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部分 子夏

子夏,姓卜名商,衛國人,小孔子四十五歲,是孔子第二次前往衛國的時候收的弟子。子夏家裡比較窮,性格比較吝嗇。同時子夏又很聰明,有傲氣。因此,子夏與同一批的師兄弟之間的關係都不太好。孔子喜歡子夏的聰明和有主見,對他格外關懷,而子夏在學問上也確實很有獨特見解。

孔子修《詩經》《春秋》,都是以子夏為首席助手,死後也將這兩部著作傳給了子夏。種種跡象表明,《左傳》的作者就是子夏。

子夏是孔門弟子中學術成就最高的一位,後來被魏文侯請去魏國西河開校講學,為魏國以及當時的整個中國培養了大批的人才。以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來說,子夏在孔門中首屈一指。

不過,歷來的統治者們並不喜歡子夏,使得子夏沒有得到與其成就相配的歷史地位。實際上,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培養人才方面,子夏的成就並不低於孔子。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譯文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白色襯底讓色彩很生動啊。』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後畫畫。」子夏又問:「那麼,對於君子來說,禮就是這個襯底吧?」孔子驚喜:「商,你啟發了我啊,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了。」(舊譯:「禮後乎」被譯為「禮樂是產生在仁義之後嗎?」純屬臆斷,恰好說反了。)

解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見《詩經·衛風·碩人》。盼這個字的解說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眼睛轉動,另一種是眼睛黑白分明。不管怎樣解說,在這裡是表示美麗動人。巧笑則露齒,唇齒紅白配;美目顧盼,眼珠眼球黑白配。因此,紅唇和黑眼珠之所以生動,那是因為有白色為襯托。孔子說繪事後素,是說繪畫要以白色為底(後者底也),子夏說禮後乎,是說以禮為底,在禮的基礎上做事,就能讓人讚賞。把禮比喻為白色的底,顯示子夏讀詩的境界已經不同尋常,因此孔子非常高興。

這段話,關鍵的一個字是「後」。

公元前488年,孔子六十四歲,這時候他還在衛國。孔子這個時代,有記載的各朝的詩已經有三千多篇。但是,這三千多篇詩魚龍混雜,質量不一,並且對於一般人來說太過龐雜。所以,孔子決定修編《詩經》。於是,孔子要在學生中挑選助手,第一批學生中沒有合適人選,第二批學生中只有顏回學業不錯,可是顏回缺少獨立見解。第三批學生中倒有幾個不錯的學生,不過思維最活躍最有見解的就是子夏了。所以,這段對話是師徒在討論詩,子夏的見解讓孔子振奮,決定以子夏為首席助手修編《詩經》。所以,「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也可以說成「推動我的是子夏啊,現在可以修編《詩經》了。」

其實,禮類似於法。子夏的學生中出了許多法家,正是基於子夏的理解。

現實解說如今吃飯,多半要講幾個段子助興,這是有道理的。看看當年孔子和子夏的對話,首先從一首詩開始,然後講到了繪畫,然後引申到了周禮。所以,講段子,是為了發揮想像,誘導思維,由段子引申到工作,不失為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很多重大決策可能就是在段子里誕生的。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解析孔子喜歡講君子和小人,這裡的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是:君子是有理想的,而小人只為生計而鑽營。

子夏家裡比較窮,在小事上比較在乎,對小利看得比較重,不夠大氣。因此孔子這樣告誡他,希望他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孔子對每個學生的不足都看得很清楚,隨時提醒他們。

現實解說管它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解析欲速則不達,這個成語就出於這裡。

這是孔子回魯國之後,子夏曾經短期出仕做莒父宰。孔子給他的臨行忠告都是針對子夏的性格弱點,因為子夏一向就是貪快貪小利。後來子夏不再為官,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兩個弱點而被炒掉的。當然,子夏的個性孤傲,辭職的可能性最大。

欲速則不達被引用最多的一個案例是齊景公的故事。那一天齊景公在外地遊玩,突然傳來消息,國相晏嬰病危。齊景公聽到噩耗,心急如焚,下令立即去看望晏嬰。由於心情太急切,齊景公嫌馬車太慢,索性跳下車來跑。誰知道跳下來才發現還是馬車快,於是又上車;過不多久又嫌馬車慢,又跳下車……一路上就這麼折騰,結果反而耗費了大量時間,最終也沒有能夠見上晏嬰最後一面。

現實解說欲速則不達,不是說要慢,而是說不要違背規律來求快。貪小便宜吃大虧,這是我們常說的。如今騙子橫行,就是因為很多人貪圖小便宜。

中國的企業普遍存在欲速和見小利的毛病,企業沒做好就想上市,貪圖小便宜而坑害消費者,結果是永遠做不大。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賢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鑽牛角尖,子夏則有些不夠刻苦。」子貢說:「那麼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鑽牛角尖和不刻苦是一樣的。」(舊譯法:「師也過,商也不及。」譯為「子張過分,子夏不足。」語焉不詳,純屬矇混過關。)

解析過猶不及,這個成語出於這裡。子張(顓孫師)學習很刻苦,比較迂,有些像顏回;子夏聰明些,時常討巧,學習不夠努力,小的地方不夠認真。

子夏和子張是孔子第三代弟子中最出色的,因此兩人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子貢常陪老師聊天,並且子貢和子夏都是衛國人,平時關係比較好。子貢問這個問題,其實最關心的還是孔子對子夏的評價。孔子當然知道子貢和子夏的關係,因此強調「過猶不及」。

從後來的成就看,子夏遠遠高於子張。

現實解說從物理學上來說,額定電壓下效率最高,電壓偏高或者偏低都會導致效率下降。學習過於刻苦,鑽進去了,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眼界就會受限制;學習太不刻苦,那麼對於事物的理解就會粗泛。因此,適度的才是最好的。

當年中國科大神童班的所謂神童們其實都是子張一類學習過於刻苦的孩子而已,過猶不及,他們沒有一個成就了什麼事業的,最終都成了泛泛之輩。

減肥節食也是這樣,吃得太多了,減不了肥;可是吃得太少了,哪裡還有力氣減肥?恰當就好。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全副身心,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解析言而有信,這個成語出於這裡。致其身,舊譯為獻出生命,其實不然,以子夏的性格,絕對不會。因此,也就是全副身心的意思了。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句話其實反映了子夏的一個看法,那就是學習不等於死讀書。讀書的目的就是懂得道理,懂得道理卻不一定要靠讀書。有這樣的想法,也就難怪孔子說他不夠刻苦了。

孔子去世之後,在子貢的主持下,孔家私校繼續教學活動。子夏此時回到學校擔任老師,這是他對自己學生們的教導。這一席話,隱含著對子張的諷刺。

現實解說這話說得非常對,學歷高不等於素質高,有學問不等於有修養。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子夏說:「每天學到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東西,每月都不能忘記已經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叫做好學了。」

解析這也就是子夏版的「溫故而知新」,這也是子夏老師在講學習方法。看得出來,子夏並不強調「溫故」,強調知新。每天都學新知識,一個月溫習一次就行了。

現實解說子夏的學習方法是教給學生思想方法,而其餘人是死記硬背。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是子夏這樣的。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廣泛學習,志向堅定,以切己之事問人,就現實的問題進行思考,仁就在其中了。」(這段話,歷來譯法五花八門,而對近、切兩字多半缺乏正確理解。)

解析這是子夏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