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濟南概況

位置沿革

位置:濟南是山東省省會,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山山地的北緣,黃河南岸。北緯36°14『~37°04』,東經116°30『~117°44』。東鄰淄博,南依萊蕪、泰安、肥城,西靠平陰,東北與鄒平接壤,西北與濟陽、齊河隔河相望。總面積4,875平方公里,市區範圍東至韓倉,西至玉符河,南至石房峪,北至黃河(含鵲山),東西約33公里,南北約18公里,面積483平方公里。

山東省議會位於原貢院舊址,清末,取消科考,興辦教育,將貢院原為科考考生準備的近9000間號舍全部拆除,利用貢院原新號舍地皮,蓋起仿英國議會大廈形式的山東省咨議局。建築為穹隆頂,兩層,內設木製連椅多排。民國後改稱山東省議會,國民黨時期改為省黨部。當年因議員們毫無實權,只能像鳥一樣天天在裡面瞎嚷嚷。而其圓形建築的外觀像鳥籠,濟南人又稱議會建築為「大鳥籠子」。

沿革:商古譚國地。西周至戰國,屬齊國。秦代,屬濟北郡。西漢置濟南郡,屬青州,是「濟南」地名的最早記載。「濟南」因地處濟水之南而得名。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十六年)置濟南國。公元前154年復為郡,治所東平陵(今章丘平陵城東北)。西晉永嘉末年(公元313年前後)郡治移至歷城(今濟南舊城裡)。其後,歷北朝、隋、唐,置郡置州,多有更替。北宋時為齊州,1116年(政和六年)為濟南府。元改設濟南路。明代復置為府。1368年(洪武元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洪武九年移省治於此。清相沿未改。民國二年,府廢,全省置四道,濟南屬岱北道,並為道治。1914年5月,岱北道改稱濟南道,下轄27縣。1927年全省分為十一道,濟南屬濟南道。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和城外商埠及其四郊,設為濟南市。

自然條件

地形:地處泰沂山區北緣與華北平原南緣的接境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處黃河及小清河之間,屆黃河沖積平原,海拔由西向東自36米逐漸降至12米,中部山前平原,處於小清河南岸至南部山區的北緣,地勢南高北低,海拔30米~100米,地面坡度6°~8°左右,有200米以下的小山分布其間;南部丘陵山區,西起長清,東至章丘,其間群山起伏,高度一般在300水~900米,比高在200米~500米之間。全市山地和丘陵面積為2,779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57%,平原1,974平方公里,佔40.5%,水面122平方公里,佔2.5%。

山脈:境內山脈屬泰山山脈北支,自西向東綿延百餘公里的山脊線(分水嶺),為本區的最高處。主要有黃巢寨(629米),摩天嶺(989米),長城嶺(869米),梯子山(976米),曹曹峪頂(603米),九頂山(833米)。分水嶺以北,西端有馬山(512米),穆格寨(527米),靈岩山(684米)等南北縱向山脈;中部有天馬頂(884米),黑山寨(780米),康王頂(535米),興隆山(528米)等西東橫向山脈,東部長白山為南北縱向山,最高處為沫湖頂(826米),並有400~600米的山峰多座。市區北部平原上,偶有孤山突起,較著名的有鵲山、華山,標山、葯山等。其高度一般在幾十米左右,最高為華山(197米)。濟南勝景「齊煙九點」,即指這些孤山而言。

河流: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個水系。黃河自長清縣入境,經郊區、歷城,章丘,沿本區北部邊界,流向鄒平,境內全長134公里。主要支流有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等。小清河發源於濟南的泉群,東向流經歷城、章丘、鄒平,由壽光縣羊角溝入海,全長約240公里,流經本區長度76公里,境內主要支流為綉江河。

湖泊:大明湖,位於濟南舊城北,水面0.46平方公里,主要由泉水彙集而成,為濟南主要風景區。白雲湖,處章丘北部,面積17.4平方公里,水面積7.5平方公里,芽庄湖,處於章丘東北部,面積5.38平方公里。

商業:濟南向為商賈薈萃之地。清末開埠後,逐步發展成為華北地區重要商業城市,為魯、豫、晉三省貨物集散地。解放前夕,物價飛漲,市場凋敞,民族商業不振。解放後,濟南商業恢複發展很快,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步建成了以國營商業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統一市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商業服務業在「對內搞活、對外開放」方針指導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榮景象。

