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經略東北(上) 第02章 搶地盤,蔣介石東北空降部隊

重慶,江南郊區的黃山,雜花生樹,環境幽雅。

在黃山一幢雅緻的二層樓別墅里,國民黨領袖、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坐在蚰樓中,目光也盯住了挂圖上的東北地區。他心中暗想:「東北,這片遼闊富饒的地方,決不能讓它落到共產黨手裡,否則後患無窮!

令蔣介石憂慮的是,他的人馬遠在西南,距東北太遠了。而中共從西北、華北去東北,可以捷足先登。

國民黨政府軍隊乘美國飛機搶佔東北

然而,有一點使蔣介石高興:如果說中共佔有地利,他則佔有天時。雅爾塔三巨頭會議,斯大林向羅斯福承諾:只援助中國國民政府,蘇軍進入東北完成使命後,不超過三個月即撤離東北,將東北主權歸還給中國政府。

盟國承認的中國政府,就是他蔣介石的政府。

蔣介石是有政治頭腦和戰略意識的。他抓住這一天賜良機,立即行動,只是勝利來得太突然,連應派到駐蘇軍總部的「軍事代表團」也無法派出。他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於8月11日發布了幾個命令。這幾個命令的要旨是:

(一)通令各省市政府、各戰區司令長官,「日本投降確期,應由我國與盟國同時宣布,在政府未公告前,全國軍民工作一如戰時,不得稍有疏懈」。

(二)命令國民黨嫡系部隊「加緊作戰,一切努力依照既定軍事計畫與命令,積極推進勿稍疏懈」。

(三)命令淪陷區各色偽軍「應就現在駐地,安謐地方。乘機贖罪,努力自救;非經本委員長許可,不得擅自遷移駐地,或受任何部隊改編,」

(四)命令解放區抗日部隊「所有該集團軍所屬部隊,應就原地駐防待命,其在各戰區作戰地境內之部隊並應接受各該區司令美國軍艦幫助國民黨政府運送軍隊長官之管轄;政府對於敵軍之繳械,敵俘之收容,偽軍之處理及收復地區之恢複,政權之行使等事項,均以統籌決定,分令實施。為維護國家命令之尊嚴,恪守盟邦共同協議之規定,各部隊勿再擅自行動為要。」

另一方面,派宋子文、王世傑、熊式輝等赴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以承認外蒙獨立、租借旅順軍港等條件,換取蘇聯尊重中國在東北的主權。

「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在訓練美式裝備的國民黨政府軍隊蔣介石任命熊式輝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轅」主任,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蔣經國為東北外交特派員,負責接收東北。熊式輝等到東北,在蘇軍那裡到處碰軟釘子。蔣介石大為惱火,要熊式輝等與蘇軍交涉。指出「中國軍隊不能進駐東北,國民政府不能接收東北,一切由蘇軍負責。」蘇軍開始仍持敷衍態度。

國民黨當局為進一步施加外交壓力,於11月15日宣布撤回駐長春的行營。同日,蔣介石又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求援,稱:「蘇俄違約背信造成的東北局勢,不僅危及中國領土的完整與統一,實已構成東亞和平及秩序的重大威脅,惟有中美雙方積極的與協調的行動,才能防止其繼續惡化。」

蘇聯領導人不想得罪實力強大的美國。蘇聯雖然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但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急於謀求一個和平恢複的時期,很怕再引起新的戰爭。在斯大林的心目中,履行雅爾塔協議,維護大國的格局和蘇聯的利益,比支持中國共產黨更為重要。何況他對在山溝里奮鬥的中共領袖毛澤東,還有所懷疑。

11月10日,蘇方允許蔣軍在蘇軍撤退前五天空運部隊接收各大城市。11月12日東北局按照中央確定的作戰方針,作出在蘇軍撤退後奪取瀋陽、長春、哈爾濱三市的部署。11月15日,中央複電東北局,「一面照顧友方信用,同時準備堅決消滅蔣軍在沈、長、哈三處著陸部隊,奪取三大城市,其中最有決定意義的是瀋陽城」。同日,毛澤東主席電示林彪、彭真,「集中最大兵力」,「於最有利之時機地點由林彪或羅榮桓親去指揮,舉行反攻」,「全部殲滅」進入東北之蔣軍,「即能從戰略上解決問題」。

然而,風雲突變,1945年11月19日,蘇方提出:長春路沿線及城市,交給國民黨政府;不準中共軍隊與國民黨軍隊交戰,中共軍隊必須退出各大城市;必要時蘇軍不惜以武力驅散中共軍隊。

在瀋陽,蘇軍駐瀋陽的少將衛戍司令卡夫東找到了東北局書記彭真,以粗魯和傲慢的口氣要中共退出瀋陽。彭真和伍修權向他反覆耐心地說明了不應撤出的理由,並請他向莫斯科轉達意見。這位少將居然粗暴地說:「要你們退出瀋陽,是上級的指示。如果你們不走,我就用坦克趕你們走!」彭真一聽也按捺不住,抓住他的話責問道:「一個共產黨的軍隊用坦克來打另一個共產黨的軍隊,這倒是從來就沒有聽說過的事,能允許這樣做嗎?」雙方毫不客氣的吵了一架,不歡而散。

