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邯鄲激戰 第05章 同仇敵愾備戰,敢打敢拼楊得志

乘劉伯承進行上黨戰役之際,蔣介石急匆匆調兵遣將,把胡宗南第十六軍和第三軍,通過同蒲路南段進入正太路,搶佔石家莊。同時調三十軍、四十軍、新八軍、三十二軍、八十五軍、二十七軍、五十八軍、七十八軍等八個軍十五萬人,向平漢鐵路鄭州至新鄉一線集結、裝備、補充,目的是沿平漢鐵路北犯邯鄲,打通新鄉到石家莊的鐵路線,以便把大量軍隊從陸路進入解放區。

晉冀魯豫前線形勢驟緊。平漢線上目前只有磁縣、邯鄲在我手中。邯鄲北面的紫山、臨洺關,東面的永年、肥鄉、成安、臨漳都在敵人的手裡。一九四五年十月,蔣介石在雙十協定上簽字,十月十二日下令馬法五沿平漢路向華北解放區進攻。

要知道,劉伯承司令員肩上的擔子是多麼重,晉冀魯豫首當其衝。陳賡縱隊西去,太岳兵力全部用於同蒲線,阻止胡宗南第一軍繼續北上。安陽沒有拿下來,只有放敵人進來,在漳河以北,邯鄲以南,滏陽河以東地區迎擊敵人。太行、冀南、冀魯豫兵力加在一起,不及平漢敵人的半數。邯鄲前線,又將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鬥,但又必須進行。

早在9月29日,上黨作戰正處在圍攻長治城的激烈戰鬥中,閻錫山以八個師兩萬多人的援兵,自沁縣南下,增援長治。同日,毛主席來電指出,平漢線是主要戰場,應迅速集中兵力於平漢線阻蔣北上。

劉伯承司令員和鄧小平政委決定:先打閻錫山的援兵。同時致電中央:一俟閻錫山援軍被殲,立即全力執行阻蔣北上任務。冀南部隊於消滅援軍後即先行開赴平漢前線。

劉伯承鄧小平在一起研究作戰方案閻錫山的援兵,於10月6日被殲於老爺山至土落之間的濁漳河河谷地區。上黨戰役還沒有最後結束,劉伯承司令員立即走到地圖跟前,測量從山西質亭到邯鄲的距離和行軍路線上的路況,測量從河南新鄉到邯鄲的距離。相比之下有天壤之別。新鄉到邯鄲的道路,全是一馬平川,毫無險阻的陽關大道。從廠虎亭到邯鄲四百里,全是山路,並且隔著一座橫寬直徑一百公里的太行山。

劉司令員命令作戰處長梁近:「讓陳再道、秦基偉立即來領受任務。」司令員臉上絲毫沒有輕鬆的表情。進行這上黨戰役好不艱難。須苦心經營,周密策劃。上黨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不把上黨這個戰略要地奪在手裡,等於背上被敵人插上一把刀。現在長治敵人還在,還沒得到最後解決,但是已經向中央做了保證,必須不折不扣地勝利結束這個戰役。

秦基偉、陳再道滿身泥水闖進黃碾鎮。黃碾鎮呈現出新的緊張氣氛。司令部人員整裝待發,絲毫不像大戰即將結束時的輕鬆,卻像馬上要奔赴前線的樣子。

劉伯承司令員指著地圖向秦基偉和陳再道說:「你們立即率部隊東返,迅速攻佔邯鄲以北的紫山和臨洺關兩據點。」司令員沒有讓他們坐下來休息片刻。須知部隊還在戰場上,敵人兩萬多人全軍覆沒在濁漳河谷,一場大的拼殺剛剛結束。

鄧小平政委理解司令員這一措施,因為即將到來的邯鄲戰役,那是規模更大更艱巨的戰役,等不得部隊戰後休息整頓。必須爭取時間,把參加上黨作戰的主力部隊和幾萬民兵調下山去。這個調動不是輕易的,必須分秒必爭。等待發言的陳再道說:「困難想辦法克服。這是命令,立即執行。」這一切都表明:情況緊急,在時間問題上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李達參謀長說:「前指隨冀南部隊東返。」

上黨戰役還在緊張地進行。10月8日,長治守敵史澤波率一萬二千多人棄城西逃。陳賡受命從土落以急行軍的速度去截擊。10月10日,陳賡於沁河河谷桃川溝、將軍嶺一線截住史澤波,展開激戰。

就在這天,十月十日,劉鄧發布關於邯鄲作戰給一、二縱隊指揮員的指示電報:

「為適時組織邯鄲戰役,所有冀南、冀魯豫及太行部隊,均由王宏坤、陳再道、宋任窮指揮。因我未能及時佔領安陽,而邯鄲北面之臨氵名關、紫山兩據點,和成安、臨漳、永年、肥鄉、任縣等城尚在敵手。建議以堅強的部隊,控制湯陰及其兩側,監視並遲滯敵人北進。主力迅速佔領臨洺關、紫山及臨漳、成安、肥鄉,準備在漳河以北消滅敵人。冀魯豫、冀南應放鬆次要戰場,抽出大軍使用於平漢線有決定意義的方向。陳再道已到涉縣,命其速開武安。一面補充,一面攻佔紫山和臨洺關。」

