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附錄二:太原歷史沿革

太原,古稱晉陽。始建於公元前497年,距今有2400多年歷史。從公元979年宋毀晉陽城,後在唐明鎮重建太原城算起,也有1000多年了。

公元前497年,春秋時期,晉國公卿趙簡子命家臣董安於建造晉陽城。董安於徵集民工,在龍山腳下,晉水與汾水匯流的三角地帶,修築了堅固的城堡,在今太原城區西南15公里的古城營村一帶。因城堡建在晉水之陽,故取名晉陽。這就是晉陽城的雛形。之後,趙簡子的另一家臣尹鐸繼續加以修治,增築壁壘,聚集糧草。這樣,晉陽城初具規模,成為當時一個堅固而富裕的城市,並且做了趙國的都城。

晉景公十二年以後,晉國權力逐漸分散,形成知、趙、韓、魏、范、中行「六卿專政」的局面。公元前453年,六卿之一的知伯掌握了晉國的實權,他兼并了范氏、中行氏之後,又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簡子的次子),襄子退守晉陽。由於晉陽城郭堅固,聯軍圍攻不下,知伯「遏晉水以灌晉陽」,晉陽城在汾水、晉水合流圍困下抵抗了一年有餘。危急之中,趙襄子派人深夜出城,說服韓、魏,訂立同盟,約定日期,裡應外合,三家共擊知伯,知伯大敗,被殺。爾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始有「三晉」之稱。趙襄子依靠晉陽,逐步向北發展,一直到達大同一帶,促進了雁門關南北的文化交流。

公元前248年,即秦莊襄王二年,秦派蒙驁攻打趙國,佔據了晉陽。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改置太原郡。從此,晉陽城也就叫太原城了。

秦漢之際,北方少數民族匈奴強大起來,逐漸向今陝北、晉北擴張。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為抵禦匈奴,派韓王信坐鎮北方,改太原郡為韓國,都城晉陽,成為北方邊防重鎮之一。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又把雁門郡和太原郡劃在一起,稱為代國,封他的兒子劉恆為代衛。晉陽又成為代國的都城。東漢時,太原易稱并州。由於晉陽在兩漢時所處的重要位置,加上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被稱為「東帶名關,北逼強胡,年穀獨熟,人庶多資,斯四戰之地,攻守之場」的邊防重鎮。

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在左國城(今離石縣)建都,自稱漢王,分兵攻取高平、屯留、平遙、介休,矛頭直指晉陽。西晉并州刺史司馬騰逃跑後,繼任刺史劉琨在晉陽人民的支持下,招募兵馬,構築城堡,自衛抗擊,與劉淵對峙交戰長達9年。劉琨失敗後,從公元318年至396年的70多年間,晉陽曾被當時稱為「五胡」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交替攻佔,長期處於兵荒馬亂之中,人民飽受戰爭流離之苦。

公元396年,北魏軍40萬從平城(今大同)攻入晉陽,置太原郡。公元500年,秀容(今忻州地區)酋長爾朱榮乘虛佔據晉陽,掌握了北魏實權。公元530年,爾朱榮被北魏孝庄帝殺死,他的部將高歡於公元532年進入晉陽。高歡依據晉陽的險要地形,建立了「大丞相府」。以後,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而實權仍由官居晉陽的高歡操縱著,晉陽是實際上的政治中心,當時稱作「霸府」。

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篡奪東魏政權,自立為齊皇帝,歷史上稱為北齊,從北魏到北齊,晉陽始終保持著「別都」的地位。北齊的歷代皇帝幾乎每年都往來於晉陽、鄴城之間。因為晉陽是北齊的創業之地,高氏特別重視對城市的修建。公元567年,後主高緯在高歡修建晉陽宮的基礎上,修建了大明殿。公元577年,幼主高恆又修建了晉陽十二宮,其壯麗程度超過了鄴城的宮殿。北齊統治者為了遊覽,還在晉祠蓋樓台、鑿池塘,修建了讀書台、望川亭、「魚沼飛梁」以及「善利」、「難老」兩個泉亭。與此同時,高氏在晉陽西山修建了天龍寺、童子寺、法華寺,依山鑿窟,鐫刻石佛。這就是保存至今的珍貴的天龍山石窟藝術的來歷。這個時期,晉陽城內商業興盛、市面繁榮,成為北齊的重要商埠。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為了防禦外患,隋文帝楊堅封他的次子楊廣為晉王,駐守晉陽。公元605年楊廣即位,史稱煬帝。因為晉陽是他的「龍興」之地,他徵集百姓,大興土木,對晉陽城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擴建。在晉陽宮外築起城牆,叫做「新城」,又在城邊修了一座「倉城」,並重修了「晉陽宮」。隋煬帝的窮奢極欲、荒淫無道激起了廣大人民的反抗,太原留守李淵利用農民起義的時機,以晉陽為根據地,招兵買馬,擴展勢力。

