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經略東北(上) 第01章 統疇全局,十萬大軍進瀋陽

瀋陽是東北最大的城市,座落在松遼平原的南部,是遼寧省省會所在地,也是東北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城市面積約8500多平方公里,1948年人口約180多萬。它是全國著名的重工業基地之一,也是全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之一。

瀋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遠在72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活動。當時是一個森林茂密、草莽沒人、沼澤交錯的地方,渾河自東向西南奔流而過。

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生活著北方少數民族之一的東胡族。他們勇猛強悍,善於騎射。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300年,北方的燕國派出大將秦開,向遼東進兵,打敗了東胡族,得到他們的領地千餘里,並從造陽(今河北懷來縣)到襄平(今遼寧遼陽市)築起了長城,以防東胡族捲土重來。燕國在這些地方建立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和遼東等五個郡,瀋陽就在遼東郡境內。「遼,遠也,以其遠在九州之東,故名。」古詩中遼東、遼海、遼陽,都是泛指遼瀋地區。「十年征戍憶遼陽」、「遼陽春水生」等詩句,就是對這一地區歷史風物的寫照。

公元10世紀,契丹族興起,建國稱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設置瀋州,築有土城,在舊城內設有樂郊縣。

遼末,女真族興起。1116年,金太祖完顏曼領兵攻克瀋州,廢遼代所建興州、廣州和遼州,將其地域統統劃歸瀋州,瀋州歸東京路所屬。金代瀋州下轄五個縣。金末,土城毀於兵火。

元朝改瀋州為瀋陽路,重築土城,歸遼陽等處行中書省管轄。由於地處瀋水(渾河)之北,以中國古代傳統的方位觀,「山北為陰、水北為陽」,以「瀋水之陽」命名為瀋陽。從此,「瀋陽」這個名稱便正式出現在歷史上,沿用至今。

明朝先後在瀋陽建立了五個衛:瀋陽中衛,瀋陽左衛,瀋陽右衛,瀋陽中護衛,瀋陽中屯衛。後來只剩下了一個瀋陽中衛,下轄撫順、蒲河行戶所。瀋陽的磚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在元代土城的原址上修築,新建的磚城周圍為九里三十步,高兩丈五尺,有兩重城池,四洞城門,城內有東西、南北兩條大街,呈十字形交叉,通往四洞城門。

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大金」(後金)政權。努爾哈赤先後攻破了瀋陽、遼陽,後遷都瀋陽。皇太極繼位,是為清太宗,著手改造明代的瀋陽中衛城。城牆加高一丈,城上設門樓八座,角樓四座,城門也增至八洞,城內街道由十字形變成「井」字形。改瀋陽名為「謀克敦」,滿文意為興盛,漢文寫作「天眷盛京」。從此,瀋陽改稱盛京。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清」,正式即皇帝位,從此清王朝便在瀋陽正式確立。明朝滅亡,清政權移都北京。盛京從此便成了陪都,亦稱「留都」。清統一全國後,設奉天府於盛京城內。

清朝滅亡後,瀋陽成了奉系軍閥張作霖的老巢,張學良東北易幟後,瀋陽是東北的政治中心。

高粱葉子青又青,9月18來了日本兵。先佔火藥庫,後佔北大營,中國軍隊有好幾百萬,恭恭敬敬讓出了瀋陽城。日本帝國主義於1931年9月18日夜悍然在瀋陽柳條溝發動侵略戰爭。在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下,瀋陽於19日晨6時30分淪陷。4個多月後,東北三省的主要城市和交通線均遭日軍侵佔。瀋陽市被強行改為奉天市。1945年8月9日,蘇聯出兵東北。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9日下午1時15分,蘇聯外貝加爾方面軍近衛坦克第二集團軍先遣隊225人,在瀋陽機場空降,並將在機場準備逃往日本的清朝末代皇帝、偽滿皇帝溥儀逮捕。8月20日,蘇軍進入瀋陽,設立了以卡夫東和斯坦克維奇為首的衛戍司令部,接收日偽機關,佔領機場、鐵路、電台、報社、郵電等重要目標。

當蘇聯紅軍出兵東北之時,在延安的毛澤東也注視著地圖上的東北地區。

東北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

東北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工業發達,交通便利,有「林海」、「後倉」之稱。它北靠蘇聯,西接蒙古,東鄰朝鮮。中共如能控制東北,將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還可以與華北根據地連成一片,對於建立鞏固根據地、擴大解放區,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毛澤東說,從我們黨的發展,從中國革命的最近與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只要我們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毛澤東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善於從全局、從長遠觀察和考慮問題,善於在歷史轉折關頭把握有利的機遇。

在毛澤東赴重慶參加國共和談前後,中共中央確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法,決定派十萬大軍搶佔東北。最早進入東北併到達瀋陽的中共部隊是冀熱遼軍區曾克林部。

