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經略東北(上) 第03章 大勢逆轉,蔣介石走馬換將

一年365天。

從1945年11月中共軍政人員被迫撤出瀋陽,到1948年10月東北人民解放軍兵臨瀋陽城下,經過了整整三年。

三年,一千多個日日夜夜。

飽受艱難困苦的日日夜夜。

充滿戰鬥、流血、死亡的日日夜夜。

從黑暗走向黎明的日日夜夜。

在這三年,戰爭的車輪不停地滾動,滾過白山黑水,滾過東北大地,滾過黑土地上每一個人的心頭。

駕御戰車的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兩個領袖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

在前線指揮大軍征戰的是他們手下最得力的將軍:林彪、羅榮桓和杜聿明、陳誠、衛立煌。

進入1946年,中共尋求和平的努力和誠意,全國人民希望和平以及國內國際輿論的壓力,迫使蔣介石不能不舉行和談。

國共雖然達成了停火協議,但蔣介石聲明停火不包括東北。蔣介石認為能夠依靠武力收復東北。

於是出現了關內小打、關外大打的局面。

國民黨軍佔領瀋陽後,熊式輝、鄭洞國、范漢傑等政、軍大員們於4月初進駐瀋陽。熊式輝為東北行營主任,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此時已去北賓士病)。「行營」設於原蘇軍司令部,「長官部」設在瀋陽鐵路局大樓。他們決定在停戰協議生效前佔領更多的地盤,於是重新調整部署,集中5個軍11個師的兵力,以瀋陽為中心,向東、南、北三個方向展開扇形攻勢,沿中長路及安(東)沈(陽)路發動大規模進攻。

熊式輝這個善於看風使舵,拍蔣介石馬屁的政客,打仗是個外行,在他指揮下向本溪等地的進攻,遭到慘敗。鄭洞國等急忙要在北賓士病的杜聿明返部主持大計。

杜聿明打仗還是有一套的。他慣用聲東擊西、側翼迂迴的戰術。他指揮國民黨軍相繼佔領本溪、四平、長春、吉林等大城市。

中共中央的方針,是從中長路沿線及大城市退出,「讓開大路,佔領兩廂」,在廣大農村及中小城市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此時,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且戰且退,在四平進行一個月的激烈保衛戰之後,退到松花江以北,在北滿、南滿站穩了腳跟。

杜聿明決定採取先南後北的方針,先進攻陳雲、肖勁光領導的南滿解放區,再向北滿進攻。杜聿明糾集10多個師四犯臨江。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經過三個多月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正如當時流行的一首「槍桿詩」中說的:國民黨,兵力少,南北滿,來回跑,南滿砸破他的腿,北滿打斷他的腰,叫他來回跑幾趟,一筐豆子篩完了。

國民黨戰線拉長,兵力分散,士氣下降,已經喪失了大規模進攻的能力。杜聿明再不能趾高氣揚,只能採取防禦待援的方針,沿松花江布防,控制北寧線,主力在以瀋陽為中心的地區機動。東北民主聯軍此時已發展為5個縱隊和獨立師共30個師46萬人。經過剿匪和土改,建立了鞏固的根據地,得到了廣大勞苦群眾的擁護。從山海關退到松花江的林彪,可以出手反擊杜聿明了。

1947年5月13日東北民主聯軍發起夏季攻勢,全線反擊國民黨軍。經過50天作戰,殲滅國民黨軍8萬餘人,收復城市42座,擴大了解放區。

林彪終於打敗了杜聿明。

蔣介石把失敗責任歸咎於杜聿明,派參謀總長陳誠取代熊式輝、杜聿明為東北最高指揮官,杜聿明黯然離開東北。

陳誠何許人也?

陳誠字辭修,浙江青田人,少年時期在家鄉耕讀,只希望當一名小學教師。但兩次偶然的機會,決定了陳誠的一生。第一次是1919年,陳誠經人推薦參加保定軍官學校第八期招生考試,因考試成績差,身材矮小,未能錄取。雖經人疏通,也只列為備取生。沒想到考第一名的學生改變主意考入北京大學,陳誠僥倖以備取第一名補入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開始了他長達四十餘年的軍政生涯。第二次是1925年,陳誠時任黃埔軍校炮兵科上尉教官兼炮兵隊區隊長。有一天晚上,他訪友歸來,天將黎明,仍不思睡,於是便挑燈夜讀《三民主義》。正巧被查夜的校長蔣介石看見。次日早操蔣介石當眾宣布:炮兵區隊長陳誠,發奮刻苦,精神可嘉,特提升為少校炮兵隊長。

從此,陳誠作為蔣介石的心腹幹將,長期追隨蔣介石。他不僅在性格上酷似蔣介石,就連言行舉止也極力模仿蔣介石。外國記者戲稱其為「大元帥的袖珍本」。陳誠也因此受蔣介石的信任與重用,官運亨通。後來陳誠與國民黨元老譚延的次女、宋美齡的乾女兒譚曼意結婚,與蔣介石的關係又近了一層。與何應欽、劉峙、顧祝同、蔣鼎文、張治中等並稱「八大金剛」。陳誠在八人中是最年輕的,成為少壯派軍人領袖。

