎他們預料的是,五個區和25個部落的頭人全部按時到了會。他們乘這個會講:「我們是奉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的命令,進軍西藏,完成統一祖國大業的。我們三人是來請石渠藏族人民賣氂牛給解放軍支援運輸的。我們所買的氂牛,一律按數照價付款。希望得到各部落頭人的大力協助和支持。」他們三人在會議期間,還分別拜會了各個頭人,進行了親切熱情的交談。並把自己捨不得吃的大米,餅乾和罐頭,送給到會的頭人,還和頭人一塊吃住,用自己遵守政策紀律的模範行動影響頭人。頭人都親眼看到他們對送來的牛羊和柴草都分文不少地照價付給大洋。當他們徵求各地頭人的意見時,大家都認為給的價錢是最上等的價錢。上石渠的貢覺頓珠和下石渠的班報分別代表他們地區的頭人,示了熱情支援大軍解放西藏的決心,說解放西藏是他們盼望已久的心愿,願意把肥壯的氂牛如數賣給解放軍。這次會議為完成採購氂牛的任務開了個好頭。

會後,各地頭人立即回去把任務傳達給各個部落,接著都認真地挑選好氂牛,爭先恐後賣給解放軍。郝學禮等三人,則分頭下到牧場去訪問群眾,驗收氂牛。他們每天跑百十里路程,逐個部落、逐個牧場去落實任務。藏族人民知悉解放軍買牛的急需和買賣公平後,都很高興地把最好的氂牛趕來讓解放軍挑選。各牧場的藏族人民把幾十,幾百到上千頭氂牛,從四面八方送到了宗政府所在地。雖然中間下了2天的雨雪,北區的格則平瑪和格則公瑪部落還是從11馬站的遠路把氂牛送了來。正像北區區長貢覺頓珠說的:「天氣再不好,也不能耽擱了大軍進西藏呀!」

郝學禮同志三人,經過2個多月的耐心工作和艱苦生活,不僅超額完成採購6000頭氂牛的艱巨任務,還購買了2000多斤酥油和6000斤鹽巴。

與此同時,玉隆的夏格刀登大頭人還賣給我們5000頭氂牛,竹慶的頭人又賣給我們1500頭氂牛。為了便於我們的運輸,還特別賣給了200頭氂牛的全套鞍具。加上德格土司降央伯姆,甘孜、白玉等宗的頭人也紛紛賣氂牛給我們。這樣就有了14400多頭氂牛,完全能夠擔負起進軍西藏、解放昌都的艱巨運輸任務。

在14400頭氂牛中,有5100頭分配去鄧柯跟隨北路部隊向昌都進發,其餘9300頭氂牛編成五支運輸大軍從中路直奔昌都,以保證部隊的補給。

參加趕氂牛的人員都是從各單位臨時抽調來的。有幹部、戰士、勤雜人員,還有全師的幾十名女同志,甚至連十三四歲的小同志也參加到這個行列里來了。開始人員思想很亂,連隊來的戰士有的認為趕氂牛是屈了才,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心裡很惱火。領導針對同志們的思想反映,用毛主席關於進軍西藏「政治重於軍事,補給重於戰鬥」的指示,向大家講清楚:我們趕氂牛不是一件輕鬆自在的差事,而是要把幾百萬斤糧食,大量的彈藥和物資運到前方去,這個任務同戰鬥部隊同樣重要、光榮。除講清趕氂牛的重要意義來提高大家的思想認識和積極性外,還專門制訂了趕氂牛的立功條件:不跑、不丟、不死氂牛;不違反政策紀律;不叫苦、不急躁,服從命令聽指揮;團結互助、愛護公物等。這樣就很快統一了大家的思想。

運輸開始了,每個人都分包了趕幾十頭氂牛的任務,就是後勤和文工隊的女同志每人也分20頭;連劉欽、李兆林和彭良田三個年紀最小的文工隊員也趕了20頭氂牛。石渠寒的氂牛對這個新的環境和主人不習慣,感到陌生,瞪著兩隻像銅鈴似的大眼睛盯著大家。有的女同志膽小,駕馭這麼多氂牛,心裡更是撲通撲通地直跳。幸好,當地的藏族人民看到了我們的困難,有的就主動派人前來幫助。如玉隆的夏格刀登就主動挑選了16位身強力壯的趕氂牛好手來幫助師直屬隊趕氂牛,還主動承擔了馱運15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