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附錄二:北平和平解放的歷史功臣——傅作義將軍

北平,早在距今50萬年前的洪荒時代,便有了人類活動的歷史,房山縣周口店的龍骨山,就是北平最早的「居民」生活的地方。她從華北平原上最初的一個居民點,發展成我國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最後成為整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經歷了極其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其時間不是以百年、數百年計。而是同我們祖國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

從公元前1000多年,北平便開始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當時的名稱叫作薊,在今廣安門附近,是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召公為北國王時的都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郡,薊城是廣陽郡的治所。從秦、漢,經魏、晉,到南北朝。前後達800年,薊城的地位日漸重要。隋朝以薊城為涿郡的治所,唐朝統稱為幽州。公元938年,崛起於北方的契丹族建立了遼國,以薊城為陪都,改稱南京,又稱燕京。女真族滅遼建立了金國,於1153年遷都於薊,稱為中都。蒙古族滅金而建立了元朝,稱其為大都。明軍進入大都,改稱北平;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始稱北京。在此之前,不僅北京的名稱不斷更迭,城址也屢有遷移,城區的範圍不斷變化。清朝入關繼續定都於明朝改建過的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後崩潰。以袁世凱為頭目的北洋軍閥,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歷屆北洋政府均以北京為都。1928年6月北伐軍進入北京,奉軍退回東北;7月,蔣介石在西山碧雲寺中山堂前召開軍事會議,內容之一,是決定北京改稱北平,含有平定北方之意,以炫耀他領導北伐的功績。

1901年以來,北平(包括天津)曾經出現過一種奇特的現象:北方戰爭連年不斷,而且多以北平為目標,但沒有任何一支軍隊敢於在近郊作戰,更不用說市區,因而北平始終是世外桃源。其間的戰爭,舉其大者,有1917年的張勳復辟,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之戰,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之戰。以及同年馮玉祥等發動的北京政變,1925年馮玉祥的中華民國國民軍與直魯聯軍的楊村之戰,1926年國民軍與奉直兩系及直魯聯軍的南口大戰,1928年國民黨北伐軍的困守涿州及同北洋軍閥的總決戰,1930年的蔣、張與馮、閻的大混戰,1931年東北軍閥討伐石友三之戰,直到1937年神聖的抗日戰爭在盧溝橋爆發,在長達30餘年的時間裡,大小戰爭數十次,都只是發生在平津周圍,而平津兩市卻能倖免於戰爭之難。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道理很簡單,這是由於在半殖民地中國,平津是重要的工業城市,洋人在這裡佔據重要地位,各派大小軍閥,都只是洋人的走狗,所以,不敢入城作戰。這雖是國恥的標誌,但在客觀上,卻保護了平津的文物古迹和發達的工商業,也保護了平津人民的生命財產,使平津人民30餘載免遭戰爭災難。

然而,歷史行進到20世紀40年代末,國共雙方的百萬大軍雲集北平地區,劍拔弩張,一觸即發,北平這座千年古城的命運又會怎樣呢?下面讓我們先來看一看國民黨方面的情況:

1949年的平津戰役時,北平守軍的情況及部署如下:

第4兵團司令兼北平防守司令李文,黃埔1期畢業,胡宗南系。

第9兵團司令石覺,黃埔3期畢業,湯恩伯的乾兒子,湯系實力派的骨幹。

第16軍軍長袁朴,黃埔6期畢業,胡宗南系。該部抗戰期間包圍陝甘寧邊區,抗戰勝利後,在李文第34集團軍編成內,向羅歷戎第3軍一起,由西北來華北。下屬第22、第94、第109等3個師,其中第22、第109師及軍部被我軍殲滅於平綏路東段後改編重建。該部配置在德勝門至安定門之間。

第94軍軍長朱健民,陳誠系。下屬第5、第121、第150等3個師,其中第150師屬於在天津被殲的62軍。該部配置在西直門至廣安門之間。

第92軍軍長黃翔,黃埔7期畢業。陸軍大學7期,初為鄭洞國部下,後在邱清泉的第5軍當師長,抗戰時期參加過遠征軍。該部原屬湯恩伯系,後被陳誠拉去又屬陳誠系。轄第21、第56、第142等3個師。該部配置在右安門經永定門至左安門之間,包括南苑機場。