陳誠曾任十一師師長和十八軍軍長,在十八軍軍長任內,拚命擴充實力,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十八軍就擴充到6個師,共八九萬人,為陳誠軍事集團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陳誠軍事集團骨幹分子大都在十一師、十八軍任過職,「十一」合為「土」字,「十八」合為「木」字,人稱「土木系」。到抗戰結束時,陳誠軍事集團發展到10個軍,在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中的勢力是最大的。

對陳誠的飛揚跋扈,蔣介石集團內部高級將領如顧祝同、劉峙、熊式輝、湯恩伯和杜聿明等均表示不滿。陳任參謀總長以來,任用私人,排除異己;裝備補充,多偏重他的嫡系第十八軍等部隊,而對其他部隊則多予剋扣留難,以至眾怨沸騰,發生一部分失業高級將領在南京紫金山孫中山靈前「哭靈」的事件。蔣介石發現陳誠既不得軍心,又指揮無能,就收回他的人事權,接著又收回他的軍事指揮權,由蔣親自指揮。陳誠為了挽回面子,想去東北主持作戰,打幾個勝仗,取得蔣介石的信任。為此,陳誠派了一些特務到東北搜集熊式輝、杜聿明貪污腐化的證據,企圖將熊、杜趕出東北。

熊式輝對杜聿明說:「陳誠這個傢伙現在窘極無聊,出壞主意。據可靠消息說,陳誠在關內指揮作戰都失敗了,想來東北出出風頭,挽回他的面子,現在正想打我的主意。我走了你也難頂他,我們兩人要想法子對付這個小鬼。」

1947年7月7日蔣介石發布「戡亂」動員令,8日杜聿明因病重離開東北後,陳誠便於12日便到了瀋陽,召集東北軍事會議,併到鐵嶺向新編第六軍「授勛」,以資拉攏。熊式輝見勢連給蔣介石寫了7封辭職信,蔣介石一再複信撫慰,勉以國事為重,繼續主持東北,決不更動東北人事。熊式輝得到蔣介石的複信正在準備整軍經武,忽然蔣介石明令陳誠來東北主政,給熊式輝潑了一頭冷水。熊式輝雖知蔣介石是一個權謀家,但未料到會這樣整他,憤憤不平,等著瞧陳誠的笑話。

蔣介石將美國援助的軍火物資儘先供給東北,讓陳誠在東北打幾個勝仗,再將東北交給陳的親信羅卓英,陳誠仍回南京任參謀總長。蔣家王朝,浙江人的天下,蔣介石除了浙江人以外,誰也不信任。

陳誠初到東北,確實抱著一番雄心,大吹「要消滅共軍」建設三民主義的新東北。他銳意整軍,大肆擴充部隊,將東北原有的九個保安區十一個保安支隊及交警總隊等部隊,擴編為4個兵團部,10個軍、10個師、14個保安支隊,共55萬人。

增加了炮兵、戰車、汽車等部隊,妄想集中優勢兵力與中共軍隊決戰。另一方面,陳誠大肆排除異己,撤換了遼寧省主席徐箴、四平街守將第七十一軍軍長陳明仁、第五十二軍軍長梁愷和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劉玉章,及東北各保安支隊司令,均改由陳的心腹接替。當時曾有東北人士向陳建議:「聽說總長將東北各保安支隊司令撤換,有許多部隊會叛變投向共產黨的。」陳反駁說:「誰要投,就讓他去投。他今天投,我現在就繳他的槍!」

陳誠在東北也做了一些別人做不到的事。他整肅軍紀,懲辦黨政軍貪污人員,如查辦汽車兵團團長馮愷,逮捕前日本俘僑管理處處長李修業等,取締散兵游勇,將東北無聊軍人田湘藩監禁法辦,將高立人驅逐出境。瀋陽城防司令部宣布臨時戒嚴令,不準罷工、罷市、罷課,不準抬高物價,違者處以極刑。一時蒙蔽了一部分東北人心,認為陳誠是有辦法的。

陳誠提出了以機動防禦確保北寧路,打通錦承路,維護中長路和保護出海口的戰略方針,叫嚷「六個月恢複東北優勢,收復東北一切失地!」

然而,陳誠面對的民主聯軍,此時也今非昔比。隨著根據地日益擴大,深入進行土地改革,翻身群眾踴躍參軍參戰,民主聯軍已壯大為9個縱隊,10個獨立師,加地方武裝共51萬人。為了貫徹中共中央「以主力打到國民黨區域,由內線作戰轉為外線作戰,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方針。東北民主聯軍於1947年9月14日又發起強大的秋季攻勢。

當陳誠為打通錦承路糾集4個師向熱河東部進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