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解放天津的戰略意義

平津戰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中實施的一個戰略性的戰役,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它與遼瀋戰役、淮海戰役組成的三大戰役,是決定國共兩黨和國家命運的戰略大決戰。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以其高超的戰爭指導藝術和雄才大略,適時地於1948年11月16日發出了關於舉行平津戰役的作戰計畫和平張線作戰部署的電令。規定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共同進行平津戰役。

這時,遼瀋戰役剛結束14天,淮海戰役剛開始10天。按照一般的戰爭指導規律,東北野戰軍在奪取遼瀋戰役勝利後,需要休整、補充、整頓幾個月才能入關作戰。蔣介石、傅作義都判斷:東北野戰軍需有3個月到半年的休整時間,要到1949年春天才能入關作戰。

東北野戰軍80萬勝利之師待機入關,孤懸於平津地區的傅作義集團是守是撤,蔣介石、傅作義各有打算。

蔣介石的企圖是:將傅作義集團撤至華東,加強長江防線,鞏固江南,或加強徐(州)蚌(埠)會戰力量。

傅作義則恐其嫡系部隊被蔣介石吞併,不敢南撤,準備暫守平津,不得已時西退綏遠(舊省名,今內蒙古中部地區)老窩;同時,還想與共產黨談和,成立華北聯合政府,以保存實力。

在此期間,美國政府看到蔣介石難以扭轉敗局,積極策動國民黨內部的倒蔣活動,並大力扶植地方實力派。傅作義也是美國政府企圖扶植的對象之一,這種情況助長了傅作義擴充實力,固守平津,以觀時變的打算。

由此可見,蔣介石、傅作義、美國三方,為了自身的利益,各有打算。

1948年11月4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高級軍事會議,研究華北作戰對策。傅作義應召飛抵南京,剛下飛機,國防部部長何應欽便轉達蔣介石要他率部南撤,並許以「東南軍政長官」之意。

傅作義心中十分明白,幾十萬軍隊南撤,談何容易,沒等撤出,恐怕就被解放軍打得差不多了。為了使蔣介石不逼得太緊,他以進為退,在會上以主戰的姿態,提出「固守平津塘倚海作戰」的主張,力陳固守華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安,非不得已時,不應南撤。

傅作義的慷慨陳詞,又勾起了蔣介石反敗為勝的幻想,因為若能保住華北,固守平津,鉗制東北、華北野戰部隊南下,對南線作戰也屬有利。據此,蔣介石確定了固守平津,置主力於津沽,以利爾後行動的方針。

會議一結束,傅作義馬上飛返北平。為集中兵力,加強平津地區的防衛力量,先後放棄了承德、保定、山海關等地,對防禦部署作了如下調整:

以第17兵團5個軍16個師,防守天津、唐山、塘沽、廊坊一線;華北「剿總」率第4、第9兵團6個軍18個師,防守北平及南口、密雲、通縣、涿縣等地;以第11兵團1個軍8個師(旅),防守張家口、宣化、懷來一線。

這樣,傅作義集團除在歸綏、大同兩個孤立的地區分別部署1個軍和1個師及地方武裝外,將其主力4個兵團、12個軍、42個師(旅),連同地方武裝共50餘萬人,部署在東起塘沽、灤縣,西至柴溝堡(今懷安)長達500千米的鐵路沿線上。其部署的特點是,蔣系部隊3個兵團、8個軍、25個師,防守北平及其以東地區,傅系部隊1個兵團、4個軍、17個師(旅),防守北平及以西地區。

蔣介石、傅作義雖然在方針上已統一於暫守平津線上,但蔣介石、傅作義兩系部隊,仍然各有打算,即在戰局不利時,分別向南和向西撤退。傅作義一面準備在3~6個月內擴充20萬~50萬部隊加強防禦力量,一面在歸綏(今內蒙古中部地區)屯集糧草、作戰物資,作退回其老巢的準備。

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洞察形勢,馬上識破了傅作義在固守平津的同時,又想西退的心態,決定提前發起平津戰役,制定了作戰方針,其基本精神是:將敵抑留華北,分割包圍,就地殲滅。

1948年11月18日,毛澤東定下東北野戰軍提早入關的決心,電示林彪、羅榮桓、劉亞樓:

「立即令各縱以一二天時間完成出發準備,於21日~22日全軍或至少8個縱隊取捷徑以最快速度行進,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天津三處,不使敵人逃跑。」

