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部分 弟子

孔子在二十七歲開辦私人學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人學校。嚴格來說,這是違背周禮的,至少是不符合周禮的。但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這也算是應運而生。按照周禮的規定,所有貴族子弟接受義務教育,學習六藝。到了孔子的年代,各國的情況都是國家已經被大家族們所瓜分,國家反而沒有錢,再加上士的階層日益擴大,實際上國家的義務教育已經名存實亡。這個時候,孔子私校的成立,就是填補義務教育的缺失。

在執政者睜隻眼閉隻眼的情況下,孔子開始招生。孔子招生的最初目的還是養家糊口,因此只要交學費,一概招收。在一開始,孔子的學生多半是平民甚至野人階層。隨著孔子名聲的提升,逐漸吸引了士一層乃至貴族子弟,而地位最高的就是南宮敬叔。

孔子的弟子前後號稱三千人,其實這是孔子私校的招生總數而已,並非都是孔子的學生。到後來,孔子的角色已經是校長,具體教學工作都交給弟子們去做。在孔子學生中,有說法所謂賢人七十二,其實不過是有名有姓的學生有七十二名。

孔子親自教授的學生分為三批,最先招收的一批在孔子開辦學校之初,在從齊國回來之後招收了第二批,第二次流亡衛國期間招收了第三批,而孔子的出色弟子都集中在這三批學生中。

孔子去世之後,孔門弟子遍布全國,紛紛成立私校,傳播知識。應該說,整個戰國時期,幾乎所有成名人物都是孔子的徒子徒孫,孔子為中國文明的普及做出的貢獻超出我們的想像。

曾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子路趕忙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孔子聽了,微微一笑。孔子又問:「冉求,你怎麼樣呢?」冉求答道:「國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後,就可以使百姓飽暖。至於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就要等君子來施行了。」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麼樣?」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說能做到,而是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活動中,或者在同別國的盟會中,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相禮。」孔子又問:「曾點,你怎麼樣呢?」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著「鏗」的一聲,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三位說的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說:「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後走。他問孔子說:「他們三人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夫子為什麼要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曾皙又問:「那麼是不是冉求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呢?」孔子說:「哪裡見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曾皙又問:「公西赤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嗎?」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這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麼?像赤這樣的人如果只能做一個小相,那誰又能做大相呢?」

解析這段話也就是各人講個人的志向,大家都很直爽。不過,從中可以看出每個人的性格來,子路是野人出身,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不懂得謙讓的性格還是時不時暴露出來。按照年齡本來應該曾皙第一個發言,可是子路搶了過去。正常的順序,應該是子路首先謙讓曾師兄,曾皙很可能讓他先說,這時候子路再說,就顯得很好了。冉有是個平實有城府的人,比較謹小慎微,做不到就不說,決不把大話放在前面;公西赤在這裡歲數最小,家裡富有並且是魯國公族,教養好並且在孔子這裡專心學習周禮,因此他比較謙虛,也把話說得比較小;曾皙的個性比較隨和,因此寧願最後一個發言。曾皙的志向確實也是這樣,跟隨孔子多年,並沒有提出去當官,而是安心在孔子的私校做教學管理,追求的是輕鬆自在。

這段對話是孔子最後一次在衛國期間,這時候曾皙從魯國去幫助孔子管理學校,冉有還沒有回魯國,子路也還沒有當官。應該說,這段時間是孔子一生中最快樂的歲月。這時候孔子所有的得意弟子都在身邊,並且孔子不再去追求政治上的發展,有更多的時間與弟子們談天說地。雖然經濟狀況一般,可是大家都很開心。

曾皙的理想接近於道家的境界,孔子贊成他的想法,反映出這個時期孔子已經開始傾向於道家了。

子路這樣的人慷慨大方但是不懂得謙讓,人們會喜歡他但是瞧不起他;冉有這樣的人平實實幹,人們不喜歡他但是信任他;公西華這樣的人是真正的貴族,舉止言談得體,人們喜歡他也羨慕他;曾皙這樣的人洒脫隨意,人們喜歡他但是未必信任他。

曾點,字皙,魯國人,小孔子六歲。曾皙是孔子第一批學生,是曾參的父親。

現實解說美國哈佛某教授有四名學生,分別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和西班牙。一天教授問這四名學生的志向,於是依次來說。中國學生說:「我要學好知識,然後報效祖國,為美好明天奮鬥終生。」美國學生說:「我沒有中國同學那麼高的志向,我想創立自己的一家小公司,能把自己的專利運用進去,賺點小錢,讓老婆孩子過上好日子,還有錢去中國旅行。」日本學生說:「請多關照,我想回日本,到豐田或者日立這樣的大公司當一個白領,娶個好老婆,能夠在退休之前攢夠錢,帶老婆週遊世界。」西班牙學生說:「我要回到家鄉,娶心愛的瑪麗婭做老婆,生一堆孩子,每天唱歌跳舞,周末帶她們去看鬥牛。」

顏繇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顏繇問怎樣去侍奉鬼神。孔子說:「沒能侍奉好人,怎麼能侍奉鬼呢?」季路說:「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舊譯:所有的說法都認為這是子路和孔子的對話,其實是顏路。)

解析顏繇,字季路,魯國人,很可能是孔子母親的族人。顏繇小孔子七歲,是孔子最早的一批學生,是顏回的父親。這段對話應該是早期的對話,後來孔子周遊列國,顏繇就沒有跟隨了。顏繇很可能不太會做人,家裡也窮,學習很可能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因此孔子對他的做人和學習態度都不滿意。「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句話說得很直接,意思就是你做人都做不好,人都不喜歡你,鬼神怎麼能喜歡你?

子路有的時候也叫季路。因此,兩人有的時候會產生混淆。這句話為什麼是顏繇而不是子路說的呢?首先,在《論語》中,這段話前面的幾段,都是說顏回之死,並且說到顏繇很無理地要求老師賣車安葬顏回,遭到孔子嚴詞拒絕。那麼,這段話就是一個解釋或者回顧,說明兩人之間的關係一直不好,孔子一直不喜歡顏繇;第二,如果是子路問這樣的問題,孔子通常是引導或者善意地拿他開玩笑,但是最後會給一個答案。而這裡,孔子的回答生硬粗暴,絲毫不給面子,也不給答案,言語中充滿了輕蔑。第三,孔子和顏繇的關係一向不佳,按理,顏繇作為最早期的學生,應該在孔子這裡受到重視,可是孔子沒有隻言片語說到他。顏繇最後對孔子的無禮,是有歷史原因的。

孔老師最不喜歡的學生需要符合兩個條件:第一是學習不努力,第二是家裡窮。很不幸,顏繇都佔了,還喜歡提愚蠢問題。

現實解說一個老騙子到處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