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部分 論學

孔子是個老師,這是孔子最重要的標籤。事實上,孔子一生,他最大的貢獻在於教育,最成功的也在於教育。

孔子的最偉大之處不在於知識的豐富,而在於把知識教授給學生們。關於因人施教,前面已經說了很多。那麼,關於學習方法本身,孔子的領悟同樣超卓。孔子的許多話成為格言,千古以來流傳下來,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影響可謂深遠。即便是五四運動之後批判孔子的人們,往往也要引用孔子的話,這證明孔子的思想對所有中國人的影響。

孔子關於學習的論述,可以說是字字珠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解析什麼樣的人可以當老師?懂得歸納總結,懂得從已有的知識中得出新的領悟的人,這樣的人就能當老師了。孔子的話是正確的,只會死讀書的人缺乏創造力,又怎麼能啟發學生呢?這樣的人當老師,只能一蟹不如一蟹。所以,每當學生們有了新的感悟的時候,孔子總是特別高興,這就是他特別喜歡和子夏和子貢談話的原因。

溫故知新,這個成語出於這裡。

現實解說如今當老師不需要溫故而知新,溫故而知故就好了。按照教學大綱來講課,以考試為目的。真正能夠溫故而知新的,要到碩士研究生這個階段了。但是每個人經過填鴨式教育十幾年,溫故知新的能力早已經衰減到了原始階段。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解析所以,既要學習,又要思考;既要思考,也不能放棄學習。學習而又思考,這是好學生的標準。孔子一向就非常希望自己的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有所發揮,而不是死記硬背。當初孔子以為顏回就是死讀書的人,後來發現他還有自己的想法,於是感到欣慰。不過,僅僅有自己的思想還是不夠的,孔子還希望學生能用自己的思想與自己交流甚至爭論,這樣自己也會有進步,而孔子之所以喜歡子夏,就是因為子夏具備這樣的才能。

現實解說死記硬背,填鴨式教育本身就不是孔子的思想。現在的教育,學生們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不知道學到了知識用去哪裡,對未來迷惘無知,都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忽視了學生們的思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解析這是學習知識的不同台階,最低一層是懂得;高一階是愛好,這樣既會去探究更深層次的內涵;而更高的層次是樂在其中,那麼就是整個身心都在其中,才能體會其中的樂趣,領會其中的精神。在孔子的學生中有兩個人進入了樂之者的行列,顏回是對老師的學說樂在其中,而公西華是對周禮樂在其中。

孔子樂在什麼?樂在周禮。

現實解說所謂發燒友,大致就是樂之者了。大致最完美的成功者,就是自己「樂之」的事業成為了自己職業。譬如比爾·蓋茨和喬布斯,他們都是「樂之者」,他們樂在創新。每個人在閑暇的時候都應該問問自己:我樂在哪裡?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孔子說:「學習知識就像害怕追趕不上那樣,又像擔心已經得到之後又丟失掉。」

解析這是孔子在講自己的學習態度,總是擔心學不到新的知識,還總是擔心學到的知識被忘記掉,因此總是不停地學習,不停地溫故知新。當然,這是孔子在給弟子們上課的時候說的,希望弟子們能有這樣的學習態度——渴望。

現實解說學習就好像是追女朋友,一方面渴望得到,另一方面害怕失去。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解析前面是講學習的態度,現在開始講學習的方法。孔子的意思,學生如果自己不想學習,就不教;自己不努力尋求答案,就不教;自己不動腦子,就不教。所以,孔子的學生都必須學會自己動腦子解決問題。在這一點上,孔子的教育方式很現代。

這就是啟發式教育。

發憤、啟發,這兩個常用詞來自這裡。

現實解說啟發式教育的關鍵在於什麼?在於正確的引導,通過引導,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來。但是,不同的年齡段,需要不同的引導方式和不同的教育內容。譬如小學生,需要教導他們的是基於人性的內容,譬如要誠實,要懂得尊重人等等。如果小學生你就講愛國、講捨生取義,他們完全無法理解,怎麼會有興趣?怎麼會有問題?所以,孩子們的教育,要以孩子們能夠接受的,善良的人性的方面去引導。而不是從大人們的角度,迫不及待地向他們灌輸成人應該具備的思想。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困難呢?」

解析想像一下這是一個怎樣的場景,有人問孔子當老師是不是很辛苦很枯燥,孔子於是這樣回答他。對於孔子來說,學習和教導學生都是很快樂很輕鬆的事情,可以說是樂在其中。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兩個成語來自這裡。

現實解說一個好老師可以誨人不倦,一個糟糕的老師則能毀人不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解析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孔子大致就是這個意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可以讓人學習的地方。這裡的最大問題不是學不學習的問題,而是怎樣才能判斷什麼是善者什麼是不善。

說起來當然很容易,聽起來也很動聽。不過,孔子本人做到這一點也很困難,學生三千,孔子向哪個學生討教過呢?

三人行的「行」字並不是行走的意思,而是在一起的意思。

現實解說多看別人的長處,自己就能進步。問題是,怎樣才能看到別人的長處,這是更大的學問。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譯文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麼沒有告訴你們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解析人之間的關係是有親疏的,一碗水永遠不可能端平。為什麼孔子要說這樣的話?很顯然,有人認為孔子偏心,私下向個別弟子傳授了什麼「獨家秘籍」。也難怪有人有這樣的想法,如果你看著老師總是跟幾個同學在一起吃喝玩樂,你也會這麼想。孔子身邊,似乎永遠是那幾個弟子,其餘的弟子沒想法就怪了。所以,孔子要告訴大家:同學們,我跟子貢冉有顏回們雖然常常在一起,不過就是吃吃喝喝,真沒有上過小課。

事實上呢?跟老師混得近的人,肯定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誨。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就是這個意思吧。

這句話,應該是孔子在衛國或者剛從衛國回到魯國期間說的。

現實解說跟老師混在一起是可以多學到知識的,跟老闆混在一起是可以多得到機會的。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譯文孔子說:「有人分明自己不懂,還要不懂裝懂以為自己發現了什麼學問,我不是這樣的。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實行;多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是獲得知識的方法。」

解析孔子又是在說誰?好像孔門弟子中足夠狂妄的就是子貢了,所以這應該是子貢入學初期的事情。當然,也有可能孔子所說的並非自己的弟子,而是另外的人。「知之次也」通常被譯為「次一等」或者「其次」,其實不然,應該是次序、方法,也就是多聽多看多學多記,才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不懂裝懂。

現實解說多聞多見,學習別人的長處,向先進文化學習。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譯文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解析孔子說話很客觀,還帶著一些謙虛。孔子的知識其實比尋常人豐富得多,他自己說跟大家差不多,這是謙虛。重要的是後面一句,那就是孔子認為自己的執行力不足。事實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