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偉韜宏略 第06章 百萬大軍千里躍進進京津

抑留傅作義集團的目的達到了,但是,要達到將傅作義集團殲滅於平津張唐地區的戰略目的,單靠華北解放軍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東北野戰軍早日入關方能實現。

關於東北解放軍入關會同華北解放軍作戰問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早就有所考慮。

1947年5月20日,毛澤東即賦予東北民主聯軍這樣的任務:「將來奪取長春北寧兩路、長、沈、平、津四城。」

這年的7月10日,毛澤東又提出:在戰爭的第二年,北線東北、晉察冀、晉綏三軍,以東北民主聯軍為主力,「力求佔領中長、北寧、乎承、平石、平綏、同蒲各路之大部及路上除平、津、沈以外各城,孤立平、津、沈」,「打通東北與華北聯繫」。由於東北民主聯軍連續發動夏、秋、冬季攻勢,未能在戰爭的第二年入關作戰。

1948年秋,中央軍委、毛澤東從東北、華北戰場形勢出發,在運籌戰爭第三年東北和華北作戰計畫時,再次提出東北野戰軍在北寧線作戰結束後,以一部或主力入關,會同華北解放軍,調動衛立煌、傅作義兩個集團,在運動中大量殲滅其有生力量,力求東北、華北問題一起解決。

9月12日,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蔣介石從華北和瀋陽抽調兩個兵團向錦州對進。中央軍委斷然作出了先東北後華北的決策,即「在今冬解決東北問題。東北解決了,我軍可以入關,最後解決傅作義」。

10月30日,遼瀋戰役即將勝利結束之時,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向中央報告:「我東北全力待營口、瀋陽之線戰鬥結束後,稍加補充兵員,即向北平、天津前進,奪取平津。」

考慮到東北野戰軍在遼瀋戰役中連續作戰50多天,極端疲勞,需要休整補充,中央軍委複電: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沈營線戰鬥結束後,應休整一個月左右,約於十二月上旬或中旬開始出動,攻擊平津一帶,準備於戰爭第三年的下半年即明年一月至六月期間,協同華北力量殲滅傅作義主力,奪取平津及北寧、平綏、平承、平保各線,完成東北與華北的統一,以便於戰爭第四年的第一季即明年秋季,即有可能以主力向長江流域出動,並使政治協商會議能於明年夏季在北平開會」。

11月3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譚政提出了東北野戰軍一個月的休整計畫。中央軍委批准了這個計畫,並指出:休整時間可至12月15日止。

為確保入關作戰的順利實施,中央軍委在要求華北黨政軍民全力做好迎接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各項準備的同時,又指示東北野戰軍一邊休整,一邊加緊入關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

11月4日,中央軍委電示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譚政:「中央前給你們第三年擔負殲敵三十六個師的任務,你們在極短期間即已完成,你們現在應向全軍正式公開提出打平津及在平津戰役中殲滅傅匪主力的任務。唯此項任務應首先在縱委、師委中提出,待休整一時期部隊已恢複疲勞之後,再向全軍指戰員提出為適宜。」

中央軍委考慮,東北野戰軍連同支前民工百萬大軍入關作戰,作戰物資的籌措、運輸、供給任務繁重複雜,必須提前充分準備,要加強道路、運輸和彈藥、糧食等項準備工作。

中央軍委還指示,在休整期間,分別召開縱隊黨委會和師黨委會,進一步加強組織紀律性教育,要「專門討論反無政府狀態問題及整理紀律問題,並各自通過兩項專門決議」。還要求進一步開展「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教育。中央軍委強調指出:「反對無政府無紀律狀態是我們今天的中心環節,不然就得不到全國的勝利,得到了勝利也是不能很好鞏固下去的。」

11月16日凌晨4時,毛澤東決定:撤圍歸綏,停攻太原,調東北野戰軍主力提早入關,提前發起平津戰役。

毛澤東首先給東北野戰軍發出了一封電報:「我們曾經考慮過,認為如以楊羅耿部(華北第2兵團)位於綏東與楊成武集結一起,可以阻止傅作義部向綏遠撤退,但不能阻止傅部及中央軍向海上撤退,包圍張家口也不能達此目的。因敵共有35個步兵師、4個騎兵師,敵如決心從海上撤退,可以集中十幾個師將張家口之敵接出來,集中於津沽逐步船運……傅部主力在北平附近。我們曾考慮過你們主力早日入關,包圍津沽、唐山,在包圍姿態下進行休整,則敵無從海上逃跑。請你們考慮,你們究以早日入關為好,還是在東北完成休整計畫然後入關為好,並以結果電告為盼。」

11月17日,林彪回電:

「中央軍委:

