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錦州——兵家必爭之地 第04章 毛澤東看好錦州,林彪試打長春

1948年秋天,全國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不久,全國軍事、政治和經濟形勢已變得更加有利於共產黨而不利於國民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國民黨軍隊已由戰爭開始時的430萬人,下降到365萬人,能夠用於前方作戰的只有170萬人。作戰方針,也由「全面防禦」,「分區防禦」,變為以北平、西安、漢口、徐州、瀋陽五大戰略據點為支柱的「重點防禦」。共產黨軍隊則由120萬發展到280萬,所佔面積為全國的1/4,人口達1/3以上。

比這些數字更令人振奮的,是難以用數字表示的人心與士氣的對比。

面對日益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的戰爭形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審時度勢,果敢決斷,要求具備了條件的各野戰軍,樹立敢於奪取敵堅固設防的戰略要點,敢於打大規模殲滅戰的思想。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在給東北人民解放軍領導人的電報中,明確闡述了從東北開始同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的意圖。指出:「要確立打你們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爭取將全以衛立煌軍就地殲滅」。

當時,東北戰場的形勢,確是讓戰鬥在黑土地的東北人民解放軍的將領們引為自豪,激動和欣喜。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最高軍事科學研究機關——軍事科學院編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記載:1948年,東北的敵人在遭到東北人民解放軍從1947年5月開始的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三次連續打擊之後,已被殲滅30萬人。此時,尚有14個軍,44個師,加地方武裝共55萬人,被壓縮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塊互不相連的地區,人心浮動,供應困難,其中,長春、瀋陽兩敵與關內交通完全中斷,補給全靠空運,物資供應根本無法滿足需要。「軍心戰力均未恢複常態,將士亦都無鬥志」,不得不採取「集中兵力,重點守備」的作戰方針,在長春、瀋陽和北寧線上的一些城市加緊構築防禦工事,繼續頑抗。恨不能像冷兵器時代那樣,掛出一張「免戰牌」。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占共產黨軍隊1/3還強的103萬東北人民解放軍和地方部隊,佔領地區為東北全境的97%,人口為86%。

一方孤城困軍,把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日才能到來的援軍,甚至是至今也未爆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上。一方大軍踴躍,實力就像大地一樣實在而又堅厚,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住在西柏坡的毛澤東由衷抒發感慨;東北人民解放軍現在壯得厲害哪!

當初,毛澤東「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那「懼」,不僅是憂懼內戰行將爆發,對內戰前途也不能說沒有憂懼。雄才大略的毛澤東,大概是從未把自己當成神的。戰爭畢竟是實力的對抗。勝者王侯敗者寇。

可現在,明明白白,實實在在,毛澤東和黨中央領導的各路大軍,都是今非昔比。

但這一切只是勝利的可能性,還不是現實性。國民黨還控制著相當強大的五個戰略集團,還有很大的戰爭能力。真正解決勝負,還得通過最後的戰略決戰。

1948年秋天,在毛澤東的視野里,西北、中原、華東、華北和東北五大戰場,「稻浪」金黃,豐收在望。而豐饒的東北戰場,則是塊秋色濃,來得早,熟得快,應該開鐮收割的第一塊「高產田」。

毛澤東天才的預見性,在解放戰爭中,特別是在三大戰役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與倫比。

結果,蔣介石不得不再三改變他的戰略方針,從內戰初起的一年內「徹底消滅萬惡之奸匪」,變成到台灣後的「一年準備,二年進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毛澤東也不得不修改他的戰略計畫,把原定的五年打倒國民黨,輕鬆愉快地縮短為三年。

戰略家高瞻遠矚,洞悉深遠的獨特視角。

軍事家風捲殘雲,摧枯拉朽的宏大氣魄。

當年那些統帥千軍萬馬的軍事指揮員心裡再明白不過,遼瀋戰役的勝利,進攻方向的選擇,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著。

在軍事科學院圖書館,筆者查閱到了1947年5月20日,毛澤東發給東北人民解放軍最高指揮官的一份電報:

你們以八個師南進,希望能於夏秋兩季解決南滿問題,爭取於冬春兩季向熱河、冀東行動一時期,殲滅十三軍、九十二軍等部,發動群眾,擴大軍隊,該地共有人口1500萬,為將來奪取長春、北寧兩路、長、沈、平、津四城必不可少之條件。爭取兩路、四城必須準備的條件有三:你們已在北滿建立了強大根據地,解決了第一個條件;現在正向南滿作戰,估計不要很久,即可解決第二個條件,建立強大的南滿根據地;第三步,還要解決冀熱遼地區的根據地問題。

