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部分 游張

言偃,字子游,小孔子四十六歲,是孔子的第三批學生。魯國人,也有說是吳國人。子游應當是武城人,此處在魯吳邊境,有時屬魯有時屬吳。子游與子夏齊名,是孔子第三批學生中學業最出色的學生之一。為人非常聰明,機警善變,深得孔子喜愛。但是,與子夏互相瞧不起。後曾開設私校講授儒學,稱為子游之儒,可惜成就不大,日久湮沒。

顓孫師,字子張,小孔子四十九歲,是孔子的第三批學生。陳國人,是孔子周遊列國在陳國收的學生。子張學習努力,但是有些古板,愛鑽牛角尖,性格有些乖僻,較難相處。孔子曾經非常欣賞子張,但到晚年,對子張較為失望。子張也曾開設私校講授儒學,被稱為子張之儒,成就不大,日久湮沒。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譯文子遊說:「侍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太煩瑣,就會被疏遠了。」

解析數,列舉的意思,如數家珍的數。此處就是說太啰唆的意思,話太多,所以言多必失。孔子說「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就是這個意思。

子游這個人,聰明而且靈活,口才也好,在孔子第三代弟子中情商最高,最懂得如何處世。這兩句話,實際上就是他的處事原則。從這兩句話,也能看出子游這個人也是相當的清高自傲,怪不得與子夏合不來。

儘管話是子遊說的,思想還是孔子的。7.8(12.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這段話,是同樣的意思。

歷史上,許多人就是沒有聽從子游的建議而遭殃的。譬如岳飛,整天說「直搗黃龍,迎二聖還朝」,也不管人家宋高宗願不願意,說得多了,宋高宗不高興了,派秦檜把他給殺了,冤不冤?

現實解說無論對誰,點到為止,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點了沒點到,也要止,沒有靈犀,再點也沒用。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譯文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管理。』」孔子說:「同學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只是開個玩笑而已。」

解析殺雞焉用宰牛刀,這個成語來自這裡。孔子的意思,禮樂這麼高尚的東西,在這裡給草根們表演是不是太浪費了?

子游的口才確實好,孔子說了錯話,結果被子游「以子之矛擊子之盾」,孔子只得說自己是開玩笑,找個台階下。

能夠讓老師當場下不了台階,並且不得不給自己找台階的,也就是子遊了。

這個「戲之耳」後來被廣泛應用,都是用來找台階的。譬如漢末曹操捉了張遼,本來要殺張遼,劉備為張遼求情,曹操不準也不好,准了吧,人情被劉備得了,靈機一動,說道:「我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一句話,劉備的面子也給了,好人自己做了,張遼後來成了曹操的心腹大將。

唐朝白居易成名之前,求見當時的成名詩人顧況,顧況瞧不起他,說:「長安物貴,居大不易。」等到讀到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由對白居易刮目相看,改口說:「有句如此,居亦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哈哈,前言戲之耳。

現實解說如果沒有認錯的雅量,至少要有「前言戲之耳」的智慧。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譯文子遊說:「喪事做到盡哀也就可以了。」

解析這句話,也是孔子曾經表達過相同意思的。子游是個思維靈活的人,對於孔子的學說,他往往把符合自己想法的話拿來用。從子游強調這一點來說,他比孔子的思想要更開放一些,對於喪事沒有看得那麼重。

現實解說什麼事情都要適可而止,否則就假了。老闆的媽死了,你哭得比領導還要帶勁,那不是假哭是什麼?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譯文子遊說:「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很努力很刻苦了,然而還不夠靈活不懂得變通。」(舊譯:「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難得的了,然而還沒有做到仁。」)

解析歷來的解釋,都是說到「難得」和「做到仁」,至於什麼是難得,什麼是仁,一概不說,所以都是矇混過關,騙人錢財。以子游和子張兩人的個性來說,子遊說子張的短處,一定是用自己長處。所以這個難能,就是刻苦努力的意思,算是子游承認子張的長處,之後就說他的短處是不懂得變通,意思就是情商不夠,不好相處。什麼是仁?孔子沒有給過標準答案,每個人問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樣,但是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改正你的不足以適應社會就是你的仁」。所以,這裡的「未仁」就是指子張的短處。

子游和子張的關係看起來還是不錯,而這段話肯定是對別人說的。

現實解說子張這樣的性格,放在今天,倒是一個非常好的財務總監的人才。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譯文曾子說:「子張外表堂堂,不過不太容易相處。」

解析這句話歷來的說法就是五花八門,有說曾子貶低子張還沒有達到仁,有說曾子認為自己達不到子張的仁,還有說曾子說自己不能與子張一起修鍊仁。首先,曾子的個性,不可能去貶低誰;其次,子張的個性,也很難讓別人佩服。所以,曾子的話並不是要貶低子張,也不是要抬高子張,只是說這人不好相處。

曾參和子張也是歲數相仿的師兄弟,曾參和子張之間並沒有矛盾,儘管他們之間也沒有什麼交情。這句話,應當是有弟子問起子張是個什麼樣的人,曾子這樣回答。而這個時候,子張已經回陳國辦學校去了。

子遊說子張不好處,曾參也說子張不好處,子夏不用說了,根本不跟子張處。由此可見,子張真是不好相處。

現實解說人不要太迂腐固執,否則就算是品德高尚,人們也只能敬而遠之。何況,誰又比誰品德高尚多少呢?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譯文子張要學當官的學問。孔子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得罪人;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抱怨,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裡了。」

解析祿,就是俸祿。干祿,就是當官的意思。整段話的意思很明確,沒什麼需要補充的了。子張這人固執愛鑽牛角尖,不懂得變通,遇上走不通的地方不知道繞道走,所以孔子讓子張遇上不懂的地方先放一放,走不通的道繞著走,就是針對他的缺點。另外,子張喜歡抓住別人的小辮子喋喋不休,孔子因此讓他少說話,不要得罪人。尤,得罪人的意思。

整段話,其實孔子在說的就是怎樣保住自己的官位,而不是怎樣有所進取有所成就。這說明孔子不太看好子張的仕途,擔心他的性格可能幹不了多久。

現實解說說話少抱怨,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裡了。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與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譯文子張問孔子:「今後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後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解析孔子的意思,禮制是不會有太大變化的,後代總要繼承前代的東西,即便前代是被後代推翻的,後代也會把前代合理的東西繼承下來。事實上孔子說的是對的,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本質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現實解說孔子一定沒有想到過全球化這個概念,也一定沒有想到還有一個詞叫作變革。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譯文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幾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了。(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