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經略東北(下) 第06章 戰略決戰,毛澤東來電批林彪

1948年秋,毛澤東、中央軍委決定首先在東北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

然而,什麼時間,首先在哪一點上突擊,由於林彪決心一時難下,和中央軍委反覆討論,未能取得一致。此時東北已無小仗可打,只能在長春、瀋陽和錦州三個大點中選擇。

瀋陽是東北國民黨軍的老巢、大本營,而且位於長春、錦州之間,有長、錦作為屏障,勢難首取。

只有在長春和錦州之間作出抉擇。

哈爾濱往南火車第一個停車站,是一個叫雙城的小鎮。

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就設在雙城的一個青堂瓦舍、古色古香的大宅院里。東西兩個跨院,西院為參謀長,東院住林彪。

林彪面對牆上地圖,視線從長春移到錦州,再從錦州移到長春。然後背起手,在室內踱步沉思。每次大戰之前,林彪都要在地圖前長久地踱步沉思。

作為軍事指揮員,他要把每一個細節都想清楚。

長春距北滿根據地較近。先打長春便於集中兵力,便於解放區支援,如果敵人增援或突圍,在漫長的300公里範圍內,也便於在運動中消滅敵人。打下長春之後,解除了後顧之憂,更便於集中兵力向南作戰。

但是,早在冬季攻勢尚在進行的時候,毛澤東指出「要預見敵人撤出東北的可能性。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國民黨黨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為此,要考慮南線作戰,首先控制北寧路錦州,山海關段,以及山海關、灤縣段。此方案,即關閉了東北大門,切斷了東北敵人與關內的聯繫,在戰略上又是中間突破,使兩翼的衛立煌和傅作義均相互孤立。

毛澤東作為戰略家,總是從全局高度觀察問題,站得高,看得遠。此時他已不滿足於東北,他想到華北,想到全中國。他的思路沿著連接東北、華北的北寧線鐵路大動脈運動。

錦州,是東北國民黨軍的咽喉要地,是其與華北聯繫的戰略要衝。

可林彪對到敵人要害打堅固設防的大城市有顧慮,如果久攻不下,敵人援兵上來,再像1947年攻四平一樣,定將影響戰局。四平攻堅失利的陰影,像噩夢一樣纏繞著林彪。

林彪在東北打的較大的敗仗,一是二下江南攻德惠不下,二是夏季攻勢中的西平攻堅戰。

據說,在四平攻堅戰後的東總高幹會議上,林彪曾三次站起來檢討:這次四平沒打下來,不要你們負責,主要是我情況了解得不夠,決心下得太快。不馬上攻,圍城打援最好。先消滅援軍再攻城,就能攻下來。另外,這次攻城還暴露了我們攻堅的技術差,這也主要是我平時研究得不夠。

錦州有重兵把守,且工事堅固。會不會成為另一個四平?

1948年4月18日,毛澤東收到林彪等東北野戰軍領導人署名的報告,可以說它主要反映了林彪對下一步作戰考慮的結果。報告中說,東北野戰軍集結9個縱隊,採取攻城打援手段,進行長春戰役,第一步實行圍城,如能吸引瀋陽敵人北上增援,則主力南下,在四平附近野戰中殲滅敵人;如敵不增援,即對長春發動全面總攻,計畫在十天半月左右的時間內全部結束戰鬥。

為防止錦州范漢傑兵團與瀋陽敵人會合,再向北增援,建議,晉察冀以4個縱隊或3個縱隊兵力,開到承德以東或山海關以北地區殲滅和鉗制敵人,使范漢傑兵團不能北上,並準備秋冬兩季,直接與東北部隊會合打仗。關於向南作戰問題,如我軍向錦州、唐山之線或冀東或平綏前進時,在敵目前採取放棄次要據點,集中兵力固守大城市的方針下,則必到處撲空,或遇到四五個師兵力守備的城市。且大軍進到那些小地區,衣服彈藥軍費皆無法解決。同時,東北戰士入關,經長途跋涉,士氣必降,逃跑必發生。在我主力南下情況下,長春之敵必能乘虛撤至瀋陽,打通錦沈線。故目前只有打長春的辦法為好。報告說:以上是我們對作戰的根本意見。其他意見亦曾深入考慮,均認為不甚適宜。

