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解放前夕的山東

山東形勢

在解放戰爭第2年中,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挺進豫皖蘇,加入中原戰場,與中原野戰軍密切配合作戰,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軍,收復和解放了許多縣以上城市和廣大鄉村,建立了中原、華東解放區的聯繫,進一步推進了南線戰局的發展。

堅持在山東解放區內線作戰的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堅決執行中央軍委指示,牽制和殲滅山東境內國民黨軍,配合外線兵團的進攻,保衛膠東後方,並逐步收復和擴大了山東解放區,完全控制了膠濟鐵路濟南、青島段和津浦鐵路濟南、徐州段,使山東解放區與運河以西的冀魯豫解放區相互銜接。與此同時,蘇北兵團和地方武裝「一面堅持陣地,一面舉行反攻」,接連粉碎了國民黨軍的「清剿」和「掃蕩」,改善了蘇北地區的鬥爭形勢,重建了江淮解放區,使華東解放區與中原解放區連接起來。

我軍力量

晉察冀野戰軍部沿大清河挺進,華東野戰軍內外線兵團和軍區部隊及地方基幹武裝,在作戰中都有很大發展。據華東軍區1948年7月的不完全統計: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兵力發展到18.56萬人,其中,第1縱隊3個師2.0163萬人,第3縱隊2個師2.3112萬人,第4縱隊3個師2.18萬人,第6縱隊3個師2.07萬人,第8縱隊2個師2.3193萬人,第10縱隊2個師1.9227萬人,兩廣縱隊2698人,特種兵縱隊1.0381萬人。山東兵團兵力為10.2375萬人(7月統計缺魯中南縱隊實力),其中,第7縱隊3個師2.7602萬人;第9縱隊3個師3.0735萬人,第13縱隊3個師2.5815萬人,渤海縱隊2個師1.3337萬人。蘇北兵團兵力為5.9665萬人,其中,第2縱隊3個師2.4714萬人,第11縱隊3個旅2.2164萬人,第12縱隊2個旅1.1975萬人。華東軍區部隊及地方基幹武裝為31.2255萬人,其中,膠東軍區5個軍分區6.9183萬人,渤海軍區4個軍分區3.7285萬人,魯中南軍區7個軍分區5.4785萬人,昌濰保安司令部1520人,蘇北軍區5個軍分區6.7998萬人,江淮軍區7個軍分區2.1733萬人。軍區及地方基幹武裝擁有步馬槍12.5439萬枝,短槍1.7626萬枝,重機槍632挺,輕機槍6428挺,各種炮1174門。

豫東戰役後,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率野司機關回師曲阜,第1、第4、第8縱隊位於亳縣、渦陽地區,第3、第6、第10、兩廣縱隊及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位於濟寧、嘉祥、金鄉地區休整。兗州戰役後,山東兵團第7、第9、第13縱隊及渤海、魯中南縱隊位於萊蕪、泰安地區休整。漣水戰役後,蘇北兵團第11、第12縱隊位於沭陽、漣水地區休整。

經濟情況

在中共中央華東局和解放區各級民主政府組織領導下,山東解放區已經基本上度過了嚴重的春荒,秋季豐收在望,秋糧作物一般在七成至八成,個別地區還在九成。人民群眾生產、支前情緒高漲。解放區的日益發展鞏固,為大兵團機動和作戰,提供了廣闊的地域和可靠的後方。經過中共濟南地下黨組織深入細緻地調查研究,華東野戰軍基本上掌握了濟南守軍的兵力、兵器、防禦體系構成、作戰計畫與部署以及濟南城內的社情、民情。

對比分析

此時,在山東境內,尚殘存青島、煙台、臨沂、濟南等數個國民黨軍據點。濟南是有10萬餘人守備且堅固設防的大城市,但已經處於解放區的四面包圍之中,對外水陸交通均被解放軍切斷,僅依賴空中運輸接濟,東距青島、南距徐州各為300公里,中間為解放區,煢煢孑立,形同孤島。儘管王耀武對濟南的防禦進行了苦心經營,但由於防區遼闊,兵力有限,機動力量不足,部隊固守待援的信心動搖,士氣低落,戰鬥力減弱。市內物價飛漲,物資供應嚴重短缺,民怨沸騰,在人民解放軍勝利威勢與政策感召下,濟南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早日獲得解放。華東野戰軍和軍區部隊經過洛陽、宛西、開封、睢杞、周村、濰縣、兗州。漣水等一系列戰役後,廣大指戰員鬥志高昂,士氣高漲,部隊武器裝備有了很大改善,城市攻堅作戰的技術戰術水平大大提高。野戰軍內外線兵團會師,力量更加集中,決心拔除濟南據點,消除日後南下作戰的後顧之憂。與此同時,中原野戰軍主力正在豫西寶豐地區休整,準備雨季過後發動更大的攻勢,以配合華東野戰軍的作戰行動。

以上情況表明,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的條件已經具備,但也存在一些困難。濟南是國民黨軍重兵守備、堅固設防的重要戰略據點,經國民黨軍多年經營,其防禦已形成完整的體系。守城部隊中,雖大部受過人民解放軍的嚴重打擊,但整編第2師第213旅,整編第84師第155旅,整編第73師第15、第77旅及新空運來的第83師第19旅和整編第74師第58旅第172團等部,都還有一定的戰鬥力。攻擊濟南時,集結在徐州地區的國民黨軍第2、第7、第13兵團共17萬餘人,可能北上援濟,華東野戰軍攻濟和打援時,都須經過嚴酷激烈的戰鬥。另一方面,華東野戰軍內外線兵團經過幾個月的連續作戰後,部隊減員和物資消耗較大,特別是基層指揮員和戰鬥骨幹,有些部隊還來不及調整和補充。解放區秋糧尚未到位,秋種隨即開始,農忙季節,生產與支前的矛盾突出,幾十萬大軍作戰,糧秣供應和支前民工任務繁重。因此,攻佔濟南仍然是艱巨的任務。

人民解放軍在第2年戰爭中,雖然奪取了國民黨的許多中小城市,提高了攻堅作戰能力,但沒有攻佔國民黨軍10萬人以上重兵守備、堅固設防大城市的實踐經驗。隨著戰爭形勢勝利發展,如何奪取大城市,就成為繼續發展戰略進攻,加速解放戰爭進程的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難題。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人民解放軍高級指揮員要確立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要闖過「兩關」,一是一次戰役消滅國民黨軍兩三個兵團,二是攻克國民黨軍10萬人以上守備的大城市。

當時,東北野戰軍包圍了長春,華東野戰軍孤立了濟南,華北軍區第1兵團包圍了太原。在三城當中,攻佔長春的條件更具優勢。長春國民黨正規軍2個軍連同非正規軍共10萬人,內部中央軍、地方軍、正規軍、非正規軍矛盾尖銳,曾澤生滇系第60軍在解放軍的爭取下正醞釀起義。長春設防雖然號稱「堅冠全國」,但補給線已被完全切斷,是一座孤城。東北野戰軍兵力、火力佔有優勢,僅重炮就有660餘門,又有解放區人力、物力補給便利的優勢。4月間,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野戰軍領導人向中央軍委提出「先打長春」的意見。18日,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劉亞樓、譚政等向毛澤東報告:東北野戰軍結束夏季整訓後,即發動秋季攻勢,首先打長春,並說:「目前只有打長春的辦法為好」。朱德總司令詳慎分析長春各方面條件後於6月3日致信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長春還是可能打下的條件多」,也主張奪取長春。

中央軍委、毛澤東審慎地研究了中共東北局和東北野戰軍領導人的報告,同意他們先打長春。其中一個重要的戰略意圖,就是可以從攻佔長春作戰中解決大城市攻堅的難題,這對發展東北及全國戰局均有重大意義。毛澤東指出:「長春勝利將給你們爾後南下作戰逐一攻克各個大城市開闢道路,各個大城市的攻克,將從長春戰役取得經驗」。要求林彪精心組織這次戰役,直至完全勝利。

5月,東北野戰軍抓住戰機殲滅長春國民黨軍一部,但未能攻佔長春。據此,林彪改變決心,認為打長春「消耗必大」,「而獲得解決戰鬥的結局,尚無把握,不宜勉強和被動的攻長春」。提議對長春實行「久困長圍」,並於6月25日開始實行這個方針。

在打長春解決城市攻堅難題的意圖未能實現的情況下,中央軍委、毛澤東決定將解決攻克大城市難題的戰略意圖轉向華東野戰軍方面。7月中旬,多次電示華東野戰軍準備攻克濟南,指出:「如能在八、九兩月攻克濟南,則許(世友)、譚(震林)全軍可於10月間南下配合栗(裕)、陳(士榘),韋(國清)、吉(洛)打幾個大仗,爭取於冬春奪取徐州」。要求華東野戰軍前委據此戰略意圖考慮下一步行動計畫。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