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附錄一:老區英烈人物

1.羅貴波

羅貴波(1907—1995),江西省南康縣人,我黨早期的外交家之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太原老區黨和軍隊的主要領導人。

羅貴波於1926年4月參加革命,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先後組織領導了南康潭口農民武裝暴動、安遠縣農民武裝暴動、贛縣農民武裝暴動。他曾擔任紅軍22軍第三縱隊政委,紅軍35軍政委和中共贛南行委委員。1930年1月,他率紅35軍和贛南部分縣黨組織果斷平息了分裂黨、分裂紅軍、反對毛澤東的「信豐事件」。後率部在贛南開展游擊戰爭,參加了紅軍第一、二次反「圍剿」戰鬥。在紅軍長征中,他任中央紅軍幹部團三營政委、紅軍上級幹部隊隊長兼政委、紅軍教導師政治部主任。他率部擔負中央領導機關及遵義會議的警衛任務;率領先遣部隊完成了搶渡金沙江絞平渡口和搶佔江對岸敵軍江防陣地的任務,並參加了攻佔通安洲的戰鬥。

抗日戰爭爆發後,羅貴波先後擔任晉西北區黨委副書記兼軍事部長、統戰部長,八路軍120師民運部部長,358旅(新)政委,晉西新軍政委,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委員,晉綏軍區第八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第八地委書記。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他領導八分區軍民堅持對敵鬥爭,挫敗了日軍的多次進攻,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羅貴波歷任中共呂梁區黨委書記、軍區政委,中共晉中區黨委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太原警備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軍政委。他率部先後參加了汾孝戰役、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中共中央駐越共中央聯絡代表、中國駐越南顧問團團長,中國駐越南首任特命全權大使,外交部副部長、部黨委副書記等職。黨的11屆三中全會以後,他任山西省省長、省委第二書記,在黨的第12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羅貴波同志是黨的第7次、第8次、第12次、第13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14次全國代表大會特邀代表,並是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央委員。他還是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羅貴波同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為增進中越兩黨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友誼,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2.孟春蓮

孟春蓮(1883—1948),太原北郊區中澗河鄉柏楊樹村人。是山西最早的女共產黨員。

孟春蓮年輕時嫁到太原廟前街一姓宋的商人家。丈夫早逝,她帶著兩個兒子度日。大兒子宋熹,在大革命時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到廣州黃埔軍校學習,畢業後回太原,曾任中共太原地委組織部長。後調往上海,於1927年在上海組織第三次工人暴動時被反動派殺害。

在大兒子宋熹的影響下,孟春蓮攜其二子宋二貨毅然投身革命。於1927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搞黨的地下交通和掩護省委機關的工作。從1927~1931年間,她掩護省委幾任書記,保管黨的文件,傳遞消息,並給同志們洗衣做飯.被大家尊稱為「宋大娘」。1931年9月,因叛徒告密,省委機關遭到破壞,孟春蓮被捕入獄達四年之久。刑滿釋放後,因特務監視不能出來活動,只好退居柏楊樹娘家。由於身體在獄中遭到摧殘,經常鬧病,於1949年1月太原解放前夕去世,終年65歲。

3.劉墉如

劉墉如(1905—1972),中陽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到太原成成中學任教,1932年任該校訓育主任、教務主任。1933年1月,太原成成中學抗日反帝同盟會遭到破壞,校長武新宇被迫出走,反動當局派段麗卿為代理校長。劉墉如受黨的指示,發動師生趕走了段麗卿,臨時負責維持校務。1933年12月,經校董事會選舉,劉墉如正式擔任校長。抗戰爆發後,該校師生奮起組建抗日游擊隊,劉墉如任隊長。後來,太原成成中學師生抗日游擊隊改編為戰動總會游擊第四支隊,於1938年8月奉命北上大青山,他留晉西北工作。1939年曾一度歸隊到大青山,1940年4月又調回晉西北,任三專署專員、雁門行署主任等職。全國解放後,任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財政部副部長、北京師範大學黨委第一書記等職。