林彪、羅榮桓、劉亞樓19日複電,遵令於22日出發(後經中央軍委批准於23日出發)。

就地殲滅傅作義集團,首要的問題是能否抑留、抓住敵人。因為此時東北野戰軍尚未入關,僅靠我華北軍區的現有兵力還不足以完全消滅敵人。

東北野戰軍於11月23日秘密入關,與華北野戰軍一起迅速建立起壓倒敵人的絕對優勢的戰役部署。參加平津戰役的部隊有:東北野戰軍12個縱隊(軍)等共計80餘萬人,擁有火炮500餘門,坦克、裝甲車40餘輛;華北野戰軍第2、第3兵團7個縱隊(軍)等共13萬餘人;連同東北華北參戰的地方部隊,參戰總兵力達100萬人。以百萬大軍與傅作義集團50餘萬部隊作戰,人民解放軍在華北戰場上占絕對優勢。

為了穩住傅作義集團和斷敵退路,毛澤東指揮東北華北野戰軍,對傅作義集團首先建立起「隔而不圍,圍而不打」的戰役部署。在完成戰略包圍,戰役分割後,逐個解決敵人。

1948年11月29日,華北第3兵團首先向張家口外圍的國民黨軍隊發起了攻擊,在懷安、洗馬林地區殲敵一部,拉開了平津戰役的帷幕。12月2日,對張家口形成了包圍態勢。傅作義未判明這是平津戰役的開始,還以為這是華北部隊的一次局部行動,而遂令其主力第35軍及第104軍第258師分別由丰台、懷來向張家口馳援,第104軍西移懷來等。第一步就中了毛澤東的調虎離山計,將其主力第35軍調出北平,使其有去無回。

東北我軍先遣兵團的行動,使傅作義大為震驚,他以為我軍將會直取北平,急令幾天前西援張家口的第35軍向北平撤退。

1948年12月22日,我華北第2兵團攻克新保安,全殲敵第35軍15000餘人。24日,華北第3兵團收復張家口,全殲敵第11兵團5個步兵師、2個騎兵旅,共54000餘人。連同外圍作戰在內,這次歷時25天的戰役,我華北第3兵團和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等部隊共殲滅敵人65000餘人,自己僅傷亡2900餘人,以極小的代價,打了個大殲滅戰。

這樣,整個大同以東,直至北平,全被我人民解放軍控制,傅部向西突圍已經不可能了。

新保安、張家口兩戰,傅作義的嫡系部隊已基本被全殲,進一步促使他下定了起義的決心。

這時,敵軍除在平綏線和平、津外圍被殲的以外,在北平有20餘萬人,在天津有13萬餘人,在塘沽有5萬餘人。

我軍的戰略布局,原來是首先解放塘沽。因為北平、天津都是幾百萬人口的大都市,黨中央和毛澤東為了使古都名城和幾百萬人民免遭戰爭破壞,開始準備先打下塘沽,控制海口,殲滅小的,孤立大的,做出個樣子,迫使平、津守軍放下武器。

但是,後來根據對地形的偵察,塘沽附近四周開闊,河流、鹽田很多,而且冬不結冰。既不便於構築工事,又不便於展開兵力;同時塘沽背面靠海,守敵侯境如的指揮部設在軍艦上,如果首先攻擊塘沽,難以把守敵全部殲滅。這時,平、津守敵又表示不願接受人民勸告,企圖頑抗。首先攻擊塘沽,就將拖長解放平、津和解放全華北的吮間。

根據這一情況,黨中央、毛澤東改變原來意圖,決定首先攻打天津之敵。

東北野戰軍立即組織天津前線指揮部,林彪、羅榮桓首長決定由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負責指揮攻打天津。

劉亞樓一向以幹練著稱,他根據天津的地形、河流情況以及敵人兵力部署,決定以5個縱隊22個師奪取天津,以4個縱隊東西對進,採取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分割後圍殲,先吃肉後啃骨頭,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

天津圍城兵力,達34萬之多,幾近3倍於敵,解放天津的條件成熟了。

劉亞樓風趣地說:

「我們這34萬大軍就像一隻牢固的鐵籠子,天津之敵就是一隻老虎,就是困我們也要把他們困死在裡面。」

作戰部署很快獲中央軍委批准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電示:為著統一領導奪取平津,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同志組織總前委,林彪為書記,所有軍事、政治、財政、經濟、糧食、貨幣、外交、文化、黨務及其他各項重要工作均歸其管轄,以一事權而免分歧。

這一決策,為奪取天津,進而奪取北平,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49年1月14日10時,隨著天津前線司令部劉亞樓司令員一聲令下,我34萬大軍發起了對天津守軍的總攻。千門大炮首先「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