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戰前部署 第03章 群眾支前忙,我軍獲得城防圖

「為了太原早日解放,要啥我們給啥!」

工、農、商、學,各行各業,都在為解放太原貢獻自己的力量。武裝的民兵集中了。運輸隊、擔架隊,組織起來了。戰傷醫護隊、文藝宣傳隊也成立了。準備直接參戰的十多萬民工,已處於待命狀態。為戰役服務的上百萬群眾,忙著籌措糧草,準備器材,趕製被服,碾米磨面,修橋築路……

為了更好地完成繁重龐雜的後勤任務,支援解放太原作戰,太原總前委決定成立太原戰役聯合後勤指揮部,統一組織指揮這次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由太行區行署主任裴麗生擔任主任,晉中區行署主任牛蔭冠擔任政委。下設有關辦事機構。

太原戰役聯合後勤指揮部成立以後,立即以高度的組織才能,把浩繁的後勤保障任務,完成得井井有條。他們認真貫徹總前委的指示,動員參戰民工,籌集、運送糧秣燃料,調運彈藥及各種作戰所需要的器材,組織構築窯洞,修補道路,設立倉庫、糧站、副食站、柴草站、轉運站、軍械站、彈藥庫、被裝庫、兵站、醫院等,件件做得卓有成效。

當時,面臨的環境和條件是:人民貧困,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運輸工具缺乏,參戰單位眾多……這給後勤保障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難。把如此龐雜艱巨的工作,組織得有條不紊,源源不絕地保證了前線的供應,可以想像,後勤戰線的無名英雄們,為此付出了多麼辛勤的勞動,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在晉中地區,幾乎是全體出動。男女老幼都在為解放太原服務。這裡,不分白天黑夜,不管雨雪陰晴,家家戶戶在做軍鞋、縫軍衣,為部隊碾米磨面,製做乾糧。無數民工在修舊路、開新路,架橋樑,運送糧草、彈藥和攻堅器材。不少人家在修整房屋、窯洞,準備給路過的部隊居住。橋樑、涵洞、山隘、倉庫等交通要道和重要目標,都有民兵警戒和巡邏。工會、婦聯會、學生會、兒童團,都在為支援前線作戰而奔忙。打算蓋新房的,拿出了木料;準備結婚的,獻出了糧油和肥豬;有的卸下了門板,騰出了麻袋,送給解放軍做攻城器械。運送作戰物資的車輛和牲畜忙不過來,就人扛肩挑。壯勞力上前線了,後方就組織代耕,由老人、婦女和娃娃們擔負著春播生產的任務。

在通往太原的南、北同蒲和正太三條鐵路上,機車和車皮全部啟動了。鐵路員工頂風冒雪,晝夜搶修車站、鐵路,橋樑和涵洞,運送著大批軍用物資。在鐵路沿線的每個轉運站,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民工,在突擊裝卸車輛……

在太行區、太岳區,在晉綏區、察哈爾區,在冀中區、冀南區以及陝甘寧邊區,十幾萬民工,告別了父母、妻子和兒女,離開家鄉,組成支前民工連隊,餐風飲露,星夜兼程,行進在通往太原的崎嶇山路上。更多的民工,組成了運輸隊,趕著大車,牽著毛驢,冒著雨雪風塵,為部隊運送糧食、彈藥、草料、被裝,油鹽、菜蔬和各種物資器材。一支支由石家莊工人組成的軍械器材維修隊,由臨汾醫護人員組成的戰傷醫護隊,由晉中榆次學生組成的支前服務隊,由長治、壺關、襄垣專業和業餘文藝團體組成的文藝宣傳隊,也都身背行囊,千里跋涉,奔赴太原前線。

在通往太原的大道和小路上,一隊接著一隊的人流,向前涌去。人們的歡笑聲,車把式的吆喝聲,騾馬的嘶鳴聲,汽車的喇叭聲,火車的鏗鏘聲,組成了一曲雄壯激越的交響樂,在原野和山水之間回蕩。人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忘記了沉重的行裝,都在爭先恐後地往前趕路,腳下就象踩上了風火輪。

這是憤怒的激流,這是熾烈的火焰。它要衝刷掉舊世界的污泥濁水,它要熔煉出新中國的燦爛明天。讓我們從這激流和火焰中,選幾滴水珠和火花,看看我們的人民群眾是怎樣在為解放太原貢獻力量的吧!

冀南的武成縣張庄,有個民工叫孫生堂。他家祖孫三代給地主當牛做馬,到頭來還是房無一間,地無一壟。自打解放,他家分了房子,分了地,過上了好日子。這年春節,孫生堂娶上了媳婦。全家人高興得不得了。生堂的爺爺和父親常對他說,好日子是共產黨、毛主席給的。要不是解放軍打天下,哪有窮苦人的活路!咱可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孫生堂的思想也很進步。不論是參加民兵,還是為烈軍屬代耕;也不論是支前作戰,還是徵用糧草,他樣樣走在前邊。這天,他聽村幹部說打太原要抽調民工,晚上和媳婦商量好,第二天,來到村頭大廟,對村長說:

擔架隊搶運傷員

「打太原民工,算我一個。」

沒等村長開口,一個後生就說道:「別人可以,只有你去不得!」

「為啥?」

「這還用問?」後生說:「就是你爺、你爹都贊成,那剛過門的新媳婦也不會同意!」

還沒等大夥笑出聲來,一個清脆的聲音接過了話茬:

「我同意,我倆已經商量好了!」

大夥一看,說話的正是生堂的媳婦秀芳。

秀芳接著又說:

「要是需要婦女上前線,我也要報名哩!」

「好!」村長站起來,高興地說:「生堂是好樣的,秀芳也是好樣的。他倆是一對模範夫妻,大家要向他倆學習!」

人群中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支前民工出發了。孫生堂肩扛一副擔架,走在隊伍前頭。隊伍進了山,道路坎坷崎嶇,走起來一身汗,停下來渾身冷。路遠村稀,沒地方做飯,就啃口涼窩頭充饑,渴了喝口山泉水。一天,走到孟縣境內,突然雨雪交加,孫生堂受寒病倒了。白天里昏昏沉沉,身上忽冷忽熱,夜晚咳嗽不止,渾身燒得火炭一般。一連幾天,儘管他咬牙堅持,瞞著大夥,還是被村長發現了。

村長對他說:「你不能再走了.我給你找輛順路的大車,你回去吧!」

孫生堂搖頭,硬是不同意。

副縣長得知,也過來勸他回去,還給他寫了一張公函,遞給他說:「這是證明信,寫著你是因病返回,到村好好休息治療。」

孫生堂把證明信又塞到副縣長手中:「說什麼我也不回去。」

正定縣的醫護隊趕上來,給他檢查,確診是急性肺炎,需要就地治療。

兩天兩夜之後,孫生堂的病情好轉了。他睜開眼睛,望著窗外,聽到人歡馬叫的聲音,「噌」地坐了起來,要穿鞋下地。護士問他幹什麼,他卷上小行李卷,快步溜出門去,招招手說:「我要趕隊伍,上前線了!」

他搭車找到了縣民工的駐地,見大夥都在往陣地上搬彈藥,二話沒說,扛起一箱子就搬。當副縣長和村長發現了他,他嘿嘿憨笑了幾聲,說道:「我身子結實。一幹活,出出汗,病就全好了。」說著,他鑽進了運輸隊伍的行列中。副縣長搖搖頭,讚許地說:

「真是個鐵疙瘩,拿他沒辦法。」

在正太鐵路沿線,還流傳著壽陽縣母女倆爭運軍糧的故事。母親婆家姓段,娘家姓李,因為家裡沒有識字的人,始終也沒有起個名字。丈夫在正太戰役中當支前民工,犧牲在塹壕內。她只有一個女兒,名叫花花,這年才15歲。雖說解放區政府把她家按烈屬優待,各項徵調都照顧,但母女倆還是盡其所能,支援子弟兵作戰。做軍鞋,碾軍糧,樣樣都走在前頭。聽說要攻打太原,需要向前方運送糧草物資,又聽說要抽調一部分女勞力,母親就去找婦聯主任,要求去給部隊運軍糧。婦聯主任說她50多歲了,路途遙遠,沒有答應。

她又找到村幹部,說:「打太原是咱山西最後一仗了,要不盡點力,以後就沒機會了。年歲大怕啥?佘太君百歲挂帥,穆桂英53歲還領兵出征哩。我比不上她們,背幾十斤糧食還滿可以。」

花花聽說,也找來苦苦哀求:「讓我去吧!劉胡蘭、尹靈芝不也是十幾歲嗎?她們為咱受苦人做了那麼多好事,最後都犧牲了。太原人民還受苦,解放軍打仗要吃糧,我背上它幾十斤,也算是出了一點力呀!答應我,讓我去吧!」

母女倆的決心感動了村幹部,大家研究決定,她們娘倆個,只去一人。到底誰去,由她們自己商量。

母女二人回到家。母親說:「好孩子,你還小,骨頭還沒長成,比不上媽媽的老腿老胳膊。來回200多里,背幾十斤糧,路上頂不住,不是倒拖了別人的後腿?」

花花知道自己說不過媽媽,便表面上痛痛快快答應了。暗地裡,她卻背著媽媽悄悄做著走的準備。

出發那天早上,花花第一個來到糧庫。向會計說:「鎖子叔,給我秤70斤。」

會計笑了:「花花,規定每人50斤,你娘怎能背動70斤?」

「不是背,」花花解釋:「我娘從姥姥家借來一頭小毛驢,是用毛驢馱的。」

會計相信了。過了秤,花花在一個口袋裡裝了一多半,剩下的倒進了另一個口袋。然後,急急忙忙把那個大糧袋背回家,對她媽說:

「運糧的都在村南頭集合啦!你還不快去!」

媽媽帶上乾糧,背起糧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