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黎明前的黑暗 第08章 學生存技能是入藏人的考驗

就在四川籌備物資和加緊剿匪的同時,十八軍還派出兩個先遣支隊,直逼金沙江東岸。

3月14日,十八軍正式成立以李覺、王其梅為核心的前進指揮部,並抽調14團和157團組織兩個先遣支隊,分別由52師師長吳忠、西藏工委委員天寶和53師副政委苗丕一帶領,趕往甘孜和巴塘。

3月29日,前指從樂山出發,第二天到達雅安。原陳子植、陳競波率領的先遣支隊併入前指。

前進指揮部的任務是,在金沙江一線調查、收集有關進軍西藏的政治文化材料,提供確定政策的依據和意見,探定進軍路線,擬定作戰方案。

自此,十八軍部隊呈階梯形向西藏推進。

吳忠率154團於4月28日抵達康北重鎮甘孜。

和所有的藏區城鎮一樣,大自然是甘孜最美的背景。甘孜四周被大山環繞,西側和南側山峰連綿不斷,峰頂一片銀白。雅礱江從城南蜿蜒流過,河水不深但非常湍急。這裡的建築不像漢地講究對稱和諧,散漫無章中流露出一種思想,具象地表述著一種社會和精神構架:一座寺廟位於半山腰,佔去全城的三分之二。城裡的民居破舊不堪,不足百餘戶,一條又窄又髒的街道,長約百米。這裡的碉樓多為土黃色,共分三層:一層養牲畜,二層住人,三層是佛堂。天、地、人三界分明,小小碉樓竟也體現著藏族的宗教觀和世界觀。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人,還有野狗如幽靈般遊盪著。

若徒步行走,從雅安到康定要走6天,從康定到甘孜要走13天,從甘孜到昌都要走15天。從雅安到甘孜,要經過二郎山、折多山等幾座高山,二郎山海拔3600多米,折多山海拔4000多米。同時,還要跨過大渡河、雅礱江等大河。

痛苦磨礪著冰峰,真情綻開了奇葩。

走向西藏,就是一次生命遭受鍛打與質疑的苦旅。

大山的影子永遠在身心深處晃動。

52師先遣部隊是從樂山出發的。每個時期中華民族都有一個感情的興奮點。新中國建立之後,解放西藏就成為中國的聚焦處。

3月29日,52師先遣部隊從夾江啟程,向甘孜進發。天剛蒙蒙亮,除了公路兩邊,夾江就成為一座空城。路邊人如海潮。當吳忠的吉普車緩緩駛入人群後,鞭炮聲、鑼鼓聲和口號聲一起響起來,震撼雲霄:

「進軍西藏的先遣支隊最光榮!」

「解放西藏,保衛國防的同志最光榮!」

「你們走到哪裡,我們就支援到哪裡!」

中華民族的感情在夾江強烈地噴發著。

一輛指揮車,開到懸掛著「進軍開路先鋒」字樣的彩門前,歡送的軍樂隊和各單位代表一擁而上,圍住了154團團長郄晉武、政委楊軍,並獻上一面錦旗。

此刻,他們成為真正的民族英雄。

人群中,有人流下熱淚,有人翹起大拇指,更多的人在向每一輛汽車、每一個戰士送東西:慰問信、慰問袋、香煙、花生、雞蛋、糖果,雨點一般落下來,一碗碗熱茶水,糖開水發著暖暖的熱氣,送到戰士們手中。當一輛懸掛著毛澤東的巨幅畫像的汽車駛過來時,男女學生們歡呼著,情不自禁地把彩旗、花束以及帽子、手帕拋向空中。

人們恨不得把心掏出來,扔給戰士們。

這強烈的感情,如一束束永不熄滅之火,照耀著戰士們奔向群山。

從夾江取捷徑到雅安不過100公里,但由於不通公路,先遣部隊不得不繞道新津、邛崍、百丈,兜了個大圈子,整整用去3天時間。公路只通到雅安,再往前,只有徒步行軍了。

在雅安,吳忠與天寶會合。他們分別擔任先遣支隊黨委正副書記。部隊在雅安進行了物資補充,並接收了一批由兄弟部隊抽調來的騾馬。從4月4日開始,部隊成多梯隊離開雅安西進——雅安以西因受地形、道路、宿營和供給等條件的限制,大部隊行動極為困難,部隊行軍除武器裝備外,還有高原禦寒裝備,另外考慮到沿途補給困難,要盡量多帶口糧,個人負重都在40公斤以上。剛開始,大家不適應,就把皮鞋、皮褲穿上,上身只穿著背心,把東西分成兩部分,交替著往前背。

二郎山是青藏高原的第一道屏障,終日為雲遮霧蓋,似一位披著面紗的神秘女郎。它屬於夾金山余脈,主峰海拔3600多米,山口海拔3000多米。川藏公路像一根細麻繩,在夾縫般的峽谷中繞來繞去,光碟山公路就有40多公里。

