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全面突破天津 第14章 特縱神威

東北野戰軍特種兵部隊是天津戰役前剛剛組建起來的,從瀋陽出發前,第一兵團政治委員蕭華和野戰軍後勤部政治委員鍾赤兵按照野戰軍首長指示,到野戰軍炮兵司令部著手組建特種兵領導機關。

蕭華出生於貧苦工人家庭。他的家鄉興國縣被人們稱為將軍的故鄉。蕭華12歲參加革命,17歲擔任少共國際師政委,曾擔任過紅軍連、營、團、師政治委員,長徵到達陝北時,還不到20歲。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副主任,三四三旅政治委員,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領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疾行千里,深入敵後,開闢冀魯邊根據地,被當地群眾稱作「娃娃司令」。解放戰爭時期,任遼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南滿軍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政治委員。蕭華少年英俊,意氣風發,熱情待人,他朝氣蓬勃的性格和作風使許多與他共處過的戰友難以忘懷。1985年,他英年早逝,舒同為他寫下了「少年英武吒風雲」的輓歌。蕭華文武兼備,軍政兼優,詩人劉白羽讚譽他是「儒將風流」。他在1964年病中於杭州寫下《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偉大詩篇,成為永遠留存於人民心間的歌詠,直至今日仍被傳唱。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鍊不怕難。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紮營盤。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鏗鏘激揚的詩句,是所有紅軍戰士精神的寫照。

鍾赤兵,原名鍾志祿。湖南省平江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為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團第五軍第三師宣傳員、連政治委員、師軍需處政治委員,第四師十二團總支書記、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第五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軍委後方政治部主任,後方梯隊政治委員,陝北蘇維埃政府軍事部部長,軍委一局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初期赴蘇聯,先後入蘇聯共產國際黨校、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46年回國。解放戰爭時期,任北滿軍區政治部主任,東北民主聯軍後勤部長兼政治委員。

12月9日,中央軍委頒布命令,任命蕭華為東北野戰軍特種兵司令員,鍾赤兵為政治委員,蘇進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匡裕民為副司令員,邱創成為副政治委員,劉登瀛為政治部主任。特司下轄:炮兵第一指揮所(轄騾馬炮兵一、二、三團)、炮兵第二指揮所(轄摩托化炮兵四、五、六團)、戰車指揮所(轄戰車團、裝甲車團、教導團)、工兵指揮所(轄工兵一、二團)。迫擊炮團為特司直屬團。隨即,特種兵機關和各指揮所在行軍和戰役準備階段開始建立。

遼瀋戰役剛剛結束,平津戰役提前舉行,這個時候組建特種兵部隊,各項工作千頭萬緒,錯綜複雜。司令員蕭華提綱挈領,抓住要害,使組建工作迅速進行。遼瀋戰役繳獲敵人武器裝備很多,但大都殘缺不全,特別是牽引重炮的美國捷姆西大卡車,被步兵拿去不少。蕭華向東總報告後,東總立即下令一律交給炮兵,不管任何地方,炮兵發現此車,有權扣留。

部隊很快就組建調整好了,並且迅速向關內開進。進關後,作戰任務又幾經調整,開始準備打北平,以後準備打塘沽,最後決定打天津。幾次部署變動,指揮工作十分繁忙。向天津進軍時,又正值滿地大雪,敵機干擾。特種兵部隊就在這種軍情緊迫大戰在即的氣氛中誕生了。它是我軍較早的一支特種兵部隊,它剛一誕生就經受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攻堅戰的考驗。

參加天津戰役的特種兵所屬炮兵、裝甲兵和工兵共12個團,是我軍參戰炮兵和坦克最多的一次。根據「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分割後圍殲」的作戰方針,特種兵部隊以約2/3的炮兵和坦克配屬西面第一主攻方向,以約1/3的炮兵和坦克配屬第二主攻方向,以少部分炮兵和裝甲車配屬南面助攻方向。西面的炮兵由特司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蘇進統一指揮,東面的炮兵由特司副司令員匡裕民統一指揮。

蘇進在回憶錄中詳細描述了天津戰役特種兵部隊的參戰情況:津西第一主攻方向有特司所屬地炮89門,高炮15門,加上縱隊所屬的山炮、野炮、榴彈炮、重迫擊炮,共有地炮237門;津東第二主攻方向有特司所屬地炮67門,高炮8門,加上縱隊所屬的山炮、野炮、重迫擊炮,共有地炮169門;津南助攻方向有特司所屬地炮24門,加上縱隊所屬的山炮、野炮、重迫擊炮,共有地炮96門。所有參戰榴彈炮、加農炮、野炮、山炮、重迫擊炮共計538門,大大地超過了敵炮數量,是敵炮的10倍,占絕對優勢。如果這538門火炮一齊開炮,1分鐘內能射出2300餘發炮彈,足以破壞敵人強固工事和壓制住敵人縱深內的炮兵。