「東北主力提早入關很困難,因為東北解放後,部隊思想發生很大波動。東北籍戰士怕離開家鄉,怕走路太遠,甚至某些幹部已開始滋長享受情緒,需要以大力解決這一問題。過去因忙於決戰後問題的處理,還未正式向戰士解釋此間題,正布置通過各種方式解釋此間題。同時新兵與俘虜戰土的補充還未就緒,爭取工作也要有相當時間,否則逃亡減員會更為嚴重。此外,部隊冬大衣、棉帽、棉鞋均尚未發下。

「為爭取能迅速完成出動的準備工作,我們已於十四日將原訂之整訓計畫改變,集中在戰士中進行解決入關思想及爭取鞏固補充新戰土及俘虜戰士工作,及在幹部中反無政府無紀律的教育,已將軍事教育改在將來行軍作戰的機會再進行。各縱均提出要求延長休整時間,我們未予答覆。

「此次秋攻一縱傷亡較小,雖可提前入關,但該縱現在瀋陽。三縱在錦州便於入關,但該縱在秋攻中傷亡共一萬餘人,需要必須的休整。我們擬爭取現在海城、營口之第九縱和在黑山之第十縱儘可能先出動。

「如敵確定不守平、津,則必將在我東北主力尚未入關及開始發現我主力入關時即開始撤退,因此關內部隊(包括四縱、十一縱),最好能在東北主力尚未動時即能包圍一股較大敵人,以拖住敵人為好。」

東北野戰軍提前入關的許多具體困難確實存在:但是,1948年11月中旬,淮海戰役進入關鍵時刻,華北國民黨又有撤退可能。為了抓住戰機,中央軍委要求東北野戰軍必須克服各種困難,迅速入關。

11月17口,中央軍委就抑留傅作義集團於華北地區就地殲滅致電東北野戰軍領導人和東北局,指出: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我已殲敵18至19個師。在我勝利威脅下,蔣介石必將考慮其長江防線問題。而蔣介石所能調動的兵力,只有華北、西北兩集團,首先是華北,因西北胡宗南負有掩護四川和西南的任務。

「從全局看來,抑留蔣系二十四個師及傅系十六個師於華北來消滅,一則便利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二則將加速蔣匪統治的崩潰,使其江南防線無法組成,華東、中原兩野戰軍既可繼續在徐淮地區殲敵,也便東北野戰軍將來沿津浦路南下,直搗長江下游。但欲抑留蔣、傅兩部於華北,依華北我軍現有兵力,是無法完成的。如果蔣匪集中其二十四個師於津沽一線掩護海運,我們集中程、黃、楊、羅、耿兩兵團,無法破壞其計畫。如果使用楊、羅、耿於察綏方面,亦沒有充分把握阻止傅系西退,因傅系可在楊、羅、耿到達綏東之前,乃至楊、羅、耿到達綏東之後,利用其騎兵、汽車及地方熟悉等條件,經大青山北麓衝過去,我軍只能截殲其一部,難於截殲其主力,傅系一退,蔣系必同時南撤,使我兩頭失塌。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望你們鄭重考慮下述兩個方案:

「(甲)東北野戰軍提前於本月二十五日左右起向關內開動,預計現在錦、義地區的部隊,下月十口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區,如敵正在南撤,我們可殲滅其一部或大部;如敵尚未開動,我可抑留該敵,繼續休整,並修復北寧路,然後大舉殲敵。

「(乙)不管蔣、傅軍是否撤走,仍按原計畫休整到12月半,然後南進。即是說,蔣、傅要撤就讓其撤走,你們則準備於到平津後無仗可打時即沿平漢路南下,先在長江中游作戰,逐步東進與劉、陳會攻京滬。

「以上兩案何者為宜,望考慮電復。」

由於東北野戰軍的迅速入關對這場即將到來的大戰成敗至關重要,所以毛澤東於18日再度向林彪發出了一封口氣嚴厲的電報:「望你們立即令各縱以一二天時間完成出發準備,於21日或22日全軍或至少八個縱隊取捷徑以最快速度行進,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天津三處敵人,不使逃跑並爭取使中央軍不戰投降。望你們在發出出發命令後,先行出發到冀東指揮。」

11月18日,中央軍委在下達的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命令中規定,東北野戰軍第1步作戰目標是包圍唐山、塘沽、天津3處敵人,重點是防止津、塘、唐地區的國民黨軍逃跑。只要抓住了該部國民黨軍,就達成了抑留傅作義集團的主要目的。

11月19日,林、羅、劉報告中央:「我們決遵來電,於22日出發。」

同一天,東北野戰軍政治部在瀋陽召開的政治工作會議立即轉為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