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部分 曾參

曾參字子輿,曾皙的兒子,小孔子四十七歲,是孔子的第三批學生。

曾參的品德很高尚,與世無爭。性格上,曾參很像顏回,但是不如顏回。曾參以孝著稱,《孝經》就是他的作品。

《論語》應該出於曾參和他的弟子,因此才能保持公正和真實。曾參,也是曾姓公推的始祖。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參啊,我的思想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學生們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解析晚年,孔子喜歡講「道」,就像從前喜歡講仁。這裡的道,實際上是思想的意思。

注意這段話里的「子出」,意思就是孔子去了曾參那裡,而曾參可能正在向弟子們講課。曾參對孔子的話只回答了一個「唯」字,而不是藉機發問,說明什麼?說明曾參根本不想問。而最後一句曾參用到「而已」,意思是「不過如此」。所以,這段話里潛藏的是曾參對孔子的不敬。問題是,曾參一向是個很敬重孔子的人,為什麼這一次這樣表現?孔子到了晚年,有些老年痴呆,喜歡絮絮叨叨,一句話翻來覆去說,因此,弟子們都有些煩他。這一次的情形一定是曾參正在上課,孔子進來插了一句,曾參知道老師想說什麼,怕他說起來沒完,因此簡單回答一個是字,孔子識趣地出去。

這個「一以貫之」,前面孔子就對子貢說過,估計,孔子見誰都說。

現實解說人老了,難免愛絮叨。雖然人家不好意思說你啰唆,心裡肯定是不耐煩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解析曾子向學生們講自己做人的原則。

孔子去世之後,基本上,曾子算是或者自認為算是孔學正統。不過從曾參的三句話的順序看,做人的要點首先是處理好人際關係,與周圍的人群以及君主建立良好關係。其次,要有朋友,並且相互信任依賴。這兩項都辦到了,再去鑽研老師教授的學業。

這個順序,與顏回恰好相反。所以,儘管兩人看上去性格相似,曾參比顏回要更現實很多,最終的結果也要好很多。

現實解說第一不要得罪人,第二要廣交朋友,這樣才能立足社會。要想混得更有檔次,就再好好學習知識。別說,曾參這個原則很實用。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解析簡言之,就是師古,這是孔子早期的思想。古人敬畏祖先敬畏鬼神,讓人們內心有敬畏,行為就會有底線。

現實解說沒有信仰,內心沒有敬畏,因此道德無底線,什麼都幹得出來。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譯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面。』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

解析曾子借用《詩經》里的三句,來說明自己一生謹慎小心,避免損傷身體,能夠對父母盡孝。據《孝經》記載,孔子曾對曾參說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是說,一個孝子,應當極其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包括頭髮和皮膚都不能有所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曾子要他的學生們看看自己的手腳,以表白自己的身體完整無損,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對於這段記載,似乎還是應該推究一下背景。孔子的孝道應該到不了這一步,為什麼要這樣對曾參說呢?根據孔子的方法,這應該是針對曾參的性格弱點說的。所以,曾參的性格大概不太愛惜自己的身體,總是讓自己的身體處於傷損的狀態。孔子為了讓他改掉這一點,因此用孝道來說他。

其實,孔子對曾參的孝並非那麼贊成。有一次,曾參鋤地的時候把瓜的根鋤斷了,老爹曾皙大怒,一手杖打過去,正打在曾參的腦袋上,當場將曾參打昏在地。過了一陣子曾參醒過來,掙扎著站起來,對父親說:「敬愛的爹,剛才兒子做了錯事,您老人家用力教訓我,沒把您累壞吧?」之後,曾參又彈琴唱歌,以表示自己已經沒事了。

這件事情傳到了孔子那裡,孔子非常生氣,命令守門的保安:「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我沒有這樣的學生。」曾參聽說之後很納悶,老師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我這不是做得很模範嗎?於是,曾參請了個師兄弟去幫自己問問到底怎麼回事。

「這個不懂得道理的混賬東西,其實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孝。」孔子的火還沒有消,所以先罵了幾句,然後解釋。「當年舜是個孝子,他父親瞽叟是個糊塗蟲。在他父親需要他幫忙的時候,他隨時都在;可是當他父親跟後娘要害他的時候,他跑得比兔子還快。所以,輕輕的打就忍受了,要命的打就一定逃跑。曾參在他父親暴怒的時候還等著挨打,如果被打死了,不就是陷他父親於不義?他這叫孝嗎?再者說了,曾參是個公民啊,他父親殺他就是犯罪,害己害父,這不是混賬是什麼?」

這件事,見於《說苑》。

現實解說愛自己就是愛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譯文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知識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侵犯卻也不計較——從前我的朋友就這樣做過了。」

解析不恥下問的意思,依然是複述孔子的說法。曾參教導學生,自己創新的東西不多。所謂我的朋友,馬融認為是指顏回。

現實解說明知別人不懂,還要去問。明知別人沒錢,還要去借。在感覺上,這好像不是不恥下問,而是炫耀。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譯文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託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解析曾子講的是國家大事,似乎是在講歷史。從魯國的歷史來看,曾子所講的這個君子應該是季友,也就是季孫家的始祖。

不過,就算是季友這樣的君子,不是也把魯國整成了三桓的國家了嗎?

現實解說過去是託孤,現在是托寡。總的來說,君子太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生,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解析任重道遠,死而後已,曾子貢獻了兩個成語。這是曾子在給學生們上課,要他們樹立遠大理想。

現實解說理想太遠大,往往會落空。明天的日出雖然美好,可是今天的晚飯更加重要。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提高自己的情商。」

解析還是孔子的思想,還是給學生們講課。

現實解說君子以文會友,小人用錢買官。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譯文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不超出自己的職位範圍。」

解析還是孔子的思想,還是在給學生們講課。這句話很多版本中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放在一起,意思也完全相同。

現實解說曾老師的課很悶吶。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譯文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人不可能自動地充分發揮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時候。」

解析又是轉述孔子老師說的話,強調人只有父母死的時候才有真性情流露出來。曾子強調孝,所以會說到這些。

現實解說有的人家裡狗死了,哭得也挺傷心。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譯文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換父親的舊臣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