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勢不可擋 第03章 首尾難顧敵35軍自投羅網

傅作義的算盤打得不錯,但他沒有想到,毛澤東早已給他的長蛇陣準備了利劍。

毛澤東敏銳的眼光停留在傅作義的長蛇陣上,他一下子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眼前這個長蛇陣,明顯反映出傅作義猶豫不決、撤守難定的心態。只要能夠充分利用好傅作義這種猶豫不決的心理,就可牽著敵人的鼻子走,實現抑留傅部在華北,不讓其南撤或西逃的目標。

毛澤東經過反覆思考,認為還是先揪住蛇尾好。蛇尾一旦被捉住,蛇頭必然回頭咬人,這是蛇的本性。

也就是說,要從西線打起?綏遠是傅作義的根據地,平綏路是他從平、津地區退守綏遠的唯一交通線,張家口是其軍事基地,它西連綏遠,東接平、津,在東北野戰軍尚未到達平、津、唐地區之前,從這一線開刀,就打在傅作義集團的神經上,他勢必由平、津地區增兵確保該線暢通。

只要吸引傅作義幾個軍於平張線上,並殲滅該線各軍之一部或大部,使傅作義既不能西逃,也不能南撤,那就是最大的勝利。

1948年11月上旬,中央軍委、毛澤東根據濟南、遼瀋戰役後全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決定擴大淮海戰役規模。淮海戰場人民解放軍的兵力不佔優勢,如果蔣介石再從其他戰場抽兵增援,淮海戰役將會大受影響。蔣介石要抽兵,華北傅作義集團是當時唯一可以機動的力量。因此,中央軍委在組織指揮淮海戰役的同時,密切關注著華北國民黨軍的動向。

11月7日,即淮海戰役發起的第二天,中央軍委致電東北野戰軍、華北軍區及東北先遣兵團、華北第2、第3兵團領導人:「據諜息,傅作義通知張北、興和、尚義地方政府秘密準備糧草供應大軍一點看來,傅部有準備增援歸綏,以及放棄平張退回綏遠之可能。據滬寧諜息,有蔣介石要傅作義放棄歸綏、大同、張家口,固守平津之說。據外國通訊社報道,傅作義四日到南京開會,蔣介石有要傅作義放棄平津,集中徐州之說。究竟南京會議結果如何,現尚不知,但聞傅作義不願意這樣做。」

中央軍委估計,傅作義今後的動向有三種可能: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棄平津,傅作義率自己的幾個軍退回綏遠,蔣系各軍撤至南京一帶;三是蔣、傅兩系均撤至南京一帶。

中央軍委指出,傅作義如採取固守平津的方針,「對於我們是有利的」,便於我就地加以殲滅;如採取放棄平津的方針,「對我利害各半」,利在我可不戰而得平津,害在增加我爾後作戰之困難;

為此,中央軍委要求華北第2、第3兵團和東北先遣兵團共同對付傅作義集團可能的撤逃行動,同時要求各方「密切注意平、津、張家口、唐山、錦西、葫蘆島蔣、傅兩系軍隊的動態」;華北軍區首長應將所知的傅作艾全盤動態,及時通告東北野戰軍和先遣兵團領導人。

此時,華北第3兵團和第1兵團正在積極準備進攻綏遠和太原。

歸綏是綏遠省省會,傅作義嫡系部隊的後方基地,守軍1個軍3個師約4萬人。

10月24日,華北第3兵團司令員楊成武、政治委員李井泉;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天煥致電軍委,建議攻打歸綏城,準備於11月10日左右開始攻擊,爭取11月底解決。

這一建議得到了中央軍委的批准。第3兵團主力隨即迅速東移,向歸綏集結,於11月5日包圍了歸綏城。

在第3兵團包圍歸綏的同一天,中央軍委致電楊成武等人:目前華北第2兵團和東北先遣兵團正從南北兩面威脅北平,估計傅作義難以大力抽兵援綏,但仍須準備對付其1個軍增援。你們應利用目前的有利時機,「周密調查歸綏城敵方配合情況,以利攻城迅速奏效,應爭取十天左右攻克歸綏」。

第3兵團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和歸綏守軍情況,擬定了攻擊歸綏計畫,決心集中第1、第2、第6縱隊共8個旅,分兩步奪取歸綏城。

第一步,以6個旅的兵力奪取舊城及車站,另以2個旅作為攻城預備隊並擔負牽制新城守軍。各部統於10日完成攻擊準備,11日晚開始掃清外圍作戰,並進逼城垣、車站,預定於16日15時對舊城及車站發起總攻,爭取3晝夜解決戰鬥。

第二步,以5個旅攻擊新城,以3個旅作為預備隊,相機參加攻城或打援作戰。爭取5至10大解決戰鬥。在攻城期間,第8縱隊和北嶽集團等部位於集寧及其東西地區,擔任阻擊張家門方面之援軍任務:

11月8日,中央軍委批准了這—計畫。同時鑒於第2兵團已從平張線南下至平保線作戰.一旦第3兵團攻擊歸綏,傅作義必派兵西援,而第3兵團又打援力量不足的情況,中央軍委致電林彪,即令東北先遣兵團提早一兩天到達河北薊縣地區,到後須以一部兵力向北平等處動作,「牽制傅軍西援兵力,幫助楊成武得手」。

正當華北第3兵團準備攻擊歸綏時,華北第1兵團致電中央軍委,建議增兵太原。

太原是山西的省會,也是國民黨太原綏署閻錫山盤踞山西的最後一個堡壘。1948年10月5日,華北第1兵團等部發起太原戰役,準備用3個月時間完成解放太原的任務。太原守軍依託堅固的城防和層層外圍防禦工事及優勢火力,負隅頑抗。第l兵團進展緩慢,至11月上旬,共殲守軍約3萬人,自身減員約1.9萬人。

在此情況下,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1兵團司令員、政治委員徐向前、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周士第致電中央軍委:為爭取早日打下太原,避免曠日持久,增大消耗,提議在可能條件下增加2個縱隊至太原前線,以便迅速解決戰鬥。

中央軍委認真分析了華北的形勢,認為:「華北局勢在我軍勝利影響下,傅作義正徘徊於平、張、津、保之間,對堅守平津或西退綏包,似尚未下最後決心。但我如攻打歸綏,有促使傅作義集團其嫡系三個軍及騎兵三四個旅提早西退可能,而我楊李兵團因無打援把握,亦有被迫撤圍南退可能。閻匪則因空運未斷,陣地堅固,我攻城兵力尚非優勢,仍在負隅掙扎,企圖在曠日持久中,增大我之消耗。」若要打破僵局,惟有增加兵力。如此,「可助徐、周攻下太原,並使徐、周早日南下接替劉、鄧在中原的任務,以利劉、鄧明年渡江」。

基於以上分析,11月9日,中央軍委致電楊得志、羅瑞卿、耿飈等人,為爭取早日奪取太原並抑留傅作義部隊於平、張、津、保地區,以待東北主力入關協同華北力量徹底殲滅該敵之目的,特對華北第2、第3兵團改定部署如下:

楊、羅、耿即率2兵團之3、4兩縱和第4旅,於11月11日起秘密移至阜平地區整補7天,11月20日開始向太原地區移動,準備12月1日起參加太原作戰,並受徐、周指揮,爭取於12月15日以前攻克太原;

第2兵團另外2個旅,協同第7縱隊接受華北軍區指揮,留在平保線活動;

第3兵團停止攻打歸綏計畫,除留一部監視歸綏守軍,並與我包頭部隊取得聯絡外,主力即移至歸綏、集寧之間休整,準備殲滅由平、張向綏遠退卻之傅部,待東北野戰軍攻平、津時,或第2兵團在完成太原任務後回至平張線時再打歸綏;

程子華、黃志勇率東北先遣兵團擔任監視北平守軍任務。如該敵再度向石家莊進攻,則以全力攻擊北平,拖住該敵,或越平津路南下,殲滅該敵。

同時,為加強第1兵團戰鬥力,中央軍委決定從濟南戰役俘虜中抽調5000人,連同華北補訓兵團現有俘虜約2000人,於11月底趕至太原前線補充。華北軍區應提前動員新兵,於12月趕送1萬新兵補充太原前線部隊。

毛澤東估計,由於太原是閻錫山的勢力範圍,在我攻太原時,傅作義可能按兵不動,也有可能乘華北第2兵團西出太原、平保線兵力較空虛之機,再度進擾石家莊。果如此,對我攻克太原並抑留傅作義部於平津地區實屬有利。

11月10日,楊得志等複電表示完全擁護中央軍委關於第2兵團參加奪取太原的方針,並部署部隊從次日起開始行動。

11日,楊成武等人亦複電中央軍委,贊同第3兵團撤圍歸綏的方針,並部署部隊向卓資山、集寧之線集結整訓。

同一天,程子華等也致電中央軍委,表示先遣兵團準備擔負威逼北平或南下作戰任務。

15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致電中央軍委,提出了停攻太原抑留傅作義集團的建議:

「徐州敵已有兩個軍起義,數個師被殲,劉汝明部亦甚動搖。在我劉、鄧大軍進攻下,該處敵人已有迅速被殲和瓦解的可能。在此種情況下,蔣介石必更加企圖將傅作義及其所屬之中央軍調至南方,增防和避免在平津地域遭受殲滅,而傅作義則為了保存自己,可能企圖向西逃回綏遠,使東北我軍入關將會撲空,不能發揮殲敵作用。

「為防止上述情況,我們除感覺軍委令楊成武部暫不攻歸綏的方針很好外,我們建議徐周、楊羅兩部目前既未正式總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