土特產品:濟南蓮藕,產於郊區北園和沿黃一帶,分紅蓮和白蓮兩種,其中白蓮藕品質最好,食之清香甜脆。明湖蒲萊,為著名水生蔬菜,有青皮、紅皮兩種,質地鮮嫩,味道清馨,「奶湯蒲菜」、「鍋煽蒲菜」為濟南名吃。黃河鯉魚,為眾多鯉魚品種中之上乘,濟南「糖醋鯉魚」,外焦里嫩,鮮美可口,是北方名菜。刺繡,已有80餘年的歷史,以絲綉,發綉著名,造形生動、逼真,層次分明,享譽中外,特別是以烏髮為絲仿中國水墨畫綉織的發綉,更是別具風格。羽毛畫,利用各種羽毛的天然色澤拼剪粘貼而成。其中的山水畫,把中國水墨畫和水彩畫溶為一體,自然,逼真,立體感強;麵塑,濟南麵塑藝術始於近代。六十年代以後,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吸取國外的浮雕透視法,創造出一種浮雕麵塑,造型生動傳神,色彩艷而不俗,鄉土氣息濃郁,深受國內外歡迎。

文化事業

教育:1983年與1949年相比,小學由1,050處增加到2,223處,在校生由10 5萬人增,加到35 8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已達97 89%,中學由18處增加到360處,在校生由1 1萬人增加到16 2萬人,中等專業學校由2處加到35處,在校生由0 2萬人增加到1 3萬人,大專院校由6處增加到13處,在校生由0 3萬人增加到1 9萬人。近年來,各種成人高等教育發展迅速,1993年在電視大學、函授大學、夜大、職業大學學習的9,139人。中等教育改革也在積極進行,1983年職業中學,職業班的在校生7,667人。幼兒教育也有較大發展,1983年幼兒園250個,幼兒班2,469個,在園幼兒5 9萬人。

文化藝術:2001年計有文化、藝術館、站98處,影劇院25個,電影放映單位113個,各種專業藝術團體16個,工人文化宮2個,博物館2個,省、市級公共圖書館2個,基層圖書館、室2,000多個,1983年,出版各種圖書829種,印行31,168萬冊;各類雜誌37種,總印數為2,478萬冊,報紙13種,共印32,245萬份,各類書店、圖書代銷點100處,售書2,025萬冊。

呂劇是山東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濟南市呂劇團在繼承和發展呂劇藝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該團演出的《借年》、《鬧房》,《小姑賢》、《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優秀劇目膾炙~口。近年來,該團又創作了一批題材各異的現代劇目,其中《愛》在全省獲獎 《清水店》在全國獲獎。

濟南是曲藝之鄉,素有「曲山藝海」之稱,主要曲藝形式有大鼓、山東快書、山東琴書、山東評書等。曾湧現出謝大玉、鄧九如、傅泰臣等全國著名的曲藝表演藝術家。

濟南的雜技藝術不斷發展。市雜技團1982年和1983年先後赴日本、美國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在1984年全國雜技比賽中,《蹬板凳》獲銀質獎。

濟南的民間藝術形式多、流傳廣,至今有十幾種在濟南城郊流行。如旱船,四蟹燈、龍燈、高蹺、綵船、竹馬燈、花瓶、武八仙,仙鶴燈、貓蝶富貴、坐轎,七巧圖等,內容豐富,技藝高超,深受群眾歡迎。

重大事件

創辦機器局:1875年(清光緒元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奏准在濼口附近創辦山東機器局,設備由國外進口。經兩年籌建,於1877年正式投產。1879年生產火藥13 8萬確,子彈10萬粒。這是濟南最早出現的近代工業。

濟南開埠:1904年(光緒三十年)5月,北洋大臣袁世凱會同山東巡撫周馥奏准,將膠濟鐵路沿線的濟南,濰縣、周村開為商埠。1905年擬就濟南商埠租建章程,將濟南西關外4,000餘畝土地劃為商埠區,各國商人和華商在界內「照章租地,建造屋宇棧房」,並「可任便往來,攜眷居住貿易」。

1906年1月10日正式舉行開埠典禮。自此,外國資本開始滲入濟南。

「五四」愛國鬥爭:1919年4月,中國政府收回山東主權的外交努力遭到失敗,激起了山東暨濟南人民的極大憤慨。4月20日,山東各界10萬人在濟南舉行國民請願大會,強烈要求收回山東主權,懲辦賣國禍首。5月2日,濟南3千多搬運工人在北崗子舉行收回青島的演說大會。爾後,濟南人民連日舉行集會遊行,中等以上學校宣布總罷課,罷課學生組成「十人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