爬山時,許多人感到相當吃力。

走在最前面的154團團長郄晉武全身流著大汗,把棉衣都濕透了。他一看寒暑表,攝氏零下2度。

走出以跑馬山聞名的小城康定,部隊開始翻越折多山。折多山是一座真正的大山,山不高,坡度也不大,山上還有杜鵑等灌木叢,但這裡的海拔已達4000多米。

高山反應如一個埋伏已久的敵手,強烈地向部隊襲來。許多人感到頭疼,胸悶,噁心,張大嘴不住地喘氣,兩腿發飄,像踩在棉花堆里,走起來搖搖晃晃。有人機械地走著,膝蓋一軟,撲通一聲坐到地上,如果不靠其他人攙扶便很難爬起來。誰也沒有力氣說話,一聲聲粗濁的呼吸響在山間。

鋼鐵漢子變得酸軟無力,除了惡劣氣候,還因為飢餓。

過折多山後,遇到第一個牧民的黑色氂牛帳篷。這預示著真正的藏區到了。

路上,磕長頭的朝聖者不斷增多。他們目光虔誠,一步一叩,額頭沾滿泥土,膝蓋處常常磨出兩個大洞。有些人究其一生就拜倒在這漫漫朝聖路上了。他們的精神強烈地震撼著所有人。漫漫人生路途的盡頭,他們渴望是來世的天國。

十八軍將士是更具典型意義的「朝聖者」。

牧人磕長頭是為自己升入天堂,而我們的戰士為了砸碎捆在藏胞身上的無形鎖鏈,不惜犧牲一切,絕無功利色彩,所以他們才能超越一切困苦。

從十八軍先遣支隊開始,西藏就給來自祖國內地的人們提出了第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

如何才能真正地融入西藏?

理想、信念不能缺少,它們如日月般懸掛在空中,使人生燦爛和明媚。

融入西藏,更要穿透地理和文化帶來的潛在差異。如果真能在一個層面上有效地克服那些隔膜和差異,那個層面就只能是基於人的生存的契人。學會吃糌粑和說藏話是進入西藏的一條捷徑。

先遣支隊的經歷可以證明這一點。

經過20多天的長途跋涉,先遣支隊於1950年4月28日抵達甘孜。之後,154團政委楊軍率2營進駐位於甘孜西北、金沙江東岸的鄧柯縣城。

川藏公路還沒有修到甘孜。青藏高原又號稱空中禁區,解放軍進行空投也極其困難。而僅甘孜的先遣支隊就有4500人,騾馬1400匹,按供應標準,人的口糧和馬料每天需15萬斤。進駐甘孜不久,背在身上的糧食吃光了。為了應急,解放軍以156萬塊銀元,請當地頭人幫助採購了13萬斤青稞。但缺糧的陰影很快像烏雲一樣飄浮在先遣支隊頭上。

從5月1日開始,部隊開始節食,每人每天只發一斤青稞,磨成面就只剩下七八兩了。一日三餐改為兩餐,大家普遍反映吃不飽。

吳忠號召大家去挖野菜。甘孜是農牧兼作區,滿山遍野都是野菜,諸如灰灰菜、野蔥、野蒜、野韭菜、地丁、蒲公英,數不勝數,行軍鍋旁,堆著一堆堆綠菜,放進鍋里,再放上一點青稞面攪成湯,喝下去一會就消化得無影無蹤;有人餓得實在受不了,就把死馬的干皮撿來煮煮,還有人把死馬骨頭砸碎熬湯喝。儘管這樣也解決不了多少問題,但浮腫的人還是越來越多。

有人想到了草原上的地老鼠。

這是一種至今在川藏地區還能見到的小動物,藏話叫「阿惹」,它沒有尾巴,毛色灰白,短腿利爪,頭部好似小兔子。這種地老鼠繁殖力極強,靠吃草根為生,對草場破壞極大。它挖出的洞把草原弄得千瘡百孔,牧草常因之大片枯黃。它的肉質非常鮮美。

先遣支隊自發地開始了捕鼠活動。開始他們沒有經驗,用木棒敲、石頭砸,但收效不大。

一天,一個牧民跑過來指點道:地老鼠的洞穴是連成一片的。從這邊的洞口灌進水去,那邊就會有成批的地老鼠鑽出來。人用袋狀的東西罩住洞口,守株待「鼠」即可。地老鼠逃進袋子里後,趕緊收緊口子,往地上一摔,然後剝皮去掉內臟就行了。

草原上的地老鼠竟是如此之多,怎麼抓也不減少。大家的氣色開始逐漸紅潤起來。

此時,寺廟裡的喇嘛放出風來,說這些小東西是神物,是「草原上神靈的駿馬」,不能殺害這些生靈。為此,部隊下令:一定尊重藏族人民風俗習慣,禁止捕捉地老鼠。

先遣支隊有四大任務:修機場,修公路,造船,進行社會調查。體力消耗大,卻吃得半飢半飽。加之缺氧反應,一股埋怨情緒蔓延開來,有的戰士說,上級說派一個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