當天,彭真等又向蘇軍提出要與馬林諾夫斯基直接面談,蘇軍卻與中共東北局停止聯絡,拒不會面。

對蘇聯的這一決定,東北的中共人員都強烈不滿。剛直不阿的黃克誠甚至提出如蘇軍強行驅趕也要堅決抵抗,迫使蘇軍作出讓步。

11月20日,東北局將蘇方的決定電告中共中央。同日,中共中央復稱:「彼方既如此決定,我們只有服從」。中共中央指出,蘇方的態度是整個外交政策所決定的,底下的人是執行命令,要以大局為重,避免與蘇軍發生衝突。應改變10月19日以來拒阻國民黨軍進入東北的方針,讓出大城市,「爭取到廣大農村和中小城市。」

蘇聯從東北撤軍,也不是空手而回。他們不僅帶走了已無價值的末代皇帝,也帶走了很多有價值的工業設備。蘇聯出兵東北後,即從國內調遣了3000多名技術人員隨軍進駐東北各大城市及工業基地,拆運機器設備。技術力量不夠,就強迫被蘇軍俘虜的日本技師一起干。裝箱所需的木材也就地採集,東北有的是上好木材,可以大量取用。

蘇軍進駐東北之初,還只是對糧食和其他原料設施實施有系統地沒收。從1945年9月初,開始對工業機器實行有選擇地搬遷。1946年1月中旬國民政府與蘇聯政府談判破裂。1月13日重慶國民政府公開宣布,凡東北境內一切敵產均歸中國政府所有。

可是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馬上告訴蔣介石:蘇聯政府認為中國政府這一聲明「既無根據,且無效力」。同時,蘇聯宣布東北的工業設備都是對日作戰的「戰利品」。隨後,蘇軍利用其在東北的駐軍加緊進行搬遷,分陸、海兩路,陸路經哈爾濱、海路經大連,把這些「戰利品」晝夜兼程運回蘇聯。

在為時半年的大搬遷中,蘇軍運走的設備並非都是「敵產」。例如蘇軍拆走了寧嫩鐵路181公里長的鐵軌及隨屬設施。實際上,這條鐵路在「九一八」事變之前就已經修完,修築經費系中國官民籌集,根本就不是蘇軍所說的「敵產」。

蘇軍在拆卸機器時,還造成了許多破壞。如在撫順火力發電廠,由於發動機和鍋爐太大,蘇軍竟將廠房牆壁拆毀後運出。蘇軍拆走了撫順煤礦的電力設備,使井下的抽水機無法運轉,大水淹了礦井。瀋陽飛機製造廠、垣克製造廠、營口制鎂廠等大型軍工企業,被拆遷得徒留四壁。包括火車機車在內的5萬輛各種車輛被蘇軍由中長鐵路運回國內,剩下的大都破舊不堪。

蘇軍還從東北各銀行拿走了價值300萬美元的金條,並自己發行了10億佔領軍用票(紅軍票),給當地人民的經濟生活造成了損失。

11月21日,蘇聯駐軍要求中共黨政機關及部隊撤出瀋陽市區。

21日夜,中共遼寧工委書記、保衛瀋陽行動委員會主任陶鑄,召開省、市委擴大會議,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決定撤出瀋陽。

陶鑄當時30多歲,中等身材,粗發濃眉,一口湖南腔,對人熱情,平易近人。由於工作緊張勞累,加上他有肺結核病,經常吐血,顯得有些蒼老。自從到瀋陽擔任領導工作,他感到任務很重,好像在走鋼絲,要特別小心謹慎,搞不好會摔下來的,不死也得重傷。

他下定決心,只許把工作做好,決不能把工作做壞,以不辜負黨對自己的信任。他在瀋陽夜以繼日地緊張工作。要抓發動群眾,迅速建立工人自衛武裝;要準備巷戰,反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要打擊國民黨「地下軍」的破壞暗殺;還要頂住蘇軍的種種壓力。他在瀋陽忙來忙去,總感到效果不大。

他同遼寧省軍區司令員鄧華曾向上級請求離開瀋陽,讓省委和軍區到外地,把全省農村工作搞起來,瀋陽市內工作由市委書記孔原負責就行了,上級沒有同意。現在,瀋陽的工作剛有頭緒,人民政權剛剛建立,偌大的攤子剛剛鋪開,又要捲鋪蓋撤退。幹部思想不通,組織工作複雜,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而且事情緊迫,沒有準備時間。

11月25日,瀋陽蘇軍向中共駐瀋陽機關部隊發出最後通牒:限中共人員24小時內撤出瀋陽,否則以武力驅逐之。

真是「相煎何太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