從8月中旬開始,晉察冀軍區所屬冀熱遼軍區,成立了以軍區司令員李運昌為首的「東進委員會」和「前方指揮所」,並將準備進入東北的部隊分編為東、中、西三路先遣部隊,於8月17日,在李運昌指揮下開始向東北進發。東路部隊第十六軍分區之第十二、第十八團合計近2000人。

在分區司令員曾克林率領下,從冀東撫寧地區出發,走在最前面,先後配合蘇聯紅軍攻克山海關、興城、綏中、錦州、北鎮等城,於9月6日乘火車進抵瀋陽。

他們本期待著與蘇聯紅軍「老大哥」勝利會師的熱烈場面,然而,令他們感到意外的是,駐瀋陽的蘇聯紅軍「老大哥」對他們冷若冰霜。蘇軍開始不許他們下車,對這支穿著沒有標誌的土布軍裝、手持陳舊武器的隊伍突然出現,感到意外也有所懷疑。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和張化東、劉雲鵬三人帶著參謀到蘇軍瀋陽衛戍司令部交涉。

衛戍司令卡夫東少將傲慢地責問:「你們是什麼軍隊?從哪裡來?誰叫你們來的?」

曾克林心平氣和地向他說:「我們是中國共產黨的隊伍,毛澤東、朱德領導的八路軍,是堅持冀熱遼地區抗日的部隊,奉延安總部的命令到東北,配合蘇軍共同作戰,解放東北,接管東北。」

卡夫東卻回答說:「根據雅爾塔協定和中蘇條約,最高統帥部是不會同意你們進瀋陽的。」

曾克林馬上反駁說:「你們有最高統帥部,我們也有最高統帥部。我們的最高統帥部是毛澤東、朱德。我們是奉他們的命令來瀋陽的。要我們離開瀋陽,需要有延安總部的命令。」

卡夫東大吵一通,不同意八路軍進駐瀋陽。曾克林回到火車站和副政委唐凱等研究了情況,大家一致認為,一定要和蘇軍據理力爭。於是曾克林等又第二次找卡夫東交涉,卡仍堅持不讓下車。

當天下午3點,曾克林和唐凱第三次到蘇軍衛戍司令部。這次倆人態度很強硬。一見卡夫東,唐凱便伸出胳臂,指著參加革命後在手臂上刺著的鐮刀、斧頭和五角星的紋志連聲說:「共產黨、毛澤東!共產黨、毛澤東!」這時出來一個叫格拉辛科的政治幹部,此人態度和氣,處理事務也比較老練。

曾、唐兩人向他們說:「我們是共產黨、毛澤東領導的八路軍隊伍,是執行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到東北配合你們共同作戰的。我們在山海關已經和你們共同作戰了,在錦州又和你們部隊會師。冀熱遼是我們的抗日根據地,我們長期在這裡堅持抗日,你們不讓我們來,讓誰來?你們如果不相信,可以打電報問莫斯科。」

他們聽了這一席話,感到有道理,最後表示同意下車,但要駐到距瀋陽市30里外的蘇家屯去。儘管這樣,與蘇軍三次交涉總算有了結果。

傍晚部隊接到下車的命令,2000多人迅速集合得整整齊齊,戰士們槍都上了刺刀,隊伍顯得威武雄壯。

八路軍到達瀋陽的消息很快傳開,成群結隊的工人、學生、市民,紛紛湧上街頭歡迎。廣場和街道兩旁聚滿了人群。當了14年亡國奴的瀋陽人,總算看到了中國軍隊。當部隊排成四路縱隊沿大街唱著「八路軍進行曲」行進時,群眾前呼後擁,像舉行一次慶祝勝利解放的大遊行。蘇軍以兩輛裝甲車為前導。

蘇軍看到這麼多老百姓自發歡迎中國軍隊時,他們對這支軍隊也不得不刮目相看了。瀋陽蘇軍衛戍司令部改變原先態度,派了兩名上校坐著吉普車,在途中攔住這支隊伍說:「你們不要去蘇家屯了,就住在市區故宮東面的小河沿」。於是,部隊又邁著整齊的步伐,高唱著歌曲,走向小河沿駐地。許多群眾夾道歡迎,直到部隊駐地不願離去。

當天夜裡,蘇軍瀋陽衛戍司令部政治副司令格拉辛科派人來市府大樓找唐凱副政委到蘇軍司令部會談。他們先詢問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一些情況,及黨員在部隊中的比例等。唐凱對答如流。可能都是具有相同意識形態的自己人,雙方談話氣氛很融洽。

過了一天,即9月7日下午,蘇軍駐瀋陽最高指揮機關近衛軍坦克第六集團軍派來兩名上校軍官找曾克林、唐凱,見面就說:「斯大林、莫洛托夫來了電報,你們確實是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