公元617年,李淵父子從晉陽起兵,次年攻入長安,推翻了隋政權。李淵取代隋朝後,因他據唐叔虞的封地而得天下,所以立國號為唐。唐王朝對晉陽的建設倍加重視,不斷進行擴建。當時晉陽城主要在汾河西岸,稱為「都城」或「西城」,城中有大明城、晉陽宮和倉城。汾河東岸是東城。東城與西城之間有中城,正好跨在汾河之上。都城與東城、中城相連,號稱「太原三城」。城外風景如畫,城內古剎宮闕林立,香火鼎盛,商販雲集,可稱晉陽的黃金時代。公元690年,唐定太原為北都,公元724年改太原為北京,與都城長安以及南京(成都府)、西京(風翔府)、東京(河南府)合稱「五京」,達到了鼎盛時期。在唐代,太原的手工業、商業十分發達,是全國貨幣鑄造中心。鐵制武器日臻完善,鐵鏡、銅鏡盛譽全國,并州剪刀鋒利無比。詩人杜甫曾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的詞句。此外,晉陽的硝石、葡萄酒都是當時的貢品之一。晉陽不僅都市繁華,而且人文薈萃,風流輩出。詩人白居易、文學家王翰、工部尚書喬琳、宰相狄仁傑都是太原出生的唐代名人。詩人李白、杜甫也都來過晉陽,李白還留下了「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翠娥」的詩句。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回到晉陽,游晉祠時親自撰寫了「貞觀寶翰」——《晉祠銘並序》碑文。這是國內現存最早的行書碑。

由於晉陽城池堅固,兵精糧足,從唐末到五代多次成為割據勢力的根據地。公元907年,朱溫篡奪唐朝政權,在汴梁(今開封)建立了後梁(公元907—923年)。佔據晉陽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沿用「唐」號與朱溫對壘,朱溫曾派六路大軍進攻晉陽,均未奏效。李克用死後,其子李存勖於公元923年建立了後唐。公元932年,後唐大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了奪取政權,投靠契丹,藉助其兵力滅掉後唐,建立後晉,割地稱臣,在晉陽做了「兒皇帝」。次年遷都汴梁。公元947年,後晉大將劉知遠又在晉陽稱帝,建立了後漢。劉知遠與其子劉承佑一共做了4年皇帝,就被大將郭威推翻。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定都汴梁。此時,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又在晉陽稱帝,同後周對抗,史稱北漢。後周對北漢進行攻擊,一直打到晉陽城下,終末攻克。

公元960年,趙匡胤推翻後周,建立北宋後,決計消滅北漢,完成統一大業。從公元969~979年的10年間,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光義「御駕親征」,三下河東。前兩次均以失敗告終,直至公元979年第三次出征,經過5個月的圍攻,方攻下晉陽。趙光義痛恨晉陽城池堅固難下和人民頑強抵抗,說這個地方是「盛則後服,衰則先叛」,下令燒毀晉陽城。大火過後,歷經春秋、戰國、漢唐一千餘年經營的古城,化為一片焦土。為了防止晉陽復起,次年,趙氏又引汾、晉兩水漫灌遺址,並將城西系舟山的山巔剷平,曰「拔龍角」。現在晉陽古城的遺迹,僅有古城營村西二里的斷壁殘垣和村北的「殿台」。附近的東城角、南城角、晉陽堡、城北村,都是因古晉陽城而得名的村莊。

趙光義焚毀晉陽城後,許多老百姓無家可歸,流離失所,分住在原晉陽城北30里的唐明鎮和三交村。唐明鎮在當時是一個僅有一條街的小村莊,在今太原城區西羊市一帶。公元982年,為安置流民,趙光義委派三交都部署潘美,在唐明鎮基礎上修建了太原城。全城面積約2.2平方公里,築四門,東曰朝曦,南謂開遠,西叫金肅,北稱懷德。城內不修十字路,只修丁字街,意思是取「釘」的諧音,釘住「龍脈」。現在太原仍有許多丁字街,即是當時的遺迹。建太原城後,因趙氏忌諱「太原」、「晉陽」的名稱,改設平晉縣;太原府降為并州軍事,移治榆次縣。

公元1059年,宋復置太原府,並對太原城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建。宋真宗(公元998年—1022年在位)時,知州陳堯佐為阻止汾水泛濫,在河東修築長堤,並引水瀦成一條長3公里的湖泊,湖畔植柳樹幾萬株,曰「柳溪」,與東山虯勁蔥蘢的古柏相互輝映,自然環境十分優美。晉陽城又逐步建設發展起來,恢複了往日的繁華。所以宋元時,有「花花真定府,錦銹太原城」的美譽。元代大詩人元好問描繪太原地理形勢時說:「晉陽有北門之重,山川盤結,士馬強盛,天下名藩巨鎮,無有出其右者」。宋代太原的工商業也很繁榮,手工業、陶瓷、冶煉業尤為發達。當朝在這裡設立河東監,鑄造銅錢,並製做銅鏡,作為貢品,還設置「官窯」,孟家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