掐指一算,那時東北人民解放軍的夏季攻勢剛剛開始,毛澤東就提出「奪取兩路、四城」的戰略構想,在打東北及華北的主意了。

毛澤東的思維在飛轉。只要東北人民解放軍佔領平綏路,打通東北與華北的戰略聯繫,大量山野炮彈和黃色炸藥,就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南線各解放軍。只要東北人民解放軍舉兵南下,與華北解放軍攜手打開華北戰局,就會改觀整個北線戰勢,實現北線的統一指揮。只要東北人民解放軍揮戈東北、華北戰場,就會很快達成孤立北平、天津、瀋陽並最後奪取這幾個大城市的目的。

戰略構想在演進。

圍繞實現戰略構想的步伐在悄然加快。

1948年2月7日,毛澤東又發給東北人民解放軍最高指揮官一份電報,小楷毛筆字遒勁有力,龍飛鳳舞:

下一次作戰有兩個方向,一是打撫順、鐵嶺,法庫之敵;二是打阜新、義縣、錦西、興城、綏中、山海關、昌黎、灤縣等地之敵。究竟打何地之敵為好,依情況決定,望你們應準備對付敵軍由東北向華北撤退之形勢。……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

關門打狗。毛澤東寥寥數語,道出了一項常人難以料想到的英明決策。

同年9月7日,毛澤東又明確無誤地電示東北人民解放軍最高指揮官:

為了殲滅這些敵人(指錦州、榆關、唐山諸點敵人——筆者),你們現在就應該準備使用主力於該線(指北寧線——筆者),而置長春、瀋陽兩敵於不顧,並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沈援錦之敵。

此後的幾十封電報中,毛澤東始終注目「錦榆唐」。一再強調置長沈兩敵於不顧,專顧錦榆唐一頭為宜。

從以上電報中不難發現,毛澤東每一決策的作出,是那樣的前後照應,絲絲入扣,環環相聯。

誠如列寧所說,戰爭是一種形式繁多、差別萬千,錯綜複雜的事物。人類從事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那樣廣闊活動的天地。軍事科學不能成為精確的科學,原因就在這裡。

在毛澤東那裡,這門科學夠精確的了。

其實,當國民黨在全國還處於進攻態勢時,毛澤東就從東北戰場最早開始的反攻中,預見到戰略決戰的訊號。當蔣介石被戰爭的迷彩眩惑得六神無主時,洞若觀火的毛澤東,已經著手描繪攻佔蔣介石戰略要地的藍圖了。而當這一切成為可能時,他就在早已看準的一個最敏感的地區,迅雷不及掩耳地投注最強大的力量。

當年任國民黨東北「剿總」中將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的范漢傑被俘後說:「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來的。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

站在西柏坡農家小院里的毛澤東,神了!

莎士比亞說:「有的人生來就是偉大的,有的人是經過奮鬥達到偉大的,有的人的偉大是硬捧出來的。」

生來就是偉大的毛澤東,是經過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和坎坷,而成為令人傾倒的偉大領袖的。

毛澤東的偉大,集中地表現在他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把握和了解,特別是對於中國農民的透徹了解。他懂得農民在中國戰爭中的地位,非常清楚農民渴望什麼,怨恨什麼,並懂得怎樣把這種渴望和怨恨轉化為變革世界的行動。他的哲理像大地一樣,深厚、實在,而且是絕對的中國特色,連沒有文化的農民也一聽就懂,這不僅因為他是農民的兒子,更在於他具有傑出的天賦。

1947年8月,東北戰場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東北民主聯軍已由防禦轉入了進攻,國民黨軍被殲30萬人,佔領區在逐漸縮小,蔣介石又把參謀總長陳誠派到東北,他認為陳誠有辦法,能改變東北戰場的局面。陳誠到東北說了不少的大話,可打起仗來連連失敗,丟掉了7個軍。特別是1948年1月初,東北解放軍在瀋陽附近的公主屯將國民黨新五軍全殲,使蔣介石很傷心,親自到瀋陽追查責任,陳誠與廖耀湘互相推諉。

此時,陳誠已預感到自己不是東北解放軍的對手,便以有病為由請求辭職,蔣介石又親自到瀋陽視察,看到東北的局面,也感到陳誠的確沒有辦法了,而東北又很重要,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