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部分 論人

孔子是一個厚古薄今的人,他對古人總是很崇拜,認為古老的社會才是完美的社會。因此,孔子經常讚揚古人來貶低當世。同時,孔子也是一個「崇洋媚外」的人,他喜歡讚揚外國人來貶低本國人。

很顯然,孔子就是一個憤青。

在不同的年齡,孔子的對世界的認識是不一樣的。不同時期,孔子對於同一個人的評價是不同的。通過對人物的評價,可以發現孔子的價值觀以及其價值觀的變化。那麼,孔子推崇的人,往往也是對孔子思想產生影響的人。孔子最推崇的是什麼人呢?周公、管仲、子產、老子。基本上,這也構成了孔子思想的演化過程:儒家——法家——道家。

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見識真是很差啊!」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家宅,每處都有一套管理人馬,怎麼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位置,管仲也有這樣的位置。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

解析孔子在批判管仲不節儉以及不懂得周禮。所謂三歸,歷史上解說眾多,總的意思無外乎管子很有錢很鋪張很違背周禮。管子確實不是一個很講究周禮的人,很多地方的規格竟然跟國君齊桓公一樣。對此,孔子還有一個評價,說是管子這樣奢華,讓齊桓公很難辦。由於功勞大能力強,管子的奢華固然在當時沒有人敢說三道四,可是,管子的家族卻因此被其他家族敬而遠之,在兒子這一輩就不得不出逃楚國了。所以說,孔子的話不無道理。

關於孔子對管子的評價歷來也是說法不一,因為孔子對管子有贊有彈,看上去不知道他究竟怎樣給管子打分。其實,如果弄清楚了孔子評論孔子的時間順序,就很容易搞清楚答案了。這段話是孔子早期對管子的評論,這個時期孔子還在拚命宣揚周禮,並且他並沒有到過齊國,完全沒有感受到管子的先進治國理念。這個時期,孔子對管子的評價很低。

管仲(約前723—前645)名夷吾,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法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不成功;打仗,總是當逃兵,說是怕自己死了沒人養老娘。後來輔佐當時齊國國君的弟弟公子糾,齊國國君被殺之後,公子糾和弟弟小白爭奪國君,公子糾被殺,管仲並沒有盡忠而死,而是在鮑叔牙的引薦下投靠小白,成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中國第一相」,輔佐小白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小白就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齊桓公。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管仲在治理國家上有很多創舉,他注重經濟和商業,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提倡禮義廉恥。中國的戶籍制度、鹽鐵專賣、百姓議政,甚至金融管理等思想都從管仲開始。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縱橫中原的同時幫助其他諸侯打擊北方野蠻民族。齊桓公因此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而管仲幫助齊桓公稱霸的原則是「尊王攘夷」,這一點尤其得到孔子的讚揚。

現實解說某大學某教授,一天說到美國第三任總統、美國《獨立宣言》起草者傑斐遜,一臉不屑:「這個人很差勁的,是個奴隸主,還有作風問題,跟黑人女奴隸還生了孩子。他要是偉人,我媽都是偉人了。」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齊桓公九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而不動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這就是他的仁。」

解析什麼是仁?孔子說了:世界和平就是仁。管仲幫助齊桓公稱霸天下,尊王攘夷,維護和平,卻盡量避免使用武力,這不是仁嗎?管仲對付諸侯非常有策略,以誠信為主、威脅為輔,實在不行才動用武力。當時的齊國儘管也多次出兵,真正交戰的卻只有與北狄,與中原諸國以及楚國都是和平收兵。所以,儘管齊桓公的霸業比後面的霸主要小,卻是最受推崇的霸主。

為什麼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一下子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因為孔子是個知錯能改的人。

這是孔子在齊國期間或者從齊國回到魯國之後,通過在齊國的見識,孔子親身感受到了管子給齊國帶來的巨大變化,親身感受到了齊國與魯國的差距,親身感受到了齊國人對管仲的崇拜,因此孔子對管仲的態度已經轉變了很多,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崇拜管子。可以說,對於管子的態度的變化,同時也是孔子政治理念變化的反映,正在由儒家而轉向法家。

現實解說某大學某教授後來作為交換學者去了美國,待了兩年。回來之後學生們接風,學生甲說:「傑斐遜真不是好東西,他是英國人的後代,竟然還跟英國人鬥爭,幫助美國獨立。這個人,真是賣國賊。」某教授拍案而起:「你懂個屁!要是美國不獨立,今天還在給英國人種棉花呢,那我們今天還用個屁電腦,坐個屁飛機,看個屁好萊塢電影。傑斐遜,人類偉人。」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譯文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已經被野蠻民族征服,要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開了。管仲豈能像普通人那樣恪守小節,自殺在小山溝里,無聲無息地離開這個世界?」

解析由子貢問這個問題多少有點出人意料,因為子貢的性格應該是最能理解管仲的。所以,這應該是子貢與孔子「鬥爭」時期,子貢特地準備好來與孔子爭辯的,誰知孔子的回答出他所料。

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比之上一段更進了一層,對管仲已經到了崇拜的地步,孔子思想的法家化更加明顯,管仲就是他眼中的聖人,即便別人認為是污點的,他也認為是正確的。

「民到於今受其賜」這句話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孔子在齊國親眼看到的。管仲為齊國留下來的是制度是規範,因此一百多年以後齊國人民還在受到管仲的恩惠,這從側面說明,管子的思想具有法家的特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這句話是對管仲的最高評價,認為管仲拯救了整個中原,還有比這更大的功勞嗎?「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這是個強烈反問,作為對子貢的還擊。

想像一下,子貢被反問得目瞪口呆,無話可說。

現實解說某大學某教授回國後上課,學生乙說:「傑斐遜真不是好東西,他是英國人的後代,竟然還跟英國人鬥爭,幫助美國獨立。這個人,真是賣國賊。」某教授大怒,說道:「你懂個屁!傑斐遜不僅起草了《獨立宣言》,還設計了美國政體,美國後來才能幾百年來一直發展,後來成了世界首強。你再說傑斐遜的壞話,我跟你急!」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譯文有人問子產是個怎樣的人。孔子說:「愛護百姓的人。」又問子西。孔子說:「也差不多。」又問管仲。孔子說:「他把伯氏駢邑的三百家奪走,使伯氏終生吃粗茶淡飯,直到老死也沒有怨言。」

解析子產是鄭國的權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法家,歲數大於孔子,孔子對他非常尊重。所謂「彼哉彼哉」,很多人解釋成「他呀他呀」,其實是矇混過關。子西是楚國的權臣,楚王的哥哥,性格溫和,曾經把王位讓給弟弟,主張避免戰爭,休養民生,孔子對他也很尊重。之後說到了管子,管子搶了別人的封邑,孔子卻為管子辯解。

從時間看,這自然是更晚一些的事情,子西當政已經是孔子周遊列國期間,這段話則應該是孔子回到魯國之後。試想一下,如果這段對話發生在孔子早期,孔子會怎樣說管子?他一定會說管子貪婪無禮。可是在這裡,孔子卻為管子辯解,而且辯解得有些強詞奪理。說明什麼?說明管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對子產子西,孔子是尊重;對管仲,孔子是崇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