主攻方向的火炮按縱深梯次分前後四層擺在距敵人前沿300~1500米左右的陣地上,第一列是伴隨步兵突破的山炮連和迫擊炮連;第二列是擔負撕開突破口的野炮連和榴彈炮連;第三列是擔負掃清突破障礙和支援步兵鞏固突破口的野炮連和榴彈炮連;第四列是擔負壓制敵人炮兵和摧毀堅固目標的榴炮及重炮連。如果按照步兵的說法,第一列、第二列的炮兵可稱為「尖刀連」;第三列、第四列的炮兵則是突破時的火力骨幹。

東西兩個主攻方向尤其是津西第一主攻力向集中的火炮,密度之大是空前的。在津西主攻方向上,特司和縱隊所屬炮兵共有地炮123門,按1500米的突破正面計算,幾乎達到每米正面上有1門60毫米以上的火炮,每公里正面密度達到82門75毫米以上的火炮。超過了二戰時的平均水平。據當年參戰的一縱炮團參謀長劉鑄回憶,該團27門野榴炮在主攻方向上,僅擔任約100米寬的射擊地段。由於火炮多,受地形的限制,配置十分擁擠,有的地炮和高炮陣地設置在一起。

與炮兵部隊相反,坦克部隊則分散使用。每個主攻師配屬3輛坦克,伴隨突擊部隊前進,及時消滅敵人的街壘火力點,引導步兵前進。津西第一主攻方向配屬中、輕型坦克19輛;津東第二主攻方向配屬中、輕型坦克10輛。裝甲車16輛由前指掌握,用於戰場偵察、指揮及運輸,其餘14輛配屬南面助攻方向,一旦發生敗退敵人從南面向塘沽逃跑,便可利用裝甲車快速機動的能力和每車8挺機槍、衝鋒槍的密集火力阻擊、追擊逃敵。

工兵團3個營分別用在西營門、民權門、民族門3個主要突破口上,擔任敵前架橋、掃雷、開闢通路的任務。二團一營主要擔負戰役準備階段的架橋、修路和漕渡火炮、車輛的任務。

蘇進說:「炮兵指戰員們都懂得,炮兵的火力能否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炮兵的戰前準備。」在總攻前的日日夜夜裡,炮兵部隊一面支援各縱隊外圍作戰掃清障礙,一面緊張地進行各項射擊保障準備和與步兵的協同工作。炮兵的戰鬥準備工作是非常複雜的,要確定炮兵陣地和觀察所配置區域,要勘察炮兵進入陣地的主要道路和橋樑,要構築炮兵陣地和工事,以及確定炮兵射擊諸元。天津外圍地形開闊低洼,到處是溝渠、坑塘、墳堆,地形條件對炮兵非常不利,幾乎找不到可供炮兵利用的遮蔽物和制高點。為此,指戰員們想了很多辦法,他們因地制宜將火炮陣地選擇在墳堆之間、水坑邊或土堤旁,利用夜間構築火炮掩體、彈藥室、單人掩體,以及交通壕。戰士們在數九寒天穿著單衣挖工事,幹得熱火朝天。司令員蕭華見此情景,當即表揚戰士們不怕吃苦的精神。為迷惑敵人,不暴露我炮兵陣地,部隊還構築了一些假炮兵陣地夾雜其間。炮兵觀察所和指揮所要盡量靠前配置,一般選擇在距敵600米左右的較高建築物或地形上,也有的是利用破磚窯或舊地堡。

與此同時,工兵和坦克兵也在物質和技術方面進行了充分準備。工兵為完成敵前架橋和掃雷任務,準備了架設鐵軌橋、舟橋、葦子橋的器材以及爆破障礙物的炸藥火具,反覆演練笨重架橋器材的搬運動作,仔細研究意外情況的處置方法。

大戰在即,步兵部隊的指戰員們對特種兵部隊寄予很大希望,而特種兵部隊指戰員則明確表示:為步兵服務是我們炮兵、裝甲兵、工兵的最高職責。

1月13日夜,各路突擊部隊通過交通壕分頭進入攻擊出發陣地時,七縱司令員鄧華特別指示二十一師突擊隊將開進路線穿過東局子附近炮四團三營陣地,順便看一下大炮。特司所屬炮四團三營裝備的是汽車牽引的日造15「生的」(厘米)榴彈炮,是當時威力最大的火炮。步兵指戰員們看到一門門瞄向天津城的大炮和一箱箱鋥亮的炮彈,勝利信心更加堅定。

突擊隊的勇士們激動地說:

「有這麼多大炮,再多的碉堡也砸得爛!」

「咱們的大炮說了話,敵人就沒有發言權了!」

步兵們興奮地議論著,有的還忍不住走近大炮,用手拍拍粗大威武的炮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