林彪實際上是說毛澤東的意見不適宜。他要把華北的部隊也拉到他的指揮之下。否定毛澤東的意見,在林彪已不只一次。

毛澤東沒有像蔣介石那樣聽見部下有反對意見就發火,罵娘。

在戰役指揮上,毛澤東尊重戰場指揮員的意見。因為他們對戰場有實際感受。如果自己正確的意見一時不被下級接受,毛澤東總是耐心說服與等待。

毛澤東同意打長春,同時指出,「你們自己,特別在幹部中,只應當說在目前情況下先打長春比較有利,不應當強調南下作戰之困難,以免你們自己及幹部在精神上處於被動地位。」

毛澤東實際上是批評林彪的畏難情緒。

5月下旬,林彪以2個縱隊從東、西、南三面向長春攻擊,殲敵6000餘人,攻佔郊區大房身機場。但由於守軍設防堅固,解放軍戰鬥組織不夠周密,自己也傷亡2000多人,沒有實現預期目的。這時,才感到長春守敵的戰鬥力和防禦工事比原來估計的要強,不是一個猛攻可以打下的。

於是向中央軍委報告說:經反覆考慮並經東北局常委開會議論,又照顧各縱、師首長對攻長春的信心並不甚高,我們建議改變硬攻長春的決心,改為對長春以一部兵力久困長圍,待敵撤退時在途中追殲該敵,而以我主力轉至北寧線,承德古北口之線一帶作戰的方針。

林彪是軍事家,對作戰想得很細,心細如髮,就往往被細節蒙住了視線。

毛澤東是戰略家,他考慮全局的需要,不過分拘泥於細節。

林彪聰明,但沒有毛澤東高明。

毛澤東憑著戰略家的預感,認為只有南下北寧線,切斷東北國民黨軍與華北的聯繫,全殲東北守軍,才是上策。

毛澤東和蔣介石不約而同,都感到錦州的重要。

6月5日,東北野戰軍領導人提出三個方案:第一,正式攻長春;第二,以少數兵團圍困長春,主力到北寧線和熱河冀東一帶作戰;第三,對長春以2~4個月較長時間圍困,然後打援,最後攻城。他們認為,執行第一個方案,目前還無把握;執行第二方案,將會遇到敵人集中不好打和糧食補給不足的困難。而第三方案除了多費去幾個月時間外,沒有其他壞處,能有把握地殲滅敵人和拿下長春,所以目前以採取第三方案為好。

毛澤東複電基本上同意第三個方案,同時又一次力圖把林彪的注意力引到南下作戰上。他提醒東北野戰軍,在攻長春的3~4個月的時間裡,必須同時完成下一步在承德、張家口、大同區域作戰,或在冀東、錦州區域作戰所必需的糧食、彈藥、被服、新兵等項補給的道路運輸準備工作。

經過毛澤東的說服與等待,以及戰爭實踐的教訓,林彪的想法終於有了轉變。

7月20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致電中央軍委,報告說:「最近東北局常委重新討論了行動問題,大家均認為我軍仍以南下作戰為好,不宜勉強和被動地攻長春」。「我們意見東北主力待熱河秋收前後和東北雨季結束後,即是再等一個月到八月中旬時,我軍即以最大主力開始南下作戰。」報告還分析了向南作戰的有利條件,並具體說明糧食籌措及運輸等問題均可以解決。

經過近3個月近百份電報往返討論,東北野戰軍南下作戰的方針終於確定了。

7月22日,毛澤東致電林羅劉並告東北局,指出:「向南作戰具有各種有利條件,我軍愈向敵人後方前進,愈能使敵方孤懸在我側後之據點,被迫減弱或撤退。這個真理已被整個南線作戰所證明,亦為你們的作戰所證明。」「應向全軍指戰員首先是幹部,充分說明這些條件,以鼓勵和堅定他們向南進取的意志和堅定他們的決心。但在同時,必須說明將要遇到和必然會遇到的各種困難情況,諸如糧食困難,人民的歡迎不一定有如同現處地方的人民那樣熱烈,某些敵人的頑強抵抗和某些時候作戰的不順手等等,使他們在這方面先有精神準備,並研究克服各項困難的方法。」

南下作戰方針是確定了,但是部隊何時行動,林彪尚在瞻前顧後。最令他擔心的是在南下作戰時,受到瀋陽衛立煌集團和北平傅作義集團的兩面夾擊。為此,林羅劉向中央軍委建議:在我們南下尚未暴露之前,請設法派兵圍攻大同,將傅作義部隊分散到大同方面,以便我軍能各個擊滅敵人。又進一步提出,應調動和分散傅作義,但不宜由東北野戰軍先行調動傅軍向北向東,而應是楊成武部先我行動,調動傅部一兩個軍西去,以利於東北野戰軍能在承德、張家口、保定和北平取得勝利。東北野戰軍在8月底9月上旬才能出動,但如楊成武出動時間能提早,則東北野戰軍出動時間亦能提早。

毛澤東指出,綏遠為傅作義所必救,不怕不能調動傅部向西,調動傅部是必然的。問題是傅作義自己有三個軍及幾個獨立師,如果他以兩個軍及一二個獨立師援綏,則楊成武在綏難於立足。楊得志、羅瑞卿兵團必須與楊成武兵團配合行動。茲規定楊成武兵團8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