4.楊秀山

楊秀山(1914—),湖北洪湖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紅軍團政委、師副政委,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後任八路軍一二0師騎兵營政委,三五八旅四團、七團政委。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1940~1943年他一直率部駐守在呂梁山婁煩一帶根據地,併兼任過中共靜樂中心縣委書記。1940年6月米峪鎮戰鬥,他率四團擔負主攻任務,同七一六團和二支隊一起,全殲日軍村上大隊700多人,立下了卓著的戰功。1942年10月劉少奇回延安途經婁煩地區,他率七團順利完成了護送任務。他領導婁煩根據地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開荒種地,創建炸彈廠,一面生產,一面打仗,終於度過了抗日戰爭最艱苦最困難的歲月,迎來了勝利。建國後,他曾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後勤學院院長,1955年授中將銜,1985年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5.高永祥

高永祥(1912—1945),甘肅靈台縣人。1931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紅五軍團任排長、連長等職,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1937年抗戰爆發後,奉命來到山西太原,在戰動總會舉辦的游擊幹部訓練班任軍事教官。同年11月,被派到太原縣,同該縣犧盟會特派員慕湘一起,發動群眾組建太原縣抗日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高永祥任隊長。後來,太原縣抗日游擊隊改編為戰動總會游擊第二支隊,不久又改編為山西保安第二區一支隊二營,高永祥隨隊先後擔任支隊長、營長。1940年7月,為暫一師三十六團團長,1945年7月在神池縣橫山村戰鬥中犧牲。

6.慕湘

慕湘(1916—1988),山東蓬萊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參加山西犧盟會。抗日戰爭期間,任太原縣犧盟會特派員、太原縣游擊隊政治主任,後來太原縣游擊隊兩次改編,慕湘隨隊任支隊政治主任、營教導員。解放戰爭期間,慕湘任綏蒙軍區陶集支隊政委、23師政治部副主任等職。解放後,任23兵團副政委、政委、北京軍區裝甲兵政治部主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政委,1964年晉陞為少將軍銜。

慕湘著有長篇小說《晉陽秋》、《滿山紅》、《汾水寒》,並與呂文幸合作校點出版了劉大鵬遺著《晉祠志》。

7.李寶森

李寶森(1911—1989),曾用名李寶生,清徐縣北程村人,後定居於鵝池村。1930年在太谷銘賢中學讀書期間,因參與反對校方奴化教育的學潮,被當局逼離該校,轉到太原新民中學,後考入山西大學。他積极參加「讀書會」、「反帝大同盟」等進步組織,數次被閻政權所通緝,1933年9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化名李世昌,任中共中央局交通,往返於上海太原之間,為中央局和山西省委傳遞文件。1934年調河北省委任交通局長兼組織部幹事,1935年又任中共北方局交通科長。他經常與國民黨特務周旋,多次為保衛黨的負責幹部、傳遞黨的機密文件盡心儘力,從未發生任何差錯和問題。1936年,劉少奇同志主持北方局工作後,派李寶森回山西任山西省工委書記,配合薄一波同志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組建犧盟會,參加犧盟會舉辦的村政協助員訓練班和軍政訓練班工作,為抗日培訓骨幹。不久黨組織根據需要派李寶森深入閻錫山舉辦的國民兵軍官教導團做兵運工作,直接負責管理教八、教九兩個團,負責地方黨的工作。在軍官教導團中,他發動、組織青年軍官、有血性士兵、青年知識分子參加黨組織,壯大黨的力量。擴充了抗日隊伍。

1937年冬,日軍侵佔太原,李寶森帶領一批進步青年官兵、青年知識分子、青年工人轉移到晉西北興縣。1938年春,他所率領的全部人員編入決死四縱隊,李寶森任縱隊黨委書記,併兼管興、臨兩縣地方黨的工作。1938年10月,組建抗日地方武裝,李寶森出任游擊六團團長。1939年春,李寶森率六團全體指戰員與另一個團配合,回到晉中平川活動。4月25日,在清源縣北社村同數倍於己的敵人展開激戰,殲滅日軍200餘人。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抗日軍民志氣。

1941年黨調李寶森回延安學習,1942年整風運動中,組織上第一個就給他做了「黨的好乾部」結論。1943年在延安「搶救失足分子運動」中,因受「左」的影響,李寶森被錯誤地定為「叛徒」、「特務」,關押一年又三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