第13軍軍長由石覺兼,是湯恩伯起家的部隊,湯系的王牌。1936年初,紅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蔣介石曾應閻錫山之邀派湯恩伯率領該軍自湖南人晉增援,並人陝「進剿」紅軍;抗日戰爭爆發,也曾在湯恩伯率領下在南口同日軍作過戰。該軍下屬第4、第89、第155、第297等4個師,其中第155師被我軍殲於密雲後改編重建。該部配置在東直門經朝陽門至廣渠門之間。

第31軍軍長廖康,黃埔3期畢業,長期為鄭洞國部下,也進過陸軍大學。所屬第205師系由蔣介石在台灣訓練的新軍調來,該部同第16軍一起配置在德勝門至安定門之問。

第35軍軍長朱大純,北方軍校出身,原任第35軍暫編第17師師長,該軍在新保安被殲後,傅作義重建第35軍,升任軍長。下屬第17、第101、第32等3個師,其中除第17師外,軍部及第101、第32師均系改編重建。該部第17師作為總預備隊兼傅作義的警衛部隊配置在中南海。

第104軍軍長安春山,北方軍校出身,是董其武的同鄉,又是磕頭弟兄,抗戰時期當營長,太原、包頭兩仗,都充當過奮勇隊。該軍軍部及第250、第269師在平綏東路段被我軍全殲,安本人被俘,後乘隙逃跑;第258師增援張家口未回,在張家口被殲。該軍軍部及其所屬第31、第26、第258等3個師,均系改編重建。

第101軍(原新編第2軍)軍長李士林,保定軍校8期畢業,跟陳誠是同學,隨陳多年,對中央紅軍進行「圍剿」時,是陳的得力助手。該軍系由原保定綏署孫連仲留下的1個師和1個旅擴編而成,所屬第271、第272、第273、第3ll師等4個師,其中第271師在宣化逃往張家口途中被我軍全殲後改編重建。該軍之一部同第13軍一起配置在東直門經朝陽門至廣渠門之間。

新編騎兵第4師師長劉春方,曾任傅作義的參謀多年。該師系傅的老部隊,配備在陶然亭和先農壇,作為總預備隊兼傅作義的警衛部隊。

此外,還有華北「剿匪」總部及其直屬部隊若干。共計25萬餘人。

1985年,傅作義出生於山西省臨猗縣一個農民家庭。

1918年,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在閻錫山的晉軍系統任職,參加過北伐戰爭,閻、馮反蔣戰爭,抗日戰爭。

1939年脫離閻錫山部隊到第8戰區任職。

1947年,被蔣介石任命為華北「剿匪」司令部總司令。12月6日,傅作義在張垣就任職,不久遷來北平,統攬華北五省軍事指揮大權。

1948年1月底,傅作義「王牌」第35軍被華北人民解放軍給予毀來性地打擊,從而挫敗了他的銳氣。

1948年10月25日夜12日,傅與心腹部下王克俊密談與共產黨和平談判之事。次日王克俊找傅作義多年密友談和問題。

1948年11月4日,由北平飛往南京參加蔣介石主持的高級軍事會議。第二天與蔣介石密談後飛返北平。11月上旬傅作義通過女兒傅冬菊(系中共地下黨員)把和談意圖發給中共中央。

1948年11月18日,派彭澤湘、符定一去石家莊找中共接洽。

1948年12月14日,人民解放軍東北5縱攻佔丰台,11縱攻佔香山,傅作義率華北「剿總」總部在夜幕的掩護下,由西郊倉促轉移到中南海。次日,平津前線司令部參謀長劉亞樓與傅方代表進行談判。

1948年12月23日,傅作義發電報給毛主席表示應由中共擔起建國的責任。

194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以權威人士名義宣布蔣介石等43人為罪大惡極的頭等戰犯,傅作義的名字也列其中。

1949年1月5日深夜傅作義與少將民事處長周北峰密談與中共重新談判事宜。

1949年1月9日上午,林彪、羅榮垣、聶榮臻與傅作義代表周北峰、張東蓀進行正式和平談判。

1949年1月14日天津解放直接促進了傅作義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決心。

1949年1月21日上午,中南海居仁堂會議廳警備森嚴氣氛緊張,經過周密的部署,傅作義將軍要在這裡召集軍政人員會議,宣布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會議由傅作義主持並講話,王克俊宣讀《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要點。會後,傅作義將《和平解決北平問題協議》正式下達到所屬各部執行。

1949年1月下旬,我黨與傅作義和談成功,北平宣布和平解放。

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將軍發表文告,對外正式公布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實施辦法條文。各報刊相繼登載,國民黨中央社也發表了傅作義將軍的文告。

1949年1月26日起,北平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