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帶前方指揮部離開黃碾鎮率先東返。

10月12日,陳賡全殲長治西逃敵人,活捉軍長史澤波。上黨戰役大獲全勝。

就在這一天,蔣介石命令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馬法五、高樹勛沿平漢鐵路北進。

真是十萬火急。攻佔臨洺關關和紫山,解除邯鄲背後的威脅,鞏固邯鄲的地位。以主力控制安陽、湯陰兩側,監視敵人,遲滯敵人北進。同時急調上党參戰的部隊和幾萬民兵出山,以便迎戰沿平漢路北犯的蔣軍。

大隊人馬和參戰民兵匆匆撤離上黨戰場,翻越太行山兼程東返。千軍萬馬充塞於太行山深山峽谷之中的大大小小的道路,人不解甲,馬不停蹄地疾走。埋鍋,做飯,休息,只是倉促的瞬間,為的是不失時機地趕到邯鄲地區迎戰強敵。

難以逾越的太行山,山高澗深,石多路窄。多是曲折盤亘的羊腸小道。要想從這裡迅速調出幾萬人馬,談何容易。而且部隊從九月初開始作戰,整整打了四十多天,風風雨雨,泥水載途,南北奔波,攻城略地,一天沒得休整,又刻不容緩地奔向另一個戰場,投入一個更艱巨的以寡敵眾的會戰。

作戰處長梁近和作戰科長張華走在部隊的行列里。

從太行山東行,走的是下坡路。一路都是小跑,真使人有收不住腳的感覺。像一條長龍從太行山高處蜿蜒而下,腳下盪起很高的塵霧,加深著大軍行進的氣氛。

站在太行山上向東望去,才感到上黨地勢的特殊:太行山拔地而起,高出河北平原兩千多米,高過泰山的絕頂,如同站在雲端里一樣。來時上山,一路攀登,步步高升,累得通身大汗。好容易才登上人稱「天下脊」的太行山。現在站在「天下脊」上回首東望,這才領會到蘇東坡詞中的「回首望三吳」的意境。太行山以東,大地陡然下沉2000米,遠望前方,無際無涯,煙波浩渺,直下三吳,大有一瀉千里之勢。

張華提醒梁近說:「現在解除你心裡的顧慮了吧?上黨戰役取得勝利,現正向平漢線上集中主力部隊。現在我們和毛主席的意見完全一致了。」梁近說:「我一貫主張照章辦事,上級怎麼指示就怎麼辦,即使出了差錯,下邊是執行者,不負決策錯誤之責。如果不照辦,搞另外一套,即使取得勝利,也是違令進行的。現在上黨戰役取得很大勝利,但是放胡宗南兩個軍進入華北,使我軍向東北、冀熱遼轉移兵力,受到嚴重威脅。就在打閻錫山援兵以前中央來電,指出平漢是主要戰場,應迅速在平漢路集中主力。而我們強調當前主要是打閻錫山的援兵。」

張華說:「我們兩個又繼續前次行軍路上的辯論了。不過那時是自長治北天河發出電報之後北上打閻錫山的援兵,今天是上黨戰役取得勝利,我向平漢前線行軍。我們消滅敵人四個軍,放進敵人兩個軍,有利有弊,唯在大小。上黨是華北戰略要地,它南制中原,北控幽燕,東臨齊魯,西扼秦晉。中央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敵人發動內戰,向北調兵,我晉冀魯豫首當其衝。上黨在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這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一著關係著戰略全局,不是一地一時之利。就目前敵我形勢看,晉冀魯豫戰局仍然是分兵把守:陳賡把守同蒲路,是以少對多;我們把守平漢路,是以寡敵眾,不是新鮮路數。」

梁近說:「但這是穩妥的做法,可以阻止蔣軍繼續北進。蔣介石有恃無恐,手中有四百三十萬兵,又有美國做後台,內戰一觸即發,很可能又形成十年內戰和八年抗戰的局面。」

張華說:「歷史可以驚人的相似,但絕不會重演,你放心。我們有了幾十萬人民軍隊,不是十年內戰可比,也不是八年抗日戰爭可比。抗戰開始紅軍不足三萬……。」

梁近說:「這就是問題的所在。我們想要和平,蔣介石想打,邊談邊打,邊打邊談,打打談談,談談打打,越打越大,無止無休……。」

張華說:「你真以為蔣介石會送給你一個和平嗎?他是一邊談一邊加緊調兵,準備全面內戰,不消滅我們他是死都不會瞑目的。」

梁近長嘆一聲:「本想打走日本,重建家園,過上太平日子。我們已經是連年打仗:三年北伐戰爭,十年土地革命戰爭,八年抗日戰爭。……」他確實是有點厭煩戰爭了,消極情緒主宰了他,害怕無止無休地打下去。「日本投降才幾天,蔣介石把幾十萬軍隊裝備起來,運到解放區邊沿。三十軍是從湖北三斗坪調來的,高樹勛新八軍是從河南南召大山裡調過來的。蔣介石為的是以精銳之師擊我疲憊之旅。趁我上黨作戰之際,打通平漢路,把大量軍